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兴工作室

主题演示站

鄂东北红军独立团团长——熊先春

   熊先春(1907—1936﹒3),河南省光山县殷棚乡长安村周家洼人,在苏区军民中,人们习惯亲热地称他熊小侉、熊瘸子、熊跛子。

   他是豫南和鄂东北革命根据地有影响的英雄人物之一,他参加革命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出生入死,不屈不挠,矢忠竭诚地战斗了一生。他由一个普通的贫苦农民到一个战功显赫的红军团长,三次参加武装起义,五次组建红军独立团,身经百战,屡次负伤,以英勇善战而闻名于鄂豫皖区。

   少年时期的熊先春反抗压迫和剥削的阶级觉悟就很高。1925年秋,他在家乡参加了熊少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在斗争中表现积极、坚定。1926年2月,经熊少山、殷仲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如火如荼的殷区农民运动中熊先春和父亲、兄弟三人都是坚定的积极分子,最早参加熊少山组织的农民运动工作组,经常到四乡张贴标语、传单,宣传动员群众,还担任了殷区党组织的交通联络工作。1927年春,在殷区党组织的领导下,熊先春在周洼发起、建立了农民协会,被推选为农会主席。同年4月,熊少山在武昌参加河南农民武装代表大会后返回光山殷区,即建立了农民武装工作组,以筹建农民自卫武装,更加深入地开展农民运动。熊先春被挑选、任命为农民武装工作组组长。不久,战区农委会和河南农民自卫军临时执委会创办了信阳农民自卫军训练所,熊先春为光山选派前往训练的学员之一。

   同年秋,熊先春率农民武装工作组到罗南周党、宣化、姚畈一带活动,开展农民工作,发动当地农民起来同反动地主豪绅作“经济和政治的斗争”,当地反动豪绅十分不安,纷纷求计于罗山头号大地霸丁印坤。丁印坤对熊先春的武装工作组的活动亦感恐惧异常,纠合地主武装前往抓捕。熊先春奋力自卫,同敌搏斗,伤敌3人,终因寡不敌众,身上受伤9处后被捕。熊先春被捕后,坚强不屈,群众都说他“又能打又够汉”(有勇气、有气节),由于殷区党组织进行了积极的营救,打通了社会关系,熊先春被救出。从此,熊先春受伤至残,成了瘸子,于是,更增加了熊先春投身革命之意志。

   他三次参加武装起义。1927年10月,黄安“九月暴动”失败了,但黄麻地区的农民武装斗争更加迅速地发展,这时,熊先春受熊少山的派遣,偕同殷区的殷仲环、汪少山等人,以贩白布为掩护,到麻城、黄安察访当地农民自卫军的斗争情况,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熊先春同殷仲环等人一起,参加了农民自卫军的暴动,在暴动中,他敢冲敢拼,当地的农民自卫军称赞:“光山的小侉真有种(真有勇气)!”

   黄安城失陷后,熊先春回到殷区,在熊少山、殷仲环组建的殷区农民自卫军中,他是优秀的骨干分子。1928年10月,中共光山临时县委在尹家嘴建立,接着光山农委会又于芦家山成立,熊先春和汪少山都调去做武装工作。翌年,光山县委和县苏相继正式建立,熊先春先后担任了光山县委交通队队长,光山县农民赤卫队殷区分队长,县苏特务队队长,经常活动于弦西区、殷区、罗南宣化区。4月间,他率赤卫队参加攻打黄安黄陂站的熊吉安民团。6月中旬,到弦南卡房,参加攻打黄吉安、林用之两股地主武装。8月间,奉鄂东特委委员郑新民、熊少山的指示,率特务队20多人到罗南宣化区参加枣林岗起义,向大地主李春阶开展斗争,并一举击破了李春阶勾结民团头子刘善甫的反扑。

   1929年秋冬,殷区农民斗争已进入半公开状态。盘踞在光山马畈一带的河南第七游击支队司令易本应,企图先声夺人,扑灭殷区革命之火,在这种形势下,熊先春返回殷区,加强殷区农民自卫军的防卫。10月,易本应率民团数十人进犯殷区,熊先春同其他殷区农民自卫军的领导同志一起,于殷区北部的傅李岗一带,采取伪装假人,布置防线,虚实结合,隐蔽防守,打出红军旗号,敌人不敢冒进,终于溃退。这一仗,兵不血刃,智退顽敌。

   1930年4月10日,光山县殷区农民武装起义爆发,9日夜,熊先春率特务队30余人和红军三十一师王长先部,星夜兼程,奔赴殷区,配合殷区农民自卫军数百人,将进剿殷区的易本应民团,团团包围于殷棚集。殷区革命群众3000多人,也揭竿而起,助威参战。敌人虽困兽犹斗,但翁中之鳖,逃命无路。激战两小时,我起义军痛快淋漓地全歼易本应武装民团300余人,只有敌司令易本应侥幸骑快马只身逃脱。在战斗中,熊先春一往直前,冲锋陷阵,奋勇拼杀,为殷区起义的胜利建树了大功。

   几年来,熊先春同志经过黄麻、枣林岗、殷区三次武装起义,数次参加打土豪、打民团,使他成为已有相当的军事素质和实践经验的革命武装干部。

   他五次组建独立团。在光山武装重新组编时,他担任了光山独立师三团连长,参加鄂豫皖苏区反“围剿”的斗争。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苏区后的1932年冬天,熊先春受命建立了光西战斗营,全营有武装力量300人,熊先春被任命为营长,率部战斗在光山、罗山、黄安一带,屡创敌人。

   在一次攻打反动武装盘踞的山寨时,他又一次光荣负伤,右手失去3个手指。

   1932年春夏,熊先春受命将光西战斗营补充扩大为独立三团(即光山独立团,又称独立十六团),光山县委另组建光西战斗营。独立三团成立后,改由鄂东北道委领导,番号亦改称鄂东北独立团,熊先春被任命为团长,全团五六百人,这是熊先春第一次组建的鄂东北独立团。他带领这支勇猛刚强的红军团队,保卫苏区,多次袭击盘踞在凌云寺以北的易本应民团。并一度势如破竹地横扫了光南、罗南一带的大小山寨,拔除了这些封建地主势力的罪恶据点。同年九、十月间,鄂东北独立团编入红二十五军手枪团,熊先春亦随手枪团作战。

   1934年5月31日,红二十五军再战凌云寺,熊先春同志因腿残行动不便,又奉命从手枪团调鄂东北重建鄂东北独立团,并任该团团长,全团200余人。同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花山寨会议上决定红二十五军长征,他再次奉命将鄂东北独立团编入红二十五军。因此,苏区人民称赞他是“红二十五军兵运部长”。红二十五军长征后,斗争经验丰富的熊先春奉命带20多人留下坚持鄂东北老苏区斗争。

   1934年11月底,鄂东北道委根据鄂豫皖省委花山寨会议精神,再次组建鄂东北独立团,任命熊先春为团长,全团300多人。是年底,鄂东北少共道委书记方永乐,将独立团带往皖西,不久编入红二十八军。

   1935年1月,鄂东北道委又任命熊先春为团长,第四次组建鄂东北独立团(这是红二十八军时期的第二次组建),全团武装力量200多人。5月29日,高敬亭同志指示鄂东北道委继续坚持当地斗争。将独立团再次编入红二十八军。

   5月底,鄂东北道委在罗山四区邹家岗召开会议,传达和研究高敬亭同志的指示,决定第五次组建独立团,团长仍为熊先春同志。熊先春以他长期坚持鄂东北斗争的影响、威望和号召力,经过深入的工作,迅速将独立团建立起来,全团辖两个连和一个手枪队,共200多人,直到1935年10月,熊先春调任鄂东北道委交通队队长,才离开了鄂东北独立团。

   两年来,熊先春同志在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先后撤离鄂豫皖苏区后,苏区政权大部不存在的情况下,受命五次组建鄂东北独立团(红二十五军时期两次,红二十八军时期三次),五任独立团团长,在鄂东北地区的斗争中,先后为主力红军四次输送军事素质好、具有战斗力的兵员达1500多人。

   熊先春率独立团驰骋鄂豫边,纵横数县,南北转战,攻无不克,沉重地打击了敌人,使敌人视为痛患。敌人虽然多次重兵清剿,皆无可奈何,熊先春依然率部奋战在鄂东北一带。敌《武汉日报》难以隐讳地披露:“……伪团长熊先春,仍出没罗山、礼山之间。”

   敌人对熊先春部围剿,屡遭败北,损兵折将,于是卑鄙地采取借刀杀人之术,四处散布流言,诡称熊先春迷途知返,将率部脱离共产党,并多次书写离间信,投放于我游击区。对此,熊先春曾诚挚地向道委和红二十八军军政委作过汇报。由于敌人继续施展阴谋伎俩,谣言惑众,制造假证,在当时敌我斗争十分复杂的情况下,终造成红二十八军个别领导人对熊先春的怀疑。

   为了继续同敌人斗争,熊先春决意设法活下去。1936年2月的一个晚上,部队驻扎于黄安闵家大湾,熊先春一身征尘从战场上受命归来,得悉当日即将遭害,他不得不暂时离开自己多年战斗的部队,返回家乡,隐蔽于光山殷棚乡熊北冲他的一个叔叔家里,因叛徒告密,敌人得知行踪,遂重兵包围了熊先春的住处,扬言不交出熊先春,就放火烧村,杀死老少。熊先春意欲冲杀,拼个鱼死网破,惟惓念此举必使穷苦乡亲遭殃。为保护乡亲,他决计牺牲自己,以免乡亲残遭杀戮,他毅然走出,斥敌不要祸及群众。皦皦之节,昭然可见。敌人抓住了熊先春,即大吹大擂以邀功。1936年2月18日,敌《中央日报》刊出消息,“匪首熊先春,潜伏经扶县第四区凌云寺、牛坑冲一带山中……至光山县南向小店地方,被我×师便衣队俘获。”熊先春被捕后,坚强不屈,被敌人杀害于信阳。

   “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熊先春同志十年革命的功绩,将永垂青史!

   (注:本文选自《豫南忠魂谱》第二集和《光山英烈》,录入本书时有删改。)

花山寨东智勇双全的红军公务员——尤太忠

  尤太忠(1918.12—1998.7),河南省光山县砖桥镇人。10岁丧父。12岁参加儿童团,1931年到光山县游击第四大队当公务员、独立团三营营部公务员。1932年8月,随部队编入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十师二十九团二营六连公务员;10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进至四川省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1933年6月任司号员;8月,参加红四方面军向四川军阀发起仪(陇)南战役后,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调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九团二营任号目。1934年1月,在粉碎国民党对川陕根据地“六路围攻”中负伤;6月任排长,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5年后,先后任连政治委员、代理营教导员、师政治部共青团书记、青年干事等职。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

  “七·七”事变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十二连指导员。9月底,随刘伯承、徐向前率领的一二九师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三八六旅在陈赓旅长指挥下,直插山西正太路以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2月任特务连指导员。1938年后,先后任二营八连连长、一营副营长、三营营长,参加了著名的神头岭伏击战,粉碎了日军对晋东南地区的“九路围攻”,后进入平汉路东开展冀南平原游击战争。1940年1月,蒋介石、阎锡山勾结日伪,向太岳根据地进攻,妄图消灭决死队第一纵队。三八六旅奉命由太行山开赴太岳,遏止蒋阎进攻。6月,在粉碎阎部六十一军向安泽县进攻的战斗中,率部消灭敌马鞍山旅部,俘敌1000余人,战斗中再次负伤。8月,部队返回太行,参与“百团大战”。在攻克榆社县城的战斗中,所部担任主攻,与兄弟部队一道歼灭日军一个中队,被八路军一二九师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1941年2月,任十七团副团长。翌年3月,任团长。6月,任冀豫联防区三分区司令员兼十七团团长。在开辟新区的过程中,率部粉碎日军多次“扫荡”和土顽武装的频繁袭扰,在山西阳城、绛县、冀城、沁水及河南济源、孟县等地建立抗日根据地。1944年4月和9月,率部参加一二九师发起的两次青(城)浮(山)战役。1945年4月豫北战役中,于济源、孟县等地歼国民党王同裕、范登科部1000余人,受到太岳军区通报表扬。

  1945年9月,上党战役后,调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十七旅副旅长,参加了平汉、兰封战役。在1946年9月定陶战役中,于大杨湖地区围歼国民党整编第三师,生擒敌师长赵锡田。战后,调任十六旅副旅长,参加了河南滑县、山东巨(野)金(乡)鱼(台)等战役。1947年4月,在攻克汤阴县城的战斗中,全歼国民党暂编第三纵队,活捉敌司令孙殿英。5月任旅长。6月底,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刘、邓指挥下,突破国民党黄河防线,发起鲁西南战役。在定陶战役中,歼国民党军一五三旅及地方武装4000余人;于羊山集地区围歼国民党整编第六十六师,歼敌9个半旅,共5.6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8月7日,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六纵担负掩护野战军指挥部和中原局领导机关任务。10月下旬,部队至河南汝河北岸时,遭到南岸的国民党军整编八十五师拦截,后有国民党军十几个师的重兵紧追,情况万分危急。在刘伯承、邓小平直接指挥下,六纵十八旅从敌人中间杀开一条血路。抢占汝河南岸后,亲率两个团和旅直属队,扼守汝南埠大、小雷岗渡口,掩护大军过河,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浴血奋战,顶住了国民党飞机的狂轰滥炸和数倍于我的敌人轮番进攻,胜利完成掩护任务,受到刘邓首长的赞扬。12月,在坚持大别山斗争中,抓住有利战机率部昼夜行程一百多公里,一举歼灭盘踞在湖北广济县的国民党青年军二○三师1800余人,受到上级通报表扬。1948年6月,在襄樊战役中,又与兄弟部队一道,全歼守敌2.1万余人,活捉敌司令康泽。在淮海战役中,参加了双堆集地区围歼黄维兵团战斗。1949年任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十二军三十四师师长。渡江战役后,率部进军川、黔,以一天180里的急行军追剿残敌。在成都战役中,全歼胡宗南集团军,粉碎了蒋介石依托西南、卷土重来的企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率部进驻重庆担任警备任务,任重庆市委委员、卫戍司令。12月,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翌年2月提前返回三十四师入朝作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和上甘岭战役。

  1955年,任十二军副军长。1958年入高等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任二十七军副军长、军长。1970年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71年兼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1980年,任成都军区司令员。1982年,调任广州军区司令员。1988年,任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中顾委委员。1998年7月24日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0岁。著有《汝河南岸的激战》《打敌弱点连破三阵》《猛虎掏心擒贼王》等回忆录。

  (注:本文根据互联网百度·百科人物简介资料及《光山革命史》等资料整理。)

开国中将钱钧与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

   随着共和国歼15、空警2000、运20一飞冲天,歼31、歼20隐形战机横空出世,中国空军正给国人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此,怀想起人民空军迈出的那艰难的第一步,怀想起开国中将钱钧与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的故事,我们珍惜与缅怀之情顿涌心田。

   一、天上掉下个“列宁”号

   ——“飞机,飞机!”

   1930年3月16日,鄂豫皖红一军第一师第三团第二营连长钱钧(光山县殷棚乡人)正在吃早饭,外面突然传来隆隆机器声和群众的呼喊声。发生了什么事情?钱钧当即放下饭碗,带领手枪队就冲了出去。

   当天,外面雾很大,许多群众都仰起头看天空,大声喊着:“飞机,飞机!”远处的天空,一架飞机正摇摇晃晃地向下降落。钱钧带着手枪队奔向飞机降落的地点。飞机迫降在离宣化店(今湖北省大悟县与河南省罗山县交界)西南15公里的陈家河河滩。由于一只前轮陷了一半下去,飞机呈倾斜姿势。当时,螺旋桨还在旋转,飞行员跳出座舱,慌忙逃跑。

   “站住!再跑就开枪啦!站住!站住!”钱钧带着手枪队边追边喊。飞行员自知难逃,只好停下来,举起双手当了俘虏。

   经审问,该机飞行员叫龙文光,约30岁,身穿棕色飞行服。飞机是银灰色的,机翼上喷有国民党“青天白日”标记,从外表看很新,可能刚使用不久。飞机由汉口飞往河南开封执行通信联络任务,在返航途中遇大雾迷航,因油料耗尽,只好迫降。

   听说天上有飞机掉下来,周围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纷纷赶来观看,一饱眼福。有些胆大的,还试图用手去碰碰这个庞然大物。

   ——保卫飞机

   红军缴获飞机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国民党控制地区。第3天,国民党民团武装分3路向陈家河进攻,企图炸毁飞机,抢回飞行员。

   情况紧急,钱钧来不及向上级请示,便带领手枪队和赤卫队进行飞机保卫战。战斗进行地很激烈,敌人的数次进攻均被打退。我方虽然有几名队员伤亡,但保住了飞机和飞行员。

   钱钧立即派人向驻在河南光山新集(今新县)的鄂豫皖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报告,并带手枪队和赤卫队切实保护好飞机和飞行员安全。很快就接到指示,要求尽快把飞机运到新集。从陈家河到新集全是山路,钱钧带领大伙把飞机拆卸开,组织群众肩背手抬,用了半个月,才将飞机运到新集。?

   ——红军的第一个航空局

   鄂豫皖红军领导人徐向前等接见了龙文光,欢迎他参加红军。之后,在龙文光的帮助下,根据地兵工厂的工作人员克服技术和物质上的重重困难,终于将飞机重新装配修复,并在机翼上绘制了两颗红星。鄂豫皖苏维埃政府在光山新集举行了隆重的命名仪式,将这架飞机命名为“列宁”号,并在机身侧面写上“列宁”二字。“列宁”号飞机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斗志。1931年光山新集解放后,成为鄂豫皖根据地的首府,军委决定成立鄂豫皖军委航空局,任命龙文光为局长,局址设在光山新集普济寺内,红军的第一个航空局就在这里诞生了。从此,中国工农红军拥有了第一架飞机。

   二、钱钧中将的传奇人生

   ——怒砸神像

   钱钧,原名钱运彬,1905年5月2日,出生在光山县殷棚乡大岳畈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大岳畈位于鄂豫皖交界处的大别山脚下,这里丘陵起伏,山重岭叠,人多地少。钱钧一家20多口人才有七分田,只能靠种地主家的田过日子。5岁那年,还没有牛肚子高的钱钧就被父母送到一个钱姓地主家当了放牛娃。日子太苦了!偏巧这个时候,一件令他悲愤不已的事情发生了:比他小2岁的小妹,被作为送给“送子娘娘”的孩子,活活淹死在河里。钱钧闻讯后,抄起一把斧头直奔村外的送子娘娘庙,砍倒了“送子娘娘”像,又把供台两边的鬼神泥塑砸了个粉碎。

   ——少林习武

   后来,经人介绍,钱钧给一名叫石世武的老画匠作了徒弟,这一年他8岁。这一干就是三年。一天,他无意间听邻居老人谈起登封嵩山有个少林寺,里面都是有能耐的和尚,飞檐走壁,刀枪不入,无所不能,顿时眼睛一亮,心想:“若是能学到这样的本事,先把天下那些坏地主统统掐死,看谁还敢欺负穷人!”钱钧随即四处打听,乞讨上百里,找到了少林寺。为了学功夫,他坚持天不亮就起床,边干杂活边三日肩膀五日腿地练功。这么一练就是整整5年!从一个瘦弱的山村男孩长成了一个膀宽腰圆的棒小伙,而且身手不凡,功夫了得。与此同时,他还与被少林寺请来绘壁画的石画匠不期而遇,练武之余又学会了绘彩梁、画壁画。本领学到手了,在一个漆黑的夜晚,16岁的他抱着打天下不平的志气,不辞而别离开了少林寺,投身革命的滚滚洪流。

   ——投身革命

   1927年,在董必武的亲自介绍下,钱钧高举铁拳,在鲜红的党旗面前庄严宣誓,成了一名中共党员。不久,组织上就安排他从武汉回光山组织农民武装暴动。他不负众望,带领农民自卫军发动了光山殷区暴动,冲进大地主的宅院,击毙了罪大恶极的大地主。大革命失败后,他参加了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在任豫鄂皖特区手枪队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一师三团连政治指导员、连长期间,与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架军用飞机--“列宁”号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当和尚当将军

   在鄂豫皖的崇山峻岭中,在长征的雪山草地上,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五年的少林功夫,铁塔一样坚强的身骨,使钱钧在战争中如虎添翼。即使遇到常人难以克服的困境时,他也能化险为夷,获得胜利。?1938年,钱钧任鲁南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二团团长。在藤县八里沟一次粉碎敌人围歼、保卫省委机关的战斗中,为了夺回被敌人抢走的两部省委与中共中央保持联系的通讯电台,他率领一个连冒死冲进敌阵,当战斗进行到白刃战时,钱钧高举大刀,左砍右劈。在一道道寒光下,敌人土崩似地倒下,两部电台终于安然地回到人民军队的手中。他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和日本鬼子打了几十次仗,每次白刃肉搏,敌人都没占一点便宜!但他身上却挨了15颗子弹,挂过19次彩。解放后钱钧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毛主席曾笑称他“不当和尚当将军”。

   三、“列宁”号战场建奇功

   ——飞机撒传单,威震敌胆

   “列宁”号经龙文光和钱钧等人修好之后,即被投入战场。1931年7月初,鄂豫皖军事委员会委员(1931年11月任红四方面军政治委员)陈昌浩要到英山执行任务,准备搭乘“列宁”号飞机穿越国民党控制区到金家寨机场降落。同时,红军也准备通过这次飞行到国民党控制的固始、潢川一带执行侦察任务。由于新修的金家寨机场雨后泥泞,飞机无法降落。于是,“列宁”号改变航向,飞往固始、潢川一带执行侦察和撒传单任务。此举在国民党军队中引起不小的恐慌。9月,龙文光驾驶“列宁”号到华中重镇武汉散发传单,引起了国民党当局极大的不安。国民党的《扫荡报》对“列宁”号的出现大为震惊,刊登过这样一条消息:“共军飞机连日骚扰潢川、汉口,我方幸无伤亡,现有关军方已通令各地严加防范”。

   ——飞机扔炮弹,世界奇观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率部围攻黄安(今红安)县,国民党杂牌部队第69师师长赵冠英率部万余人固守黄安,等待麻城、黄陂等地的国民党军前来救援。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发动总攻时,调“列宁”号配合作战。12月21日,徐向前等总部领导和龙文光一起来到城南的一个高地上,勘察了黄安城的地形,国民党军第69师司令部位置,以及城内敌兵力部署,并确定了轰炸方案,同时通知参加黄安战役的红军地面部队,“列宁”号飞机要来黄安作战,各部队不要发生误会。红军在“列宁”号上加装了挂弹架,将迫击炮弹捆绑起来挂在飞机上作为航空炸弹。此举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从飞机上扔炮弹的奇观。12月22日,当龙文光驾驶着“列宁”号出现在黄安上空时,红军地面部队振奋不已,高兴地向天空上扔帽子,有的人竟跟着飞机跑起来。国民党军看到“列宁”号飞机在黄安城上空盘旋,开始时以为是自己的飞机空投物资来了,都纷纷跑出工事,准备抢东西,毫无戒备。当遭到轰炸时,才知是红军的飞机,吓得仓惶逃命。赵冠英见部队待援无望,又遭飞机轰炸,军心动荡,遂决定弃城逃跑,他本人在化装逃跑途中,被红军活捉。“列宁”号飞机与红军指战员一起创造了首次空地配合作战。

   1932年,由于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列宁”号飞机曾几次随军转移,战事频繁,巨大的飞机只好再次被拆卸分散埋在大别山腹地——光山新集。1951年9月,开国大将王树声到大别山区访问时,群众将“列宁”号飞机部件挖出,献给国家。

   几十年过去了,钱钧中将与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以其赫赫战功,在红色大别山群众中传为美谈。如今,光山的精英学子们纷纷报考飞行员,近3年,有13人被招录为空军飞行学员。投笔从戎,航空报国,亦与此不无渊源。

“七仙女”的长征路:红军走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

   新华社武汉8月3日电“我们是来参加革命的,红军走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

   “回去?往哪去?难道回去重新去当童养媳?”

   ……

   这一幕,发生在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出发长征的第3天。当时部队快要过平汉铁路,前有阻敌,后有追兵,形势十分险恶。参谋长怕女战士掉队出危险,便动员她们留下,回家。

   这支长征队伍的2984人中,只有这7位女战士:周东屏、戴觉敏、余国清、田喜兰、曾纪兰、张桂香、曹宗楷。

   参谋长找7位女战士一一谈话,并给每人发了8块大洋,让她们返回苏区继续隐蔽开展活动。

   但是,7位女战士铁定一条心:就是死在前进的行列中,也决不向后转!

   7人终于留了下来,和部队一同前进,随军照顾伤病员。红二十五军将士们称她们为“七仙女”。

   “七仙女”之一的戴觉敏出发第一天,就开始“打摆子”。从信阳南边东双河与柳林之间过铁路时,部队一溜小跑,戴觉敏正赶上“打摆子”,跌跌撞撞落在后面,差一点掉下陡坎。

   连续行军,“七仙女”的鞋子破得没法穿,只得用布包着脚走路,几层布都磨破了,脚底也磨破了,就把破布调个方向重新包上。

   一次,部队从土豪家里没收了几双女鞋,特意发给“七仙女”穿。戴觉敏的脚小,鞋子都不合脚,她只好用一条带子把鞋捆在脚脖子上。

   “结果不仅脚板磨出泡,而且脚脖子也肿了。”红安县光荣院干部戴福强是戴觉敏的侄孙,向记者回忆起姑奶奶的这段经历。然而,戴觉敏还是咬紧牙关,紧跟队伍,即使翻越皑皑白雪的秦岭,仍然没掉队。

   姐妹中年龄最小的是余国清,她长着一双平板脚,走路特别吃力,经常掉在队伍最后面。每次一掉队,她总要急着哭鼻子。长征胜利后,姐妹们互相逗趣,说她是“哭着鼻子完成长征的”,她又流泪了——这次是笑出了泪。

   长征中,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间行路,姐妹们便将绑腿带解下来捆在一起,结成一条长带子,大家抓着带子的结扣摸索前进。

   前进途中,红军每打下一个地方,总要开群众大会,演戏庆祝。每当这时,“七仙女”就成了全军的明星,热火朝天地排练演出。《八月桂花遍地开》《工农兵联合起来》《当兵就要当红军》……歌声激励着战友、感染着群众。

   就这样,“誓死不回头”的“七仙女”跟着红军,唱着红歌,走过漫漫长征路。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终于到达陕北延川永坪镇,成为最早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

   可是,“七仙女”中的曾纪兰、曹宗楷没走到目的地,牺牲在了长征路上。戴福强说,姑奶奶每次回忆起她们,都会忍不住落泪,说:“在同志们心中,她们永远没有掉队。”(新华社记者王若辰、徐海波)

匡占华率七名亲人当红军 红25军与文殊乡花山寨的故事

   匡占华,男,汉族,原名匡站华,乳名站毛,生于1914年,1932年12月参加重建的红二十五军,是光山县文殊乡杜槐村匡家湾人。1934年11月10日,红二十五军来到花山寨时,他任红二十五军某连队炊事班班长,11日夜晚,他请假回到距花山寨仅3公里的匡家湾,想看望父母双亲,哪知家里房子被敌人纵火烧掉,其父匡宏泰、母亲魏氏早已含恨离世,还有一弟弟匡书华跟随三叔匡宏瑞、三娘刘氏一起(另有堂哥匡永寿、匡永宗)生活,没有房子住,三叔匡宏瑞就与同族一户长兄(匡造毛的父亲)一起住进了匡氏祠堂(匡湾村子东头),匡占华来到匡氏祠堂内,见到了弟弟和三叔,泪水夺眶而出,发誓:“一定要报仇雪恨”,三叔匡宏瑞见他安全回来,惊喜万分,双手抱住他的手臂哽咽不能语,叔侄俩寒暄一阵后,他告诉三叔说:“几天前,红军在斛山寨又打了一次大胜仗,缴获许多武器”等见闻,谈到红二十五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为穷人打天下,纪律严明,今夜十时必须归队……

   夜深了,村子里的几位堂弟闻讯后,全都集中到匡氏祠堂内,共有7人,他们都是当地苏维埃政权的儿童团员,年龄稍大的叫匡永寿、19岁,匡立华、18岁,匡永起、17岁,匡永来、16岁,匡造毛(匡占华的堂侄)16岁,年龄次小者匡永宗、仅有15岁(属离散红军,1952年秋卒于杜槐村),年龄最小者就是匡书华,只有12岁,他们了解到大哥匡占华当了红军,是穷人闹翻身的革命队伍,又打了大胜仗,都哭闹着一起去参加红军……。匡占华见到家乡这种悲惨情景,敌保长又不时突袭抓壮丁,沉思片刻,最终同意深夜带5名堂弟、小弟匡书华和堂侄匡造毛一起去花山寨参加红军。

   到了军营,年纪稍大一点的6位匡氏青少年都补入战斗连队,成为红军战士,唯独匡书华个子矮小,年龄也小,首长没有批准他入伍,劝他回家,可他就是哭闹着不走,一直跟着红军队伍。

   红二十五军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长征,他跟着哥哥匡占华炊事班行动,炊事班的同志对他更加体贴与照顾,都喊他“可爱的小兄弟”。匡占华在陕南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小书华非常痛苦,但他仍然紧跟红二十五军某连炊事班一同长征,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后,他坚决要求加入红军,首长考虑他在枪林弹雨中跟部队走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尽管年龄很小,但他意志坚强,还是批准了他的请求,当了红军的小宣传员。详知匡书华在长征路上的成长事迹,亦可查阅1986年8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实》内《长征路上的年轻人》或互联网。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主力部队离开花山寨后,匡永寿的父亲匡宏瑞、匡立华的父亲匡宏宽等人为了对付敌保长盘查户口,谎称:“匡氏5名堂兄弟远程贩卖药材去了,赶年在山上砍柴时,被豺狼吃掉了”。因为匡书华是1922年大年三十出生的,乳名叫“赶年”。(搜集整理:从平章异黄森林)

百姓挥泪送红军 ——红25军与文殊乡花山寨的故事

   1934年11月10日傍晚,红25军来到花山寨,正值斛山寨战斗取得重大胜利,共毙、伤、俘敌约4千人,缴获了东北军所有军用物资。听长辈讲,除了有先进的枪、炮外,还有面粉、罐头等,红军来时,每个连队饮事班还带有猪肉等食品。红25军除重兵防守花山寨顶外,主要路口和高山地都布有岗哨,其余的队伍驻扎在周洼、兰湾、寨店、潘湾、梅洼等几个村子里。在花山村兰湾苏维埃政府(农会)的引导下,对花山寨老弱病残的7家农户送给一斤猪肉和一瓶罐头,对贫穷揭不开锅的几位农民给2块银圆,穷人们感动的热泪盈眶,鞠躬道谢!穷人视红军为救星,视红军为恩人,如此尊敬红军。当时,红25军的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进百姓房头,只进厅房、堂屋、伙房、倒厅、廊檐等,买卖也非常公平,有时在拿走物品的地方,放着银圆,等价或高价;有的红军战士帮百姓挑水、劈柴。在花山苏区所有百姓非常拥护、爱戴红军战士,农民争着为红军办事、带路,主动给红军提供帮助!真是鱼水情深啊!

   11月13日的凌晨,突然听到红军司号员吹集合号,部队紧急集合,开始百姓猜测红军开展战斗演习了,不知红军要离开花山寨,一会儿,有的农民发现红军打背包,挑着铜锅,才恍然大悟,红军要离开花山寨了,焦急地喊着……“邻居们,红军走了”——红军要走了,大家奔走相告,村民闻讯,翻身起床,有的高声疾呼:“红军同志:等一等”,“红军同志,请等等”,男、女、老、少一齐追赶红军,有的拿着来不及煮熟的鸡蛋,有的拿着一块锅巴,有的拿着一双草鞋,妇女和姑娘们拿着绣花鞋垫子,有的提着开水瓶……都争先恐后地跑着送行红军战士。周洼、寨店、潘湾、兰湾等6个村子的百姓都出动,喊声一片,哭声一片,舍不得红军离开花山寨,场景震撼、感人!

   有一个名叫金二嫂的老妈妈,年龄有50多岁,手中抱着她珍藏多年的两双土布鞋,跑啊跑,跑到一条田埂上,摔了跤,又爬起来,沾了一身牛粪,终于追上了红军队伍,气喘不过来了,只呼:“刘首……长,请接受我这份心意吧!”接着,放声大哭起来,原来,刘震同志,任红军连指导员,连部驻扎在金二嫂的院子内,他对村民的关爱是无微不至,金二嫂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结果,刘震同志接受了一双土布鞋,说留给伤员。

   天已放亮,“红军同志,喝一杯开水,暧暧身子吧!”全体村民仍是哭声一片,挥泪送别,真舍不得红军队伍走啊。(搜集整理:从平章异黄森林)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一支部队——红25军

   “我们红25军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一支部队,为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创造了条件。”参加83年前的伟大远征,是今年已102岁的开国少将詹大南最引以为豪的人生经历之一。

   原红25军的老战士、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同志生前回忆,红25军组建于1931年10月,隶属红四方面军。1932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将红75师和红9军27师合编,重新组建红25军,继续坚持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重建后的红25军一度发展到12000余人。但由于敌人的强大,加之省委领导“左倾”盲动错误的战略指导和肃反,红25军自身损失很大,处境艰险。

   刘华清生前回忆,1934年8月,中革军委派粤赣军区红22师师长程子华到鄂豫皖苏区,传达了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红25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的根据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翟清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约3000名指战员,打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了长征,期间经历了独树镇战斗等一系列大仗恶仗。

   翟清华介绍,在创建和巩固鄂豫陕苏区的过程中,红25军相继取得蔡玉窑、文公岭、荆紫关、袁家沟口等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发动的两次“围剿”,部队发展到4000余人。

   1935年9月15日,在抗击了30多个团敌人的围追堵截之后,红25军终于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次日同西北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结束长征。

   红25军孤军北上的长征历史,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解放军报

<< 1 >>
«    2025年2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4

天兴工作室主题演示站点,如遇到问题请联系我们的在线qq:207649916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