天兴工作室

主题演示站

秦安民谣之情歌

大胆直露的表达朴素明快的歌唱

——秦安民谣之情歌

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那里有生存,那里就有歌唱。民歌以它纯净朴素的语言,大胆直露的情感,反映这块大地上的人们之所思所欲及一切可以歌唱的物事。严酷的生存环境扼杀不了,森严的制度和规范压制不住。这些民歌就像山涧清澈的泉水,从广大劳动者最真实的心境中自然流出,充满生命的活力,奔流跌宕,千百年来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劳动者才是真正的诗人。今天,当我们再次拾起这些零碎的词语时,它们变得那样陌生而亲切。这是广袤的大地上开出的芬芳的野花,会让我们被现货文明驯化的心灵为之一颤。比如曾经广泛传唱的《绣荷包》,无论用低沉哀伤的音调还是用高昂嘹亮的嗓音唱出,都会让我们无端感动。那调子,那旋律,每每使我陷入对这片大地历史的长久沉思,唤起深藏于心中的某种古老的不可言说的情感,这就是黄土高原世世代代的生存和念想。我感到一种无边的洪荒与凄惶。

千百年来,秦安境内流行着无数民歌民谣,但因无人整理,今天保留下来的已很少了。这些原生态的大胆无忌的歌谣,是秦安人民在世代的生存和抗争中充满才情与机智的创造,语言明快朴素,灰谐自然,聊于各位朋友同赏。

割韭菜

十七十八女裙钗,

未出闺门怀上胎,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爸爸见了瞅一眼,

妈妈知道骂蠢才,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快给大汉说实话,

不说实话鞭子挨,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八月十五娃舅舅家来,

打发女娃儿割韭菜,

花儿点点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韭菜割了三五把,

隔墙跳过个少年来,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孩子看见事不妙,

提上篮篮往外跑,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少年比我跑得快,

三步两步赶上来,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搂住胳膊过了个嘴,

他把孩儿叫乖乖,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鹞子翻身忙按倒,

红绸裤儿扯下来,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八幅罗裙铺在地,

腰里掏出那买卖,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孩儿看见吓胆吓坏,

糊里糊涂光发怔,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左手遮来右手盖,

指头缝里闯进来,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三掀两晃真奇怪,

一股水水淌进来,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回家没过三个月,

小肚底下胀起来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心里思来肚里猜,

翻墙少年心真黑,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倘若往后生个娃,

取名就叫割韭菜,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割韭菜(其二)

八月十五娃舅舅家来,

打发女娃儿割韭菜,

花儿点点红。

左手提的竹蔑子笼,

右手拿着割韭镰,

花儿点点红,

大步儿走来小步儿行,

一行行到园子门,

花儿点点红。

双手开开两扇门,

一畦韭菜一畦葱,

花儿点点红。

一把韭菜一把葱,

隔墙跳过来个男学生,

花儿点点红。

左手挡来右手拦,

学生硬是把我缠,

花儿点点红。

叫一声妈妈不好了,

丝线裤带扯断了,

花儿点点红。

鹞子翻身滚打滚,

绿绸裤子见了红,

花儿点点红。

拔葫麻

七月八来八月八,我和郎哥哥拔葫麻。

郎哥一把我一把,我和郎哥哥并着拔。

一拔拔到地头下,郎哥给我梳头发。

日头下山羊进圈,我俩回家吃黑饭。

吃哩吃哩心变了,窗子关上门闩了。

丝线裤带扯断了,两只花鞋蹬烂了。

手扳胛股脚蹬墙,耳环子摇得当啷啷。

叫声郎哥你算了,三魂七魄都散了。

阿哥放羊

正月里来正月正,大花眼睛两盏灯,

弯弯眉毛一张弓,你看心疼不心疼。

二月里来刮春风,阿哥放羊在山顶,

看见羊群不见人,只好独坐人等人。

三月里来是清明,阿哥回家上新坟,

阿哥拉马匹鞍子,我给阿哥找鞭子。

四月里来四月八,娘娘庙里把香插,

人家插香为儿女,阿哥插香配夫妻。

五月里来五端阳,糯米粽子包砂糖,

白糖黑糖都包上,没有阿哥的唾沫香。

六月里来六月天,阿哥放羊在草滩,

身背毛毡手拿伞,怀里抱着牧养铲。

七月里来秋风凉,我给阿哥缝衣裳,

缝下的衣裳没纽子,我和阿哥是两口子。

八月里来八月八,我和阿哥把胡麻拔,

拔下的胡麻一条根,我和阿哥一条心。

绣荷包

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

春风儿摆动了杨呀吗杨柳梢。

年年常在外,月月不回来,

捎书儿带信儿,要一个荷包戴。

你要荷包戴,就该自己来,

为什么捎书带了个信儿来。

你要荷包戴,绸子扯着来,

把五色花线多多买上来。

打开扣针包,扣针无一苗,

打开丝线包,丝线没有了,

忙打发梅香去到街上跑。

梅香金莲小,走上风吹倒,

她支不住身子跌了跤。

东街跑西街,无有个货郎哥,

上街跑下街,无有个花线买,

单等那货郎张三哥哥来。

货郎把鼓摇,梅香把手招,

我家的姑娘等线绣荷包。

货郎听一言,忙把担儿担,

将担儿担在了姑娘面前。

梅香拿凳忙递茶,叫声货郎哥你坐下,

问一声你卖的是什么货。

样样货儿哥都有,梅姑娘你细细挑。

一买扣花线,二买花手巾,

三买红胭脂,四买擦脸粉。

五买红头绳,六买宝银簪,

七买上顶针儿套三环。

八买假头发,九买红手帕,

十买上丝线肩股上搭。

银子称三分,花线三十根,

银子称五分,花线五十根,

还要你张三哥配得匀。

线儿买到手,姑娘害忧愁。

不知道荷包怎么绣。

手拿钥匙响,打开龙凤箱,

将银红纸儿揭上两张。

纸儿折四方,铺在膝盖上,

我给亲人剪一个荷包样。

剪子磕一磕,手就打哆嗦,

奴心里有话对谁说。

剪子绞两绞,狗娃儿将将咬,

把一对鸳鸯剪错了。

剪子响叮当,隔壁子王大娘,

请你给我剪些荷包样。

感谢王大娘,剪好了荷包样。

打开了针线盒,绣呀吗绣荷包。

一绣一只船,绣在江边前,

再绣上艄公来把船儿板。

二绣韩湘子,云游在四方,

丢下小灵英,夜夜守空房。

三绣洛阳桥,鲁班爷爷造,

张果老倒骑毛驴跑。

四绣观世音,手拿紫金瓶,

再绣上童子拜观音。

五绣美良玉,烈女数孟姜,

千里去寻夫,哭倒长城墙。

六绣杨六郎,教场里把名扬,

再绣上胡兵败战场。

七绣织女星,银河搭鹊桥,

七月七日喜,牛郎会织女。

八绣王宝钏,受苦十八年,

单等薛平贵,转呀转回还。

九绣梁祝兄,学堂拜弟兄,

再绣英台改了嫁,活活哭死梁山伯。

十绣喜莺莺,手提花篮去观灯,

王孙公子观明灯,红莺娘想的是张生。

再绣杨家兵,穆柯寨宗保去招亲,

杨六郎困在柳州城,阵阵不离穆桂英。

枣红箱子金黄的柜,姑娘绣荷包不觉累。

绣喜鹊弹梅成双对,满面春风心头醉。

荷包绣得俊,再捎信一封,

送给我亲人表深情,荷包上锈的是奴呀奴的心。

情歌

问花儿

眼看南山没麦了,把你的白肉晒黑了。

高坐门坎扎花鞋,问了三声头没抬。

四声把你问喘了,花儿的眼泪旋满了。

把好人想成了病汉

白杨树上打鸭儿,白天黑夜我想花儿。

想你三天没吃下饭,把好人想成了病汉。

我想花儿心想烂,把肠子想成了丝线线,

想来想来越想来,身上的肉还剩一两哩。

话在口边悬

心里话儿口边悬,想对花儿讲一番。

只怕花儿不喜欢,张开嘴巴不敢言。

想起花儿加一站

土黄骡子驮酒哩,想起花儿咋走呢?

骡子一站马一站,想起花儿加一站。

看见花儿远着哩

上了梁了缓着哩,看见花儿远着哩。

左脚压在右脚上,眼泪擦到袖子上。

羊羔抱上许愿心

白花骡子盘汉中,听得花儿在难中。

人去无影树有影,羊羔抱上许愿心。

花儿不开蜂不采

葫芦河畔花正开,

蜜蜂千里寻花来。

花儿不开蜂不采,

妹不逗郎郎不来。

有心只要话一句

铁匠无铁空打锤,

火塘无柴枉自吹;

有心只要话一句,

无心哪怕话成堆。

只要阿哥有心等

石榴开花慢慢红,

冰糖下水慢慢溶,

只要阿哥有心等,

总有一天心相逢。

远望情妹白蒿蒿

远望情妹白蒿蒿,

好比田中嫩谷苞,

心想变个油蚱蜢,

一下飞去抱住腰。

结识私情隔条河

结识私情隔条河,

手把杨柳望情哥;

娘问女儿啥好看,

河里鱼儿成双多。

你只唱了歌一遍

别人瞅了我半天,

我的心神没不安;

你只瞧了我一眼,

我心就象烈火煎。

别人唱了歌半天,

我连一句没听见;

你只唱了歌一遍,

象用刀子刻心间。

哥爱桃花勤浇水

妹在半山把花栽,

哥从山脚担水来;

哥爱桃花勤浇水,

桃花一定为哥开。

贤妹担水扁担长

贤妹担水扁担长,

双手拉着桶梁梁;

屋里还有半缸水,

假装担水望情郎。

手攀槐枝望郎来

娘家门前一棵桃,

手扶桃枝把郎瞧;

娘问女儿看什么,

数数结了几个桃。

郎在对岸把水挑,

姐在房中把手招;

娘问女儿做什么,

纺完棉花伸懒腰。

姐家门前一棵槐,

手攀槐枝望郎来;

娘问女儿看什么,

我望槐花几时开。

轻轻叫郎晚上来

情郎对面走过来,

田宽路窄怎让开;

对面难说私情话,

假装弯腰拨花鞋。

拨花鞋呀拨花鞋,

轻轻叫郎晚上来。

石滚打来也不飞

哥是喜鹊天上飞,

妹是山中一枝梅;

喜鹊落在梅树上,

石滚打来也不飞。

奈河桥上等九年

贤妹子来妹子贤,

亲口许我一百年;

九十一岁先逝了,

奈河桥上等九年。

脚蹬板凳手扒墙

脚蹬板凳手扒墙,

两眼睁睁望情郎;

昨日为郎挨了打,

情愿挨打不丢郎。

好花不怕霜雪打

前门挨打哭哀哀,

后门招手喊哥来;

好花不怕霜雪打,

霜雪越打花越开。

为何不闰五更天

五更鸡仔叫连连,

送哥送到大门前;

三年还有两头闰,

为何不闰五更天?

想起小妹脚打飘

出门爬坡高又高,

爬到半坡跌一跤;

不是路滑才跌倒,

想起小妹脚打飘。

架桥人少拆桥多

架子团团瓦上梭,

别人不服妹跟哥;

三朋四友同席坐,

真情实话莫可说;

这个世上人眼浅,

架桥人少拆桥多。

郎君出门几时来

大路立块指路牌,

郎君出门几时来;

路上野花不要采,

家中芙蓉正在开。

野花虽好露水草

家花不好家中宝,

野花虽好露水草。

家花不好看门里,

野花虽好哄人里。

就古成纪遗址问题致国家文物局的一封信

尊敬的国家文物局领导:

近日看到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关于成纪故城问题的定论,“4777-0477-1-477成紀故城遺址秦至宋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心存疑虑,特此至信请教。关于成纪的资料,二十四史及各种地志资料多处涉及,道光《秦安县志》的论述已为后来的《直隶秦州新志》、《甘肃省新通志》所否定,研究者可参与二十四史及《元和郡县图志》《读史方舆纪要》等文献。至于当代静宁籍学者以及与之关系密切的学者的论调,没有坚实的论据,甚为无稽。相关文章和考证我县文化部门人员全部拜读,比如麻钱儿、瓦罐儿、宋代的治平堡,以及几块瓦片,能证明什么呢?相关论文在论证过程违反逻辑,不知国家文物局是如何判断的?汉代历史久远,成纪在史书记载中仅出现名字,但是唐成纪地理位置在《元和郡县图志》中标识得很清楚,无可争议在秦安境内,汉代成纪史家以及教科书中一直认为在秦安县北阳兀川一带,虽有不同意见,但如无可靠证据则应遵循历史认定,秦安古为羲里娲乡,来源久远。而在公布文件中确认定平凉静宁治平为自秦至汉的成纪故城,不知所据何在?因秦安知识界对此非常不解,能否说明认定理由,以便我们史志工作者向县内关心成纪问题的人士做一合理解释。

此致

敬礼

秦安县地方志办公室李雁彬

闲聊国家文物局关于成纪遗址公布中的一些失误

欣闻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无疑是一件保护文物的大好事,但我不知道其中有多少低级的错误。因比较关心成纪问题,对此条进行必要的分析。这个名单上第477条7——0477——1——477曰:“成纪故城遗址秦至宋甘肃平凉市静宁县”。我们暂不说秦代有没有成纪城,就汉成纪来说,不知甘肃史家及国家文物局是如何认定治平城就是汉成纪城,有没有标志性的证明?此条公布内容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成纪从秦代(他们认为秦代就设置了成纪城)到宋代一直在静宁的治平。但是据我所知,从汉书到唐代前期的史书对成纪的记载都只确定了一个大体的位置,这就是秦安县北。而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则清晰地标出了它的地理坐标:“成纪,汉旧县,东南拒州(秦州,时在今天水)一百里,瓦亭水(葫芦河)东去县一十五里。”很清楚地看到成纪县(至迟是唐成纪)在今秦安叶堡乡金城村到郭嘉镇寺嘴村的这一带。

当代史家有争议的就是汉成纪是不是一直在这儿?北周复置时是不是也在这一地带?数百年来,胡缵宗及明清天水、秦安方志作者都坚持成纪在秦安县北阳兀川一带,其中的复置及唐开元二十二年地震后秦州移治之成纪都不离其境,治平城为与鸡川寨、秦寨等同时期的宋城,这一点历代地理专家都有翔实的论证。把治平说成成纪乃道光《秦安县志》误读《水经注》所致,《水经注》在陇水条中记载混乱很多,自唐李吉甫时已不引用,可是近闻天水某教授言作者刘德熙为天才,发现了成纪在静宁,真是滑稽。早在清末编写的《直隶秦州新志》中作者就引用了大量史实对其进行了反驳和纠正。此乃对汉成纪的纠正,而唐成纪在秦安是无须争论的事情。随便翻翻史料就很清楚。可是国家文物局居然罔顾史实,说治平城是自秦至宋的成纪城故城,这说法连稍识几个字的人小学生都哄不过去。作为国家文物的最高的权威机构,是不是有点太丢人了,而研究历史地理的学者,尤其是天水境内的学者对此不发一言,他们也是如此认为的吗?是不是因为刘德熙将汉成纪说在治平就是个天才,他们要更上一层楼将唐成纪也说成是在治平,而要成就更大的“天才”呢?当然,甘肃现在要建设华夏文明的传承区,可是这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们如果连这些起码的常识都不知道,而且堂而皇之地以国家的名义来立这样一个碑,这就是给中国丢人!你还有什么资格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区呢?

对待历史问题要严肃,将一个争论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还没有结论的问题,用立碑的形式来定论,这本身是很可笑的事情,国家文物局参与这样的事情就更加荒谬了!难道国家文物局内就没有一个懂一点历史地理知识的人?我想如果有一个人提出异议,这样荒谬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作为一个秦安人,我应该说两句。最后,我要说明,我对静宁人还是很尊重、很佩服,至少他们对伏羲、成纪这样的事情很重视,这就是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珍惜,因为对文化的珍惜就有资格谈发展文化。所以近些年,他们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是让人感动的。无论他们采取怎么的手段达到他们的目的,从动机和对文化的理解上,他们远远超过了秦安和天水人。在提出异议的同时,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但是国家文物局,本人就不敢恭维了!

桃花引——诗意秦安

桃花引

是的,现在仅需要一把春雨

一片明艳的桃花就会被春风

点燃

大地浑黄而苍茫的面容

就会露出羞赧的红颜

这黄土地最古老的女儿

又一次转世投胎

这《诗经》封面上绽开的精灵

就会在青春的血液中

催生出葱茏的诗意

这埋葬着八千年的陶片的泥土

唱出的最撩人的情歌

诞生过女娲伏羲的大地上

每年都有这么一次盛大的开放

这经久不散的广阔霞光

像歌颂,像赞美,更像生生不息的宣誓

一片霞光沿着葫芦河逆流而上

阳崖五出,陇水迂曲

最初的山桃花柔情的一瞥

十万荒草咀嚼过的时光

恍若听到一声古老的暗号

幡然醒来,春意涌动

突破坚硬的峡谷向渐次开阔的地带

溢出——郑家川、枣树滩、赤石沟

花山砦、何家川、邢家村、神明川

顺着海拔和纬度一路盘升

桃花,这粉红色的气脉

迅速贯注于古老而崭新的大地

一朵古老的桃花领着一路春色

开过来

无数个春天的桃花在时光的卷轴上

随意点染,毫无顾忌

无数桃花香艳的肉身在流离的乱世

染红陇头流水

无数身怀六甲的桃花在太平年间

结实生子

哪一年的春天,削木为剑的陇西良家子

辞别桃花掩映的家门

驰聘疆场,杀敌卫国

哪一树桃花倚在家门

为身经百战,命途多舛的飞将军

垂首低泣,黯然伤怀

哪一朵桃花,追随苻坚南征的八十万大军

凋落江南,壮志未酬

哪一片桃花,目送吕光、李暠出征西凉

在异乡拓展疆域,安身立命

落在大唐权宰相笔端的桃花

在他清丽的诗句中染上淡淡的乡愁

哪一朵桃花久久未开

等着沉醉的诗仙太白魂兮归来

春雨如酥,陇首耩耕

青砖黑瓦的明清秦安老城

在一片桃花巨大的子宫中

温暖而宁静,士子踏青

致仕而归的胡缵宗引鹿溪行

一路吟哦

可泉清澈,陇溪春深

苍松翠柏之后的一片桃花

在此起彼伏的书声之中弥漫开来

这儒雅而安详的时光恍若一方

桃木镇纸,渭北高原纵横的梁峁间

文墨濡染,荷锄扶犁的农夫

不谈家常而谈王说霸

陇水之西的千树桃花押着《诗经》的韵律

那么文雅地开

落在三弦上的桃花

把沉郁顿挫的秦安老曲融得九曲回肠

款款起落的腊花舞姿中晃荡的桃花

触动了这片厚土最隐秘的柔情

在众多的古城址遗迹中盛开的

在累累的汉墓群中凋落的

这广阔无边的桃花

举起青铜器,举起唐三彩

把八千年以来厚厚的时光

开得无比轻盈而灵动

十万亩的桃花簇拥着拔地而起的新城

跟随货郎担走过千山万水的桃花

在一曲《绣荷包》中安家落户

结出累累秋实,蜜汁般的生活

有着桃花一般鲜嫩的容颜

现在,这一场巨大的盛开簇拥着

又一个崭新的春天,一个个粉嫩的小拳头

在湿润的春雨中举起来,慢慢地绽开

这世上最好的颜色,从四面八方拥挤而来

沿着《水经注》的文字和注释

传诵着炼石补天的古老神话

托着时代大潮中迅速崛起的秦安城

举起宝兰高铁飞逝的速度

一座座古老而新鲜的村庄

和四通八达的洁净道路

都漂浮在这片如幻如梦的烟霞之中

四面八方的游客接到桃花如期的邀请

车辆如龙,游人如织

陇上秦安用安详而艳丽的姿容

和天下最厚的红尘

会把每一个徜徉其间的游人

点化成这篇宏大诗章中动人的词汇

李汝伦为秦安飞将祠、太白祠所撰联

李汝伦为飞将祠撰联云:

弓藏因鸟尽,幸哉!汉上不逢高皇帝;

实至总名归,信矣!陇西还念李将军。

为太白祠所撰联:

擢三千丈发,天上人回,飘逸间,愁压天下。

望蓬莱月小,华岳头低,空对着,射虎无封飞将泪;酿十万行诗,酒中仙在,啸吟际,韵腾酒外。思彭泽风寒,寻阳狱冷,曾闻否?怜才有意少陵心。

洞山先生注曰:“怜才有意少陵心”——当指杜甫客居成都初期,得悉李白在流放夜郞途中获释,有感而作《不见》诗句意。原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思彭泽风寒”——晋义熙六年(410年),陶渊明四十六岁时,辞支彭泽令归田后,仍躬耕自给,诗云:“……山中绕霜露,风气亦先寒。回家岂不苦,弗获辞此艰……”(隐渊明《庚辰岁九月于西田获早稻》诗中句意。)

“寻阳露冷”——寻阳是江州治所,当指白居易谪为江州司马时,“政通人和”而“狱冷”也。

“彭泽”“寻阳”句当为李白亡走彭泽、寻阳入狱事。康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李白57岁)正月,永王李璘出兵不到三个月,全军覆没。永王本人在逃亡中被杀,李白亡走彭泽,因从璘事在寻阳入狱。崔涣、宋若思等营救不果。乾元无年(758年,李白58岁)被判长流夜郞。次年行至巫山遇赦。东下江夏,沿途湖南、金陵、安徽等地飘泊。最后寄居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处。肃宗宝应元年(762年,62岁),李白病逝于当涂。

大胆直露的表达 朴素明快的歌唱——秦安民谣之情歌

大胆直露的表达朴素明快的歌唱

——秦安民谣之情歌

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那里有生存,那里就有歌唱。民歌以它纯净朴素的语言,大胆直露的情感,反映这块大地上的人们之所思所欲及一切可以歌唱的物事。严酷的生存环境扼杀不了,森严的制度和规范压制不住。这些民歌就像山涧清澈的泉水,从广大劳动者最真实的心境中自然流出,充满生命的活力,奔流跌宕,千百年来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劳动者才是真正的诗人。今天,当我们再次拾起这些零碎的词语时,它们变得那样陌生而亲切。这是广袤的大地上开出的芬芳的野花,会让我们被现货文明驯化的心灵为之一颤。比如曾经广泛传唱的《绣荷包》,无论用低沉哀伤的音调还是用高昂嘹亮的嗓音唱出,都会让我们无端感动。那调子,那旋律,每每使我陷入对这片大地历史的长久沉思,唤起深藏于心中的某种古老的不可言说的情感,这就是黄土高原世世代代的生存和念想。我感到一种无边的洪荒与凄惶。

千百年来,秦安境内流行着无数民歌民谣,但因无人整理,今天保留下来的已很少了。这些原生态的大胆无忌的歌谣,是秦安人民在世代的生存和抗争中充满才情与机智的创造,语言明快朴素,灰谐自然,聊于各位朋友同赏。

割韭菜

十七十八女裙钗,

未出闺门怀上胎,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爸爸见了瞅一眼,

妈妈知道骂蠢才,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快给大汉说实话,

不说实话鞭子挨,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八月十五娃舅舅家来,

打发女娃儿割韭菜,

花儿点点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韭菜割了三五把,

隔墙跳过个少年来,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孩子看见事不妙,

提上篮篮往外跑,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少年比我跑得快,

三步两步赶上来,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搂住胳膊过了个嘴,

他把孩儿叫乖乖,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鹞子翻身忙按倒,

红绸裤儿扯下来,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八幅罗裙铺在地,

腰里掏出那买卖,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孩儿看见吓胆吓坏,

糊里糊涂光发怔,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左手遮来右手盖,

指头缝里闯进来,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三掀两晃真奇怪,

一股水水淌进来,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回家没过三个月,

小肚底下胀起来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心里思来肚里猜,

翻墙少年心真黑,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倘若往后生个娃,

取名就叫割韭菜,

花儿点点开呀,

哎坏哟花儿点点开。

割韭菜(其二)

八月十五娃舅舅家来,

打发女娃儿割韭菜,

花儿点点红。

左手提的竹蔑子笼,

右手拿着割韭镰,

花儿点点红,

大步儿走来小步儿行,

一行行到园子门,

花儿点点红。

双手开开两扇门,

一畦韭菜一畦葱,

花儿点点红。

一把韭菜一把葱,

隔墙跳过来个男学生,

花儿点点红。

左手挡来右手拦,

学生硬是把我缠,

花儿点点红。

叫一声妈妈不好了,

丝线裤带扯断了,

花儿点点红。

鹞子翻身滚打滚,

绿绸裤子见了红,

花儿点点红。

拔葫麻

七月八来八月八,我和郎哥哥拔葫麻。

郎哥一把我一把,我和郎哥哥并着拔。

一拔拔到地头下,郎哥给我梳头发。

日头下山羊进圈,我俩回家吃黑饭。

吃哩吃哩心变了,窗子关上门闩了。

丝线裤带扯断了,两只花鞋蹬烂了。

手扳胛股脚蹬墙,耳环子摇得当啷啷。

叫声郎哥你算了,三魂七魄都散了。

阿哥放羊

正月里来正月正,大花眼睛两盏灯,

弯弯眉毛一张弓,你看心疼不心疼。

二月里来刮春风,阿哥放羊在山顶,

看见羊群不见人,只好独坐人等人。

三月里来是清明,阿哥回家上新坟,

阿哥拉马匹鞍子,我给阿哥找鞭子。

四月里来四月八,娘娘庙里把香插,

人家插香为儿女,阿哥插香配夫妻。

五月里来五端阳,糯米粽子包砂糖,

白糖黑糖都包上,没有阿哥的唾沫香。

六月里来六月天,阿哥放羊在草滩,

身背毛毡手拿伞,怀里抱着牧养铲。

七月里来秋风凉,我给阿哥缝衣裳,

缝下的衣裳没纽子,我和阿哥是两口子。

八月里来八月八,我和阿哥把胡麻拔,

拔下的胡麻一条根,我和阿哥一条心。

绣荷包

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

春风儿摆动了杨呀吗杨柳梢。

年年常在外,月月不回来,

捎书儿带信儿,要一个荷包戴。

你要荷包戴,就该自己来,

为什么捎书带了个信儿来。

你要荷包戴,绸子扯着来,

把五色花线多多买上来。

打开扣针包,扣针无一苗,

打开丝线包,丝线没有了,

忙打发梅香去到街上跑。

梅香金莲小,走上风吹倒,

她支不住身子跌了跤。

东街跑西街,无有个货郎哥,

上街跑下街,无有个花线买,

单等那货郎张三哥哥来。

货郎把鼓摇,梅香把手招,

我家的姑娘等线绣荷包。

货郎听一言,忙把担儿担,

将担儿担在了姑娘面前。

梅香拿凳忙递茶,叫声货郎哥你坐下,

问一声你卖的是什么货。

样样货儿哥都有,梅姑娘你细细挑。

一买扣花线,二买花手巾,

三买红胭脂,四买擦脸粉。

五买红头绳,六买宝银簪,

七买上顶针儿套三环。

八买假头发,九买红手帕,

十买上丝线肩股上搭。

银子称三分,花线三十根,

银子称五分,花线五十根,

还要你张三哥配得匀。

线儿买到手,姑娘害忧愁。

不知道荷包怎么绣。

手拿钥匙响,打开龙凤箱,

将银红纸儿揭上两张。

纸儿折四方,铺在膝盖上,

我给亲人剪一个荷包样。

剪子磕一磕,手就打哆嗦,

奴心里有话对谁说。

剪子绞两绞,狗娃儿将将咬,

把一对鸳鸯剪错了。

剪子响叮当,隔壁子王大娘,

请你给我剪些荷包样。

感谢王大娘,剪好了荷包样。

打开了针线盒,绣呀吗绣荷包。

一绣一只船,绣在江边前,

再绣上艄公来把船儿板。

二绣韩湘子,云游在四方,

丢下小灵英,夜夜守空房。

三绣洛阳桥,鲁班爷爷造,

张果老倒骑毛驴跑。

四绣观世音,手拿紫金瓶,

再绣上童子拜观音。

五绣美良玉,烈女数孟姜,

千里去寻夫,哭倒长城墙。

六绣杨六郎,教场里把名扬,

再绣上胡兵败战场。

七绣织女星,银河搭鹊桥,

七月七日喜,牛郎会织女。

八绣王宝钏,受苦十八年,

单等薛平贵,转呀转回还。

九绣梁祝兄,学堂拜弟兄,

再绣英台改了嫁,活活哭死梁山伯。

十绣喜莺莺,手提花篮去观灯,

王孙公子观明灯,红莺娘想的是张生。

再绣杨家兵,穆柯寨宗保去招亲,

杨六郎困在柳州城,阵阵不离穆桂英。

枣红箱子金黄的柜,姑娘绣荷包不觉累。

绣喜鹊弹梅成双对,满面春风心头醉。

荷包绣得俊,再捎信一封,

送给我亲人表深情,荷包上锈的是奴呀奴的心。

情歌

问花儿

眼看南山没麦了,把你的白肉晒黑了。

高坐门坎扎花鞋,问了三声头没抬。

四声把你问喘了,花儿的眼泪旋满了。

把好人想成了病汉

白杨树上打鸭儿,白天黑夜我想花儿。

想你三天没吃下饭,把好人想成了病汉。

我想花儿心想烂,把肠子想成了丝线线,

想来想来越想来,身上的肉还剩一两哩。

话在口边悬

心里话儿口边悬,想对花儿讲一番。

只怕花儿不喜欢,张开嘴巴不敢言。

想起花儿加一站

土黄骡子驮酒哩,想起花儿咋走呢?

骡子一站马一站,想起花儿加一站。

看见花儿远着哩

上了梁了缓着哩,看见花儿远着哩。

左脚压在右脚上,眼泪擦到袖子上。

羊羔抱上许愿心

白花骡子盘汉中,听得花儿在难中。

人去无影树有影,羊羔抱上许愿心。

花儿不开蜂不采

葫芦河畔花正开,

蜜蜂千里寻花来。

花儿不开蜂不采,

妹不逗郎郎不来。

有心只要话一句

铁匠无铁空打锤,

火塘无柴枉自吹;

有心只要话一句,

无心哪怕话成堆。

只要阿哥有心等

石榴开花慢慢红,

冰糖下水慢慢溶,

只要阿哥有心等,

总有一天心相逢。

远望情妹白蒿蒿

远望情妹白蒿蒿,

好比田中嫩谷苞,

心想变个油蚱蜢,

一下飞去抱住腰。

结识私情隔条河

结识私情隔条河,

手把杨柳望情哥;

娘问女儿啥好看,

河里鱼儿成双多。

你只唱了歌一遍

别人瞅了我半天,

我的心神没不安;

你只瞧了我一眼,

我心就象烈火煎。

别人唱了歌半天,

我连一句没听见;

你只唱了歌一遍,

象用刀子刻心间。

哥爱桃花勤浇水

妹在半山把花栽,

哥从山脚担水来;

哥爱桃花勤浇水,

桃花一定为哥开。

贤妹担水扁担长

贤妹担水扁担长,

双手拉着桶梁梁;

屋里还有半缸水,

假装担水望情郎。

手攀槐枝望郎来

娘家门前一棵桃,

手扶桃枝把郎瞧;

娘问女儿看什么,

数数结了几个桃。

郎在对岸把水挑,

姐在房中把手招;

娘问女儿做什么,

纺完棉花伸懒腰。

姐家门前一棵槐,

手攀槐枝望郎来;

娘问女儿看什么,

我望槐花几时开。

轻轻叫郎晚上来

情郎对面走过来,

田宽路窄怎让开;

对面难说私情话,

假装弯腰拨花鞋。

拨花鞋呀拨花鞋,

轻轻叫郎晚上来。

石滚打来也不飞

哥是喜鹊天上飞,

妹是山中一枝梅;

喜鹊落在梅树上,

石滚打来也不飞。

奈河桥上等九年

贤妹子来妹子贤,

亲口许我一百年;

九十一岁先逝了,

奈河桥上等九年。

脚蹬板凳手扒墙

脚蹬板凳手扒墙,

两眼睁睁望情郎;

昨日为郎挨了打,

情愿挨打不丢郎。

好花不怕霜雪打

前门挨打哭哀哀,

后门招手喊哥来;

好花不怕霜雪打,

霜雪越打花越开。

为何不闰五更天

五更鸡仔叫连连,

送哥送到大门前;

三年还有两头闰,

为何不闰五更天?

想起小妹脚打飘

出门爬坡高又高,

爬到半坡跌一跤;

不是路滑才跌倒,

想起小妹脚打飘。

架桥人少拆桥多

架子团团瓦上梭,

别人不服妹跟哥;

三朋四友同席坐,

真情实话莫可说;

这个世上人眼浅,

架桥人少拆桥多。

郎君出门几时来

大路立块指路牌,

郎君出门几时来;

路上野花不要采,

家中芙蓉正在开。

野花虽好露水草

家花不好家中宝,

野花虽好露水草。

家花不好看门里,

野花虽好哄人里。

秦邑凤山公园创建记

记云:环城皆山也,而邑东凤山岿然秀起于东南,于形胜而独佳焉。遗有诸庙参差,一阁飞临,邑自古人文蔚起者,人以归是山也。

而历经民国世乱,当朝初创,豪强几尽,维力产业而废文化,又兼改开更建,砖石林立,邑内古建尽废,巨木无存者久矣。憾哉!羲皇流风不再,娲乡旧貌无存!廿一之世,邑令王公履此,深叹人文之不兴,山兀而水竭,曾临陇水之畔而慨然曰:此县制射圃之址也。其地高可原,漥可池,可亭,可桥,可莳花木,得其地而弗治,非所以发坤珍、助风气也。乃决意培植风气,重植草木,改河筑堤,建雅苑于陇水之畔,引清流而成湖,积碎石以成径,游廊构栏,蜿蜒以通幽。环城新路,畅达四野,一堤垂柳,花卉暄妍,红紫层叠,林木蓊蘙,逶迤蓬勃,望之若数里之邃也。于是凫重游于碧波,鹿又鸣于庭堂。民无不称美政也。

凤山乃秦邑之瑰宝,公尤加意焉,下车伊始,遍请邑内耆旧,问计集思,规划备至,维修古庙,加固岗峦,铺设石阶,征民地而建囿苑,奇花异草,引流而溉,廊亭桥榭,蜿转于山阿,七星辉耀,新月如钩。更建天池八九于东山之上,林木初起,幽径相通,春日百花妍艳,夏来绿荫匝道。邑人至此,忘凡俗而弃世事,怡养性情,观风云于天外,流连景物四韵之中。于是士安于校,农安于田,工商安于肆市,公乃得与二三僚友优游斯山阿之上。嘱余以记之,欣然允而书之。此可以知公之为治矣。余独异,夫斯地几经沧桑之余,何以至今始有此举,岂造物者阴有俟于公,使公之休声丕绩以此山而永传也?安知奕世之下,不与柳之柳、欧之滁地,因人重也乎?是亦秦安一掌故也。此凤山公园建设之所以记也。公名,伏羌人。

蟠龙山观音寺

蟠龙山位于秦安王甫乡郭集村之东则,西联甘谷,北接通渭。周围群山环抱,蜿蜒盘桓,呈众罗汉朝观音之状。主峰海拔1960多米,山体坡形缓慢,姿态丰满。峰巅独生一棵酸梨树,人称“古圆树”。远眺近看像是一把插在山顶的雨伞,与整座山峰构成混然一体的几何圆锥体。“十里能视,百里可见”,名不虚传,能看见蟠龙山的地方就能望到山顶的伞树。

山上土壤贫瘠,表层黄土不足一尺,下层为红粘土地质。干旱少雨,草木生长条件差,但伞树依然枝繁叶茂,生长旺盛。佛伞树为当地酸梨树,树冠直径约长6米,树径44厘米,树高约9米。据专家初步考证,树龄在1000年左右,在同类树种中树龄之高,国内罕见。

观音殿始建不知何年,旧志记载,“有石佛寺,在县西。”访之当地故老,此地梁岘处古有石佛寺,曾有北魏石佛,不知流落何处。在距此数里的邵家庄的白珠湾曾于上世纪50年代出土西魏佛塔,底座有完整的碑文记载,有“大统四年”的年号,为甘肃省仅有的有文字的西魏佛塔。现存于县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相传千年以前,从西天来东土神州传教的观世音菩萨附体于今静宁县柿子川一姓樊的农家少女。少女生而灵异,整日手持麻线杈,捻线不止,尝与其嫂出外采觅野菜,仍捻线不止,嫂嗔责,只见她放下麻杈,不大功夫,便鲜菜盈筐。至日午,烈日炎炎,其嫂口渴难耐,只见少女以铲掘地,清泉涌出,饮之甚快。其嫂大奇之。又过数年,少女成人,其家便许配与人,绝不从。至迎娶之日,依然捻线如故。其嫂前来劝说,女叫嫂端来一碗米汤,只见她望窗外一沷,顿时,满院珍珠乱滚,众人纷纷捡拾。女抽身取来多年所捻麻线,抛出屋外,麻线一直滚至今蟠龙山之地,但尚未到达理想之地,女便将随身所带雨伞插在山顶,后化为树。又开腹抽肠而续之,才至今观音殿址,端坐静修。兄嫂见小姑逃跑,便一人持鞭,一人持搅火杖,一路追寻而至蟠龙山,见小姑后言,如能使鞭杆和搅火杖发芽,便信其神通,立誓为其值班站岗,终身伺奉。随后将杖插入地,只见二杖迅速发芽生叶,长为小树。兄嫂履行诺言。当地百姓在此为其建寺设殿,其坟今仍垒然于殿后。殿前旧有古楸两株,不幸入文革间被砍。至此,当地佛教兴盛,风调雨顺。千百年来,观音殿一直是秦、通、伏三县的都要佛教圣地。殿前有灵湫一眼,每至天旱,民众和官员常来此祈雨求福,灵验非常。清代牛树梅在四川绵阳任知县之时,因大旱而不远千里来此取湫求雨,未至绵阳便详雨普降。因感此恩,牛为观音殿题写“故野甘露”之牌匾,今存于观音殿。观音殿会长曾为我展示过重修殿宇时挖出的各种文物,甚为丰富,有仰韶和齐家文化时的各种陶器和玉、石劳动工具,有宋元明清各时期取湫求雨所使用过的各种尖底湫瓶。还有专用了宗教的民俗花钱等等。足以证明其寺始建年代之久远。

神伞树所结圣果,果熟落地方可捡食,食之吉利,可治百病。但千万不可攀树摘,传说有巨白蛇护树。文革之时,有人欲砍此树,以破“四旧”因见大蛇绕树,大惊而退。所以此树才得以完好保存至今,成为蟠龙山观音寺的一面绿色的旗帜。

每至阳春三月,伞树花开似雪,如千顷绿波中浮出的一朵白莲,清气四溢,芬芳圣洁。昔日佛祖释迦牟尼顿悟于菩提树下,开创了绵延数千年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愿今有缘人也能在千年伞树下获得无量智慧。

汉成纪县治再考

【摘要】根据史书记载和考证,成纪县从始置到终废,共历1400余年。千百年来,县治多变,已清楚的有6处。从西汉到东汉的300余年中,成纪县首治今秦安县北的安伏川。北魏晚期,治今静宁县南的治平川。从北周复置到唐宣宗大中三年,成纪县两治今秦安县,长达近300年。大中后两治今秦州区,长达520余年。说明成纪县在今天水市区徙治达1100余年,因此,史学界和世人称天水是“羲皇故里”,秦安是古成纪的中心地带,是“羲里娲乡”,这是很顺应和符合历史的,是合情合理的。

【关键词】成纪县;伏羲;女娲;“秦州成纪县北二里”;安伏川;治平川;秦州区

从历史的长河看,州、郡、县治的名称不是固定不变,往往是一地多名,或同名异地,县治尤为如此。就成纪县的县治来说,从西汉置县到“明省入秦州,故县遂废”的一千多年中,成纪县徙治就目前所知的有6处。笔者实想结合编写二轮《秦安县志》,对成纪县治主要是对汉成纪县治再作进一步考究,敬请方家指教。

一、从汉置成纪县到北魏废成纪县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县十六:平襄、街泉、戎邑道、成纪、清水…。”天水郡所辖的十六县中就有成纪县,可以说这是成纪县名见于史书记载的较早年代,从公元前114年到北魏废成纪县,已经历了640余年的历史。在这600多年间,成纪县的县治到底如何徙治?现在仍很难说清楚,但是通过修志的实际考察和从有关史志书的记载来看,比较明确的有两处,一处是唐魏王李泰《括地志》记载:“成纪汉县,在秦州成纪县北二里,”也正是《旧唐书》记载的:“成纪,汉县,属天水郡。旧治小坑川。”另一处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记载:“故渎东径成县”的今静宁县南之治平川成纪,现分述如下:

1、汉置成纪县县治最初在“小坑川”

《旧唐书·地理志》所记载的“旧治小坑川”,就已经说明了小坑川就是汉成纪县治的最早地方,但小坑川这个地名不具体,是个形象的称谓,这给后人研究成纪文化出了个难题,以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而《括地志》就很准确地记述了汉成纪县治就在秦州成纪县北二里。“秦州成纪县”据《旧唐书》记载:“武德二年,平薛举,改置秦州。秦州领上邽、成纪、秦岭、清水四县。”可以说武德二年后称成纪县,为秦州成纪县。《括地志》问世是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在贞观年间,《括地志》所记载的秦州成纪县治就在今秦安县北的叶堡川,也就是古人所称的“显亲川”或曰敬亲川。那么秦州成纪县北二里是什么地方?准确地望就是今秦安县北的安伏川,也就是《旧唐书》所记载的“小坑川”。此地可以说是四面环山,川小形似坑地,只有葫芦河由北向南穿越而过。和叶堡川相比,实属小坑川,当地人称小川。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成纪条云:“成纪县,汉置。故城在今甘肃秦安县北三十里。《帝王世纪》‘伏羲生于成纪’,汉文帝时黄龙见成纪,即此”。《大清一统志》记载:“成纪故城在秦安县北。帝王世纪伏羲生于成纪。汉置县,后魏省…地理通释城在今县北三十里。”辞典和一统志的记载,既有明确的方位,又有具体的距离,它们和《括地志》《旧唐书》记载的完全一致。为了考察小坑川及其县治的城址,笔者曾多次深入县北有关地方及其与秦安相毗邻的静宁县的治平,通渭县的碧玉等地,进行了解和考证。从考察的情况来看,只有位于秦安县城北三十里的安伏川的方位、距离、地形、地貌都很吻合史志辞书中的记载,从而认定安伏川作为县治之地就一定会有残存的古城遗址。

2、寻找汉成纪故城遗址

汉成纪故城从初建到现在已有2100多年了,一般来说,像这样年久的古城址的确是无迹可寻了,在当地人的传谈中更是很渺然,但是作为一处县治之域,我想一定不会绝迹无闻,总会有点蛛丝马迹,隐约可觅之处。在考察中,我们跑遍了安伏川的山川谷地,找了好几处,一无所获。2007年11月15日,笔者同县志办的李雁彬、伏荣玺,还有安伏乡政府的伏炳、安伏村的伏天永等同志,在安伏川李黑元家的果园里,发现了残留下来的旧城墙遗址,高2.1米,宽3.2米,长3.3米,体积约22.2立方米。当时李黑元的爱人正在果园里挖地,她说:“这个土台台原来方方的,很大,挖起来很牢,我家就在上面修了个看园子的小房房,结果睡在里面不吉利,就拆了…”从残留城墙来看,这里是汉成纪故城北城墙的位置,西城墙找不到遗迹,那里紧靠的是很高险的崖背里,南城墙在华胥沟和杜家沟两水相交一地带,当地人将这一地带叫大墙下,东城墙早被葫芦河水冲毁。残留城墙的发现,正好同当地一些老人所说的“曾有东城门、东大路,有北关、北大路,有西关、西大路,南城墙处有文昌阁、出门到东关路”等等说法相吻合,笔者认为这就是汉成纪县的县城所在地。

西汉王朝为什么会把今之安伏川作为汉成纪县最初的县治呢?原因有六个方面:一是从汉高祖刘邦到文、景、武帝,他们对伏羲都很崇敬,认为纲纪四方龙治理,他们就是天子、龙子、龙的传人,为了纪念伏羲和顺应历史的发展,西汉王朝就选择古成纪的中心地带置成纪县,县治安伏川。二是今天水、秦安、静宁、通渭、甘谷均属古成纪地,而今秦安县北的安伏川正是古成纪的中心地带,位于“丝绸之路”的主干道,这块雅重文明的毓秀之域很少受戎狄的影响,气候温和,宜于定居和农作,历史上经济贸易也很活跃。三是安伏川的山梁,远近高低层次分明,葫芦河将安伏川分为两半,形似太极图,曾有伏羲演画八卦、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有兄妹俩在显亲峡成婚的传说;有《水经注》“瓦亭水又西南出显亲峡,石宕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的历史记载,有风台、莲花台、华胥沟、白蛇碥、庙咀山等古地名,当地人称庙嘴山为女娲的补天柱,传说补天柱是后世人为祭祀女娲逐年用土堆起来的。2007年初,施工的挖掘机在庙嘴挖出许多夹砂陶器,有的陶罐内装有小人头骨,当地人称“罐婴”。还有伏家洼、伏家川、伏家峡、伏家湾等村名,这与伏羲、女娲的风姓相关。当地人把伏家洼堡子梁的阳坡叫庙湾里,有座庙当地人称“女娲宫”,在大干修梯田和打水池时发现过瓦当、彩陶、砖瓦、土洞口等遗物、遗迹。这里很可能是《水经注》中所记载的女娲祠的所在地。据当地人讲,在今伏家洼莲峰寺的大殿内,正中间曾塑的是如来佛像,有两尊不太高大的一男一女像塑在两旁,称男的为太阳神,女的为月亮神,总称曰:“日月光普照佛祖”。这些都说明伏羲、女娲的文化底蕴在安伏川很浓。四是“黄龙见成纪”在当时可能很轰动,在秦安境内,民间一直流传着黄龙见成纪的传说,明《秦安志》中有卧龙川的记载,因此,黄龙的出现就更加提高了成纪地区的知名度和凝聚力。五是从安伏川的刘家故堆、杨家寺、崖背里、阳洼坪等史前文化遗址来看,先民们很早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出土的各类陶器和县内发掘的距今八千年的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陶器很类似,他们和大地湾的先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六是安伏川四面环山,仅有葫芦河南北的出口和入口,地理位置险要,依山傍水,易守难攻,是筑城治县的理想地方。

从以上六个方面来看,西汉王朝把今之安伏川作为汉成纪县最初的县治,这是对人文始祖的纪念和崇敬,也是人心所向,完全顺应了历史和社会的发展。

3、北魏成纪县治在今治平川

据《水经注》“瓦亭水又南迳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又与成纪水合,水导源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径成纪县”的这段记述,说明北魏后期成纪县治在今静宁县南的治平川。郦道元生活在北魏晚期,曾任骑都尉、太守等中央官和地方官,所注《水经注》是以当时的水系为主导,顺应河流流经地域,记述了当时当地主要的风物风情。成纪县治就是以瓦亭水(今名葫芦河)、成纪水等水系流向而被载入《水经注》。北魏从建到亡,共历148年,北魏大约在经历了130年后就废了成纪县。在北魏废成纪县之前,成纪县治在今治平川是无可置疑的。

成纪县从置到废,经历了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北魏6个朝代,历时600余年,在这600年间,成纪县早治今秦安县北的安伏川和北魏后期治今静宁县南的治平川,这已经是很清楚的了,而在这期间是否还徙治他地,至今还是个谜。据明《秦安志》记载,秦安“汉为凉州治。为陇县、街泉县、略阳道、成纪县地,属天水郡凉州。东汉为凉州刺史治。为略阳县、显亲县、成纪县地,属汉阳郡凉州刺史部。”清《秦安县志》记载:秦安“汉为成纪县、街泉县、略阳道地,属凉州天水郡。”两部旧县志都记载汉成纪县置在今秦安。东汉的显亲县,据明《秦安志》记载,县治在徐家城(今属庄浪县)。到了三国时期,旧志对成纪县均无记载,可见成纪县治已徙治他地。是否从三国时成纪县就徙治今治平川,现在还很难说清楚,仍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二、从北周复置成纪县到“故县遂废”

时隔30余年后,北周复置成纪县。成纪县从复置到废又延置了800余年。《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周成纪县,属略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秦州,皇朝因之。”《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成纪县,汉置…。后魏省,北周复置,隋徒治秦安县东。”记载说明,复置成纪县,属秦州,属略阳郡,均在今秦安境内。“隋徒置秦安县东”是指成纪县治在今秦安县城东5公里的安夷川,县治北魏晚期的显亲县故城,俗称古城。安夷原为一古镇,北宋神宗时期属陇城县。明《秦安志》记载:“隋为陇城县、成纪县,属天水郡。唐为陇城县、成纪县地,属陇右道秦州天水郡。”清《秦安县志》又载:“显亲川水又东径成纪故县南,周隋时县。”以上记载均说明,北周、隋、唐时的成纪县均在今秦安县境内,从《括地志》“成纪汉县,在秦州成纪县北二里”的记载来看,唐时的成纪县已由县东的安夷川徙治显亲川的显亲故城(三国时由徐家城徙治)即今叶堡川的何家坪。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因地震,秦州移治显亲川(亦曰敬亲川),在叶堡川西的阳兀川筑新城曰金城,意即“固若金汤”,“成纪亦徙新城”是因原显亲故城不断被葫芦河水南侵,面临危险,随即由何家坪迁阳兀川的金城里,与州同治。据清道光《秦安县志》记载:“川水又南径显亲县故城东南,城沦于水,仅存西址。”说明清道光时,显亲、成纪故城还存有西城墙。时过170年后的今天,残垣城墙已荡然无存。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成纪县毁于陷吐蕃。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成纪县收复,县治由阳兀川徙治今秦州区耤口乡的五十里铺。至此,复置成纪县在今秦安境内又历治了近300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后,移成纪县治于上邽(今秦州区),上邽县更名成纪县。“后废天水郡而以成纪名郡”,这就是秦州附廓之成纪。明洪武二年(1369年)“省成纪县入秦州,故县遂废,”成纪作为县名、郡名到此结束。

结语

从上述记载和考证来看,成纪县从西汉到东汉的300余年中,县治在今甘肃秦安县北的安伏川是很清楚的,是准确的,是可以作为定论的。成纪县治何时徙治他地,或曰何时徙治今治平川,仍需进一步考证。但是在北魏废成纪县之前,成纪县治在今甘肃静宁县南的治平川,是有史记载的,是准确无疑的。

纵观成纪县从置到废,从复置到终废的千百年间,成纪县多次徙治,已清楚的就有6次,首次是汉时治今秦安县北的安伏川。二是北魏晚期治今静宁县南的治平川。三是周隋复置县治在今秦安县东的安夷川。四是唐初至唐大中年间县治在今秦安县北的叶堡川。五是徙治今秦州区西的五十里铺。六是治今秦州区。

成纪县从置到废,从复置到终废共历1400余年,其中成纪县在秦安境内县治先后长达600余年,在秦州区沿治达520年,说明成纪县在天水市区共治达1100余年,因此,史学界和世人通称天水是“羲皇故里”,秦安是古成纪的中心地带,是“羲里娲乡”,这是很顺应和符合历史的,是合情合理的。(王文杰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班固.汉书·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范晔.后汉书·郡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李泰.括地志辑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胡缵宗.秦安志〔M〕.明嘉靖本.

〔9〕王国维.水经注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0〕严长宦.秦安县志〔M〕.清道光本.

〔11〕安维峻.甘肃新通志〔M〕.清光绪本.

〔12〕余泽春.秦州直隶州新志〔M〕.清光绪本.

〔13〕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M〕.民国本.

拨浪鼓摇着头走远了

拨浪鼓摇着头走远了

妹妹的腿脚酥软了。

听不懂你从远古捎来的口信

可看得见你流淌着岁月的眼睛

陇头水,溶着隔世的忧伤

在汉乐府中发源,流过可泉

春韭秋芹,养着缵宗的诗歌

<< 1 2 3 4 > >>
«    2020年5月    »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4

天兴工作室主题演示站点,如遇到问题请联系我们的在线qq:207649916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