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兴工作室

主题演示站

红二十五军政治部组织、宣传科长——刘华清

  刘华清(1916.10—2011.1),湖北省大悟县人。8岁入私塾,10岁在村办新学堂学习,开始接触进步思想。1927年黄麻起义后,他成为红色小交通员和本村儿童团长。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任少共黄安二程区委书记、游击武装中队长,同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陂安南县军区指挥部少共团委书记、红安中心县军区指挥部团委书记兼少共县委书记,1932年任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部交通队指导员、参谋、秘书、秘书科科长。在极其困难的游击岁月里坚持鄂豫皖边区武装斗争。

  1934年11月16日,随红二十五军长征。长征途中任军政治部组织、宣传、文印科科长,亲手刻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先遣队北上抗日宣言》。在创建鄂豫陕根据地的斗争中,他负责编辑和刻印军政治部《战士报》、起草文件、刻印布告等,有力地配合了反“围剿”斗争。1935年9月,长征到达陕北后,历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敌工部科长,红七十八师政治部宣传科长,红三十一军司令部机要科科长、作战科副科长,红军援西军机要科科长,参加了陕甘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和劳山、榆林桥、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役和战斗。宣传工作中,他和程坦同志一起,采用鄂豫皖地区流行的《土地革命成功了》的歌谱,将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改编成一首歌,传唱至今。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先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干部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一二九师司令部秘书主任,参加了七亘村、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并受命护送邓小平同志由八路军总部到一二九师赴任。1938年8月,任一二九师政治部宣教科科长。1939年春,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党总支书记。同年9月任一二九师供给部政治部主任。1940年11月起任冀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1944年任平原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5年2月,任冀鲁豫军区第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冀鲁豫六分区副政委、冀南军区第七支队政委;同年11月,任第二野战军二纵队六旅政委,率部参加了上党、邯郸、出击陇海路、定陶、巨野、鄄城、滑县、豫皖边战役和豫北反攻作战。1947年6月,率部随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1948年率部参加淮海战役,转战桐柏、江汉地区,牵制敌黄维、张淦兵团,配合北线野战军主力作战。1949年春,任第二野战军十一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渡江战役;同年6月起任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校党委委员。为解放和建设大西南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军政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任二野十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2年5月,任大连海军学校副政治委员、校党委书记。1953年3月,任第一海军学校副校长兼副政治委员,主持学校日常工作。1954年8月,赴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海军专业理论和高级指挥知识。1958年回国后,相继任海军旅顺基地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1961年8月,任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他带领全院人员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开展新型舰艇的自主研究设计。经过四年努力,初步形成了舰艇科研设计体系。1965年任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部党委成员兼第七研究院院长。1966年10月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协助聂荣臻同志组织全军装备科研工作。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促成远洋测量船和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新型常规动力潜艇的上马,组织展开核潜艇研制工作,组织研制和改进高炮系统、地空导弹、反坦克武器以及高空高速歼击机。1970年12月,任海军副参谋长。1975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员。1977年底任国防科委副主任。1979年2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1980年1月,任副总参谋长,主管装备、军务和动员工作。1981年5月,任军委战略武器定型委员会主任,领导定型和生产了20多项常规和战略武器。

  1982年,任海军司令员,海军党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委员。提出了海军作战方针和海军装备发展方针。组织编制了《海军2000年前发展设想和“七五”建设规划》《2000年的海军》及海军装备发展规划。组织指挥了水下发射运载火箭,使海军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开创了海军建设新局面。1987年起,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副秘书长,中央军委副主席。1988年6月,任中央军委国防科技装备体制改革小组组长。1989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90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任军委军队建设“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领导小组组长,组织制定了《中央军委关于“八五”期间军队建设计划纲要(草案)》。1992年10月,在中共十四大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进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续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协助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97年9月,刘华清同志退出领导岗位,但他仍然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关注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关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关心革命老区的发展,关心香港、澳门的繁荣与稳定,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表现出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赤诚与忠贞。2011年1月14日,在北京逝世。

  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的“现代海军之父”“中国航母之父”和“布衣将军”。刘华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

  他曾经与程子华、郭述申、韩先楚、刘震、陈先瑞等人联名撰写了《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著作有《刘华清回忆录》《刘华清军事文选》等。

  (注:本文根据《刘华清回忆录》及互联网百度·百科人物简介等资料整理。)

《孤军北上做先锋——刘华清谈红二十五军长征》节选

   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远离党中央的情况下,孤军远征10个月,艰苦转战万余里,先期到达陕北,为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会师陕北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别具特色的光辉篇章。为了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这支英雄的队伍,我们访问了红二十五军的老战士、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请他回顾了红二十五军长征的有关情况,并给这段历史作了一些重要的补遗。

   问:刘老,您作为当年长征的亲历者,请为我们介绍一下红二十五军这支部队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的情况好吗?

   答:好的。红二十五军组建于1931年10月,隶属红四方面军。1932年10月,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分别编入方面军各师,红七十三师跟随方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红七十五师留在鄂豫皖边坚持斗争。同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将红七十五师和红九军二十七师合编,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下辖第七十四师和第七十五师,继续坚持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的领导下,经受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严峻考验,先后取得了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长岭岗、斛山寨等战斗的胜利,一度发展到1.2万余人,并重新组建第七十三师。但由于敌人的强大,加之省委领导“左”倾盲动错误的战略指导和肃反,红二十五军自身损失很大,处境十分艰险。1934年8月,中革军委派粤赣军区红二十二师师长程子华到鄂豫皖苏区,向鄂豫皖省委传达了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红二十五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的根据地。这样,不仅部队能够得到发展,同时也能把敌人主力引走,减轻鄂豫皖根据地的压力,有利于留下的部分武装长期坚持斗争。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和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的实际,省委决定率领红二十五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实行战略转移。

   问:根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红二十五军是打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开始长征的。红二十五军为什么要打出这样一个旗帜?它的意义是什么?

   答:1934年7月初,在中央苏区的红七军团根据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指示,曾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先期由瑞金出发北上,向闽浙赣边挺进。随后,中共鄂豫皖省委也收到中央关于组织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通知和适时转移出去创造新的苏区的指示。为此,在同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召开常委会议作出决定:省委立即率红二十五军实施战略转移,以平汉铁路西部的桐柏山区为初步目标,去创建新的根据地;从组织上调整红二十五军的领导班子,由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为军政委,徐海东由军长改任副军长,戴季英为军政治部主任,以省委兼军党委,省委书记徐宝珊,秘书长郑位三和军的领导成员均为省委委员。同时,对部队进行整编,撤销师一级编制,军直辖3个步兵团,1个手枪团。由于此前中央苏区的红七军团已经组成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省委决定: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红二十五军主力在战略转移行动中,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留下红军1个团及地方武装重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问:红二十五军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开始长征的?当时您在部队中担任的是什么领导职务?

   答: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约3000名指战员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了长征。这里我要强调一下,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前,在光山县东南的斛山寨打了一仗。这一仗十分重要。当时,红二十五军为了赶赴鄂东北,商定是否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已经连续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部队十分疲劳,刚到斛山寨地区休息,尾追之敌10个团就跟踪而至,形势十分紧迫。当时,不把敌人打退,省委就不能安全讨论转移问题。为此,红二十五军领导果断决定,在斛山寨伏击跟踪之敌,一举毙伤俘敌约4000余人,使尾追之敌再也不敢跟踪追击了,为省委召开花山寨会议,讨论红二十五军的长征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之前,部队各级党组织向全体指战员讲形势、讲任务,进行了深入的政治动员。当时提出的口号叫“打远游击”、“创建新苏区”。出发前,省委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宣言》指出民族危机的深重,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红军北上抗日宗旨,号召全国同胞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当时我在军政治部任组织科长,这是长征出发前整编决定的。长征出发时的《宣言》是我亲自刻印的。同时还刻印了其它一些传单,并张贴布告、书写标语等,对战士进行宣传动员,使每个同志都树立革命必胜、长征必胜的信念。

   问: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都经历了哪些战斗?给您留下印象最深的战斗是哪一次?

   答: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许多次激烈的战斗,哪一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皖苏区时,开始是先向西挺进。当时,国民党军5个师和“鄂豫皖三省追剿队”已麇集在鄂东北,正准备对鄂豫皖苏区进行大规模“围剿”,但尚未完全形成合围。我军适时而主动地实施转移,打破了敌人的“围剿”计划。蒋介石急忙调动30个团的兵力追击堵截,先后在湖北枣阳、随州一带,河南的桐柏、方城、卢氏等几个地区布置了封锁线,企图将脱离根据地孤军远征的红二十五军围歼于途中。

   红二十五军人数虽少,但武器装备好,弹药充足,战斗力很强,指战员们都是经过多次战斗考验的骨干,个个能征善战。后勤、医院等保障单位也都非常战斗化,说走就走,说打就打,全军随时都保持着良好的战斗姿态。11月17日,我军在一个叫朱堂店的地方突破敌人阻拦,当晚趁夜暗从信阳以南越过平汉铁路,进入豫鄂交界的桐柏、枣阳一带,实现了战略转移的初步目标。鉴于该地区距平汉铁路和汉水较近,机动范围狭小,加之敌重兵压境,难以立足发展,省委遂决定掉头北上,向豫西的伏牛山区转移。

   从桐柏山到伏牛山,须越过许(昌)南(阳)公路,而许南公路两侧是一个地域辽阔的丘陵和平原地带。此时已是11月下旬,寒流南下,气温骤降,而红军指战员却衣着单薄,粮秣不齐。但部队仍保持着高昂的斗志,顶风冒雪,向北突进。26日下午,我军正准备从方城独树镇附近越过许南公路时,突然遭到预先抵达该地区的敌1个旅和1个骑兵团的阻击,同时敌“追剿纵队”五支队和1个师又随后紧追,形势相当严峻。加上那天的气候条件极为恶劣,我军发现敌人较迟,一时陷入被动。衣服被雨浸透,饥寒交加的战士们手指都冻僵了,有的枪栓也被冻住了。敌军乘机发起冲击,并分兵从两翼包抄,情况异常险恶。在此危急时刻,军政委吴焕先冲到最前线,发出“坚决顶住敌人,决不后退”的命令,使我军很快稳住了阵脚。随后,他从通信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振臂高呼:“共产党员跟我来!”在他的率领下,指战员们奋不顾身冲上前去,与敌军展开白刃格斗。当时,我就在吴政委的身边,也高喊着冲了上去。正冲杀间,一颗子弹打在我的左脚上,我觉得左腿像突然被谁狠击了一下,就摔倒了。经过一番恶战,我军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天黑以后,风雪大作。接着转为大雨,部队行动极为困难。但数倍于我的敌军仍在附近,天亮后必将发动新的进攻。因此,军领导果断决定,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要带领部队迅速脱离危险区。紧急集合的命令一下,大家都忍受着极度的饥饿和疲劳,又顶风冒雪踏上征程。

   

   注释:选自刘业群主编:《胜利之歌诗文集》,中国文化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229—241页。

作者:张明金姜为民

<< 1 >>
«    2025年2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4

天兴工作室主题演示站点,如遇到问题请联系我们的在线qq:207649916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