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不愿意回农村的苦衷
文/张乐臣
他叫胡建强,20多个乡村儿童的老师,一个办学举步维艰的乡村幼儿园的年轻园长。日前,本报记者探访了这个位于甘肃省秦安县叶堡村的西部农村幼儿园,倾听这个农村大学生的心声,他说:“作为一个底层出身的人,如果我还有理想的话,应该为更多的底层人说话”(10月22日中国青年报)
20个多个孩子,一个破落但干净、整洁的农家小园,西北师大美术学院的研究生,这就是这个奇特幼儿园的全景。说他奇特,是因为研究生放弃大城市生活回家乡教幼儿,而且在偏远的西部农村自己投资创建幼儿园。
说创业,有点套话,在贫困山区办幼儿园,赚钱实属不易,说是探索,这倒是有点贴切,在探索中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如果能够摸索出一套农村幼儿教育体制,倒不枉胡建强此行。
陶行知先生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写道,“活的乡村教育应该有活的乡村教师,活的乡村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它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
是呀,回家,真好!但是,又有几个农村大学生想回去?能够回去?有人骂不愿回农村的大学生数典忘主,忘记了自己的秉性。但是农村大学生的苦衷又有几个人知晓。
第一,回去干什么?为了供一个农村大学生读书,家里可谓是掏空一番,该卖的、该借的都已经卖了、借了,父母辛辛苦苦共一个学生读书,为的不就是孩子将来有志气,走出去,摆脱贫困的枷锁。倘若农村大学生回去,回去干什么?创业?哪来的资本,不管何等大小的创业都需要资本呀,穷困的家庭哪里拿得出来创业的资本。再说了,自己所学的专业如果对口还好说,如果不对口,回去恐怕真的不容易。就拿我这个专业,多媒体网页设计来说,回家后,我能做什么?农村可是连电脑都没有几台的。这不是悲观主义论,而是一个社会现状。
第二,缺乏经验。虽然农村的发展潜力很大,但是一个缺少经验的大学生回家创业,无疑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换一步讲,如果在创业的途中遇到挫折被骗,所有的资本全都没有了,怎么面对家乡父老,也许在城里来说这没什么,但是在农村,对于一个失利者来说,怎么能够经受得住邻里街坊的闲言碎语?
第三,对城市的留恋。在一个城市,必然会产生恋城情结,应该说,在城市的发展机遇会比在农村的机会多得多。留在城市,便意味着丰富的物质、源源不断的机遇、自我的不断提高。而在信息闭塞的乡村,自己也会不会一步步走向闭塞?从而失去再出发的勇气和能力。
谁不想回家?谁愿意做“漂流”一族?但是出于无奈,不得不如此,农村大学生读大学本身带来的压力就不小,回不回农村更会引来舆论乃至网民的大谈小论,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农村大学生的苦衷有谁知?
农村大学生需要的是理解,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一味地谩骂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