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有赖大数据技术,网络给我推送了甘肃天水籍律师、作家王托弟的作品信息。
试探着与作者本人联系,很快得到回应,并加了好友,购得其近6年所著的三本作品。
近日得空,阅读了其中创作时间最早的《回不去的故乡》。
虽未与作者见过面,通过二十七万余字的“灵魂出口”,对她生活的轨迹、性情的波动、心灵的感悟等有了初步囫囵的了解。
透过这些涓涓细流般的文字,脑海中出现许多让人动情又熟悉的场景,勾勒和重温了许多秦人秦事。
字里行间,最让人共情的是同一历史波段的风土人情。
关中八百里秦川西侧即是天水,一衣带水的渭河养育了两岸的人,黄土地赋予这方天地的人们厚重、朴实的品格,秦腔吼出苍生的喜怒哀乐,燥热天气里透心凉的浆水面足以品味生活的酸爽。
与这里的大自然亲密接触,特别是生于斯长于斯,时间流淌中自然而然地沾染了这山、这水、这人、这羊群的气息。
无论走得多远,无论身在何方,无论身居庙堂还是暂为下里巴人,这西秦的怀抱曾经给予作者的血脉基因根深蒂固、难舍难分。
即使作者只明确地把第一章的名字叫做“乡关何处”,思乡的情怀仍然浓浓地蔓延在整本书里。
从首都回望秦安,远远地可见一众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炕上,乡音袅袅,魂牵梦绕。
从电话两头的对话中,女儿对亲人的眷恋、父母对女儿的关怀,读来让人羡慕又嫉妒。
虽是报喜不报忧,但人生怎会一帆风顺?
也许这头的一小声咳嗽、交谈中不经意的一个语气词,那头的人早已了然,会做出惊喜式的反应。
律师、作家、秦腔爱好者,这三种不同的角色恰如其分地共存于作者的身上,构成了其身份的不同侧面,让人费解又合情合理。
如果单从角色的社会功能而言,很难理解这种共存关系。
如果从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积极的态度、进取的精神,抑或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北京城熙熙攘攘的人群永不停歇地运动、前进,作者要在这种环境中每天花五个小时与人推挤、胜出,没有实力很难生存。
所以我想,她总是在生命前期的积累中不断向上、向前,从而获得优势。
紧张的竞争间隙,她又在寻找心灵的放松空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理性与感性实现了及时切换、恰当匹配、无缝衔接。
文字背后的作者,热爱着生活,热爱着故土,惬意地生活着......
作者简介
樊建荣,陕西宝鸡人,现居延安,理工男,爱好文学,红色文化宣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