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端午逢生日
付福运
重五逢生日,忆思年月长。
膝前孙竟绕,壁上字成行。
绿粽烛光酒,兰花艾叶香。
清时家有庆,岁岁喜同堂。
五律/端午逢生日
付福运
重五逢生日,忆思年月长。
膝前孙竟绕,壁上字成行。
绿粽烛光酒,兰花艾叶香。
清时家有庆,岁岁喜同堂。
七绝/粽情端午莲花镇郭河书画交流志愿服务行
付福运
粽情端午赏莲花,细柳分茶书画家。
歌舞童声萦古镇,新村翰墨话桑麻。
七绝/秦安端午葫芦河公园:诗会
付福运
陇水清波荡楚风,艾香重五粽情融。
丹亭画榭罗裙舞,诗礼笙歌鹤岭东。
五律/又逢端午
文/福运(甘肃)
柳悬千户晓,艾灸粽庭香。
浅酌雄黄酒,深怀屈子殇。
又逢端午祭,还咏醒魂章。
天问奇千古,离骚几断肠。
七律/端午感怀
文/知音情怀
棕子飘香端午时,枣甘米腻裹相思。
门头柳叶含羞笑,襟上荷包为子痴。
彩线根根驱疫害,龙舟只只赛安宜。
人间自有真情在,汨水滔滔万代祺。
我的老家在秦安县北僻远的神仙梁上,梁上大大小小的村落里,一年岁时节令中最像节日的,除了春节之外就要数端午节了。乡亲们把这个节日称为五月五,就像二月二、四月八、九月九、七月十二、八月十五、腊月八一样,这些数字本身就寓意了一切,至于这些节日的官名一概是不予考究的。五月五是个大节日,准备要在当年结婚的那些人家,男方总要筹备一些像样的礼物去到丈人家送针线;已婚女人们则一应要在此日转娘家,一般是提上一罐子自己煮的甜醅儿,烙上两个白面锅盔,和父母兄弟姐妹们坐在一起拉拉家常,其乐融融,温馨异常。
当然这些都是以前的事了,现在的人天天都在过节,吃的喝的都不欠缺,而且人人都上紧了发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义无反顾,很少有走亲戚这样的事了。
节日还是童年的好!
记忆中的五月五是个神秘的节日,每到这个节日,当我从深深的梦境中醒过来之后,就会发现手腕上、脚腕上都被绑上了五彩线,有一种童话般不可思议的感觉。朦胧中嗅到散发着酒味的甜醅气味扑鼻而来。这时,门上已插上了新鲜的柳树枝条,古老而陈旧的院子里布满了节日的气氛。按照我们农村学校约定俗成的习惯,这一天是吃过早饭再去上学的,所以不必急着往学校赶。大人们已经烙好白面锅盔,圆月一般的雪白锅盔上用木疏刺点了许多美丽图案,平时用来换钱的鸡蛋炒在锅中,还有腊肉粉条等,这些食物都是当时我们能吃到的最好饭食了。
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我们除了物质上的享受,那些五彩的手环(环,秦安方言读作款)带给我们的则是新鲜的精神享受。我们小学生会在学校中相互攀比,看谁的手环儿色彩鲜艳丰富。再暗淡的童年,快乐也是无处不在的,这些鲜艳的色彩足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充实,给平凡的生活带来美好的希望。根据当地的习俗,手环是要绑好长时间的,大概是一个月。听大人说,绑手环的是为了规避毒蛇和蚊虫的伤害和叮咬,如果过早地摘下来就会遇到蛇蝎等毒物的伤害,所以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些鲜艳的色彩。在故乡乡民的心目中,五彩之色是具有神力的,比如小孩子受了惊吓被认为是失魂了,就要请阴阳或祈手来叫魂,所用之物中就有五彩布料,往往缝在衣服的腋下。因为人们普遍相信,灵魂总是会附着在那些美丽的色彩上的。后来我联想到女娲炼五色石来补天的故事,也许源于这种对色彩的敬畏习俗吧。
乡间的每一个节日都会有主要的食品来标志,比如二月二的炒豆子,七月十二的辣椒茄子,九月九的煮豆子,腊月八的米饭等,五月五的象征性食品就是甜醅儿,至于粽子之类的都是城里人的习俗,也许是外来货,并非土著食品。当年煮甜醅的曲子是自家捏制的,用料一般是药渣之类的,具体做法现在也无从考证了。煮甜醅所用粮食一般是去皮的麦子和不去皮的莜麦,在大锅里煮熟后晾在案板上,晾凉之后就盛到一个陶器大盆里面,上面盖上新鲜的核桃树叶子,然后焐上保暖用的被子等,一般要发酵一个对时,即24小时才能变得甘甜。煮甜醅是个手艺活,有些农妇煮了一辈子就是煮不甜,不是酸了就是苦了,所以不得不请能干手巧的妇女来帮忙。那时民风尚淳朴,村里的妇人之间往来频繁,相处融洽,煮甜醅也是一个沟通和增进感情的机会。在五月五,她们会互赠自家的甜醅,如果那家的味道好,就共同分享。乡俗之美也体现在农户之间的情谊之美。
在童年的故乡,五月五是个美好的节日,是幸福、和谐、吉祥的节日。后来,我才发现五月五的寓意并不是我所感觉和想像的那样,在某种意义上,这个日子是沉重的,是和一个诗人的死亡有关的。再后来,我知道,五月五其实是一个毒月,两个阳数相遇,意味着进入了蚊虫烦扰的酷热夏季,在田野中劳作,在大自然中觅食的人们会明显地感觉到面临的种种危险,于是在这个日子中,他们用一系列的活动来祈求上苍的庇佑,比如采艾草,插柳枝等以避邪,绑五彩线以避虫害等。而甜醅本身也是酒类的一种,食用甜醅也有解暑避虫等的意味。
像五月五这样的岁时节令,并不像我们常常想像的那样只是为了调节和改善生活,而是含着人们对生命无常的某种莫名担忧和无助,在快乐和庆祝中又挟裹着复杂而难言的隐痛。正如生活,往往不是单色调的,而更像是五月五的手环儿,是用黑白黄绿红等缠绕纠结在一起的。
今天,国家对传统文化重视起来,主要的标志是放假一天,但是我们的心里装的东西太多的,已无法完全放下一切来过这个节日了。可是老乡们是乐观的,他们说今天咱们天天都在过年,因为天天都在吃白面。可我却总是找不回那种遗失已久的味道了。
说到端午,如今大部分秦安人童年的回忆就是吃粽子。其实除了这些,秦安端午节的习俗还真不少,这一年一度的佳节,秦安人家里可热闹了,不仅家家户户要包粽子、挂柳枝,孩子们还要早早地在大人的帮助下在双手上绑上五彩丝线拧成的手链,寓意孩子身体健康,传说有五彩丝线编制的手链还有辟邪的作用。
端午将至,在秦安县端午特色民俗商品临时销售点,色彩鲜艳、玲珑精致的荷包吸引着行人驻足,整个街道弥漫着淡淡的香草味,将节日的气氛点缀的更加浓厚。
荷包,又叫香包,各地样式不尽相同,大致由老虎、彩色缠粽、缠线、彩荷包四样组成。香荷包的款式有如意、元宝、寿桃、柑橘等,这些形象都具有吉利祥瑞的意义。在端午节,佩戴香荷包有辟邪免灾之说,香荷包内填充有艾叶等中草药香料,可以驱蚊杀菌,有益健康。每年端午,秦安县广大市民都会采用佩戴荷包这一古老的方式来祈佑平安,传递亲情。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已经来临,每当人们提起端午节的时候都会和屈原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一个节日,但实际上端午节只是夏季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全国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又各不相同,秦安也有自己过端午的独特风俗。
端午食粽、吃酒醅子
端午节在秦安又被称为“五月五”,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的又一传统习俗。而“五月五”吃酒醅子就要算秦安人的与众不同之处了。
酒醅子是用麦芽酿成的,有点甜酒的味道。制作时选取去麸后的小麦,洗净浸泡后放入蒸笼,后取出晾温,加少许温开水,酒曲《安琪》,拌匀装入干净的瓷坛中,加盖,再套上塑料袋放在恒温的地方两天即可食用。
小孩手拴五色线防五毒近身
五色线秦安叫“手款儿”,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秦安风俗,端午节当天把“手款儿”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五色线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六月六把它剪下丢到屋顶上,相传这一天喜鹊会把丢掉的
插柳枝
佩荷包
端午节小孩佩荷包,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荷包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秦安端午文化味浓
端午节,人们用食粽子、吃酒醅子、插柳枝、佩荷包等方式庆祝这一传统节日,有时也会举行太极和武术表演,大家出门游玩,共享难得的惬意。或是祭拜先烈,怀古思今,倒也别有一番情趣在其中。
临近端午佳节,在秦安县大街小巷,做工精巧、形状各异的荷包、香囊等小饰物已经热销起来。记者留意到,今年荷包款式十分新颖多样,既有传统样式的荷包,也有一些手工艺者绣的新花样,散发着阵阵清香,这种荷包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挑选,将节日的氛围推向高潮。
“今天一大早就过来买荷包了,我自己个人非常喜欢戴荷包。”正在挑选荷包的顾客雒彤彤说。
在其中一个摊位前记者看到,已经编好的五彩绳,一簇簇地摆放着,很是漂亮,而上百个香包形状各异,有葫芦、元宝、蝴蝶等,加上绣上了平安、如意等词语,显得十分喜庆和吉祥。摊主冯佩林告诉记者:”临近端午节了,买荷包的人也越来越多,戴荷包也是端午节的一种民俗文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传统文化愈加重视,而这制作精湛的艺术品更是备受青睐,一个小小荷包,更是代表着一份吉祥,承载了一份牵挂。
Powered By Z-BlogPHP 1.7.4
天兴工作室主题演示站点,如遇到问题请联系我们的在线qq:207649916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