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兴工作室

主题演示站

花山寨的故事——花山的由来

   传说,我国古代北齐年间有位高僧叫慧思。他于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结庵于光州大苏山(今光山县净居寺一带),平日在大苏山南腰搭起了草庵,一边念经修行,一边化缘建庙,久而久之,修成正果,悟得佛法。大苏山这一带山林均属一个苏姓的女财主所有。慧思就动了念头,打算向财主要一块庙地。

   有一天,慧思化缘来到女财主的家门,正巧,女财主的儿媳难产,急得财主焦头烂额,派几个人外出求医救人。在门前化缘的慧思说:“女施主别着急,我精通难产医术。”女财主遂请僧人为医生,于是女财主的儿媳妇顺利生产,母子平安。苏姓女财主为感谢慧思的救命之恩,便赠送许多金银钱财,但都被僧人谢绝了。财主送这也不要,送那也不要,就有些不耐烦了。于是,就直截了当地问:“恩人,你到底想要什么?”①

   老和尚放下锡杖,合手施礼说:“老僧想讨取施主一小片土地建寺,望施主成全老僧!”“一小片是多少?”女财主问道。“我身上穿的这件袈裟能盖住的那么大一块即可。”女财主听说只需要一袈裟之大的土地,便很爽快地答应了。

   女财主同老和尚一起带着家人爬到苏山顶上,只见老和尚脱下袈裟,两眼望着女财主。女财主明白老和尚的意思,说:“你要哪块地,你就用袈裟盖吧!”老和尚笑了笑说:“恐怕我盖了之后你会后悔的!”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女财主答道。

   “好,那我就盖一块了!”老和尚说罢,把袈裟往空中一抛,只见那袈裟在空中随风展开,越展越宽大,然后,飘飘悠悠地落下来,把整个苏山都盖在袈裟下面了。因有言在先,女财主只好把这座山送给了老和尚。不巧袈裟往下落时,衩口让风吹卷了,有座小山没盖住,女财主说:“这座山盖‘花’了”(即没盖住之意),就没有给老和尚。②

   从此,人们就把这座山取名叫“花山”。这就是花山的来历。

   注释:

   ①②参见1992年4月河南省光山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省光山县卷》(故事卷),第41页。

红二十五军的一张借条——红25军与文殊乡花山寨的故事

   1934年11月10日,红25军来到了花山寨。那天下午,花山村潘湾村村民甘德龙正在地里干活,忽然听到地埂上有人喊他,他抬头一看,居然是他的老表管得顺,听说老表参加了红军,没想到这会会出现在自己的面前,甘德龙喜出望外,拉着老表的手,把他迎回家中。

   管得顺告诉甘德龙,他现在是红25军一个连队的炊事班长,部队刚刚经过斛山寨战斗,得在花山寨一带休整几天,自己就顺便来看看老表。当天两人谈了很长时间,尽诉别情。

   第二天上午,管得顺又来看甘德龙,还带来了一些白馍和粉条炖猪肉,让甘德龙分给村民们吃,说是部队首长的意思。甘德龙和村民们都激动地想哭,他们都知道部队也不容易,有好吃的还惦记着老百姓,他们真是穷人的队伍。管得顺还有一门好手艺,就是会理发,在部队就经常义务给战士理发。他见村民们都蓬着头,就抽出时间给村民们理了一次发,让村民们很是感谢。

   甘德龙看到红军战士驻扎几天来,不仅不扰民,而且红军战士还处处帮助村民,挑水、劈柴,等等,什么重活、脏活都抢着干,令自己很过意不去,他觉得自己也该为红军做点什么。好在家里还有粮食,他就用粝子碾磨出100多斤大米,只磨得满手血泡。磨好后,他挑着送给红军。一开始,红军不愿意接受他的大米,但见他实在是情真意切,部队就接受了。但是部队坚持给他写了一张借条,说是那粮食是部队借他的。让他把借条保管好,等红军胜利后,凭借条,部队再还他的粮食。甘德龙只好把借条收起,他压根就没想到要红军还他。部队出发时,管得顺还赠给他一条崭新的军用床单,说是连队分配给他的战利品,他舍不得使用,留给甘德坤纪念。(搜集整理:从平章异黄森林)

五挑子糖糕——红25军与文殊乡花山寨的故事

   太阳还没有落山,保长陈新如伙同劣绅邱举贤带着荷枪实弹的小保队就进了兰湾。正在村头玩耍的杨二贵的儿子连生赶紧往回跑,大老远他就喊:“大,妈,小保队来了。”

   杨二贵开了一个糖糕店,每天都要炸一挑子糖糕,挑到四乡里卖,炸糖糕要好多面,他就租了邱举贤的几亩地种小麦,一租就是5年。签了杨二贵才晓得自己亏了,把邱举贤的租子交了,自己就是白干。

   杨二贵找邱举贤解租,邱举贤不干,为防杨二贵赖租,他把杨二贵盯的非常紧。这不,他又纠结保长陈新如找上门来。

   杨二贵卖糖糕刚回来,还没顾得擦一把汗,一听小保队来了,就晓得是追租子,赶紧同妻子杨二嫂想去把院门闩上。

   两扇门还没有合上,就被邱举贤一脚踹开。

   “杨二贵,有面做糖糕卖钱,却不交租子,老子来了你还关门?今天不把租子交上,老子弄死你!”

   看邱举贤凶神恶煞的样子,杨二贵就知道今天情况不妙,他说:“东家,吃亏蚀本放一边,可我手头现在实在紧。您就缓我一缓吧?”

   “缓了一次,还有二次。一句话,你交还是不交?”

   “东家,您缓我一个月,我卖一个月的糖糕,挣了钱,都交上。”

   “杨二贵,别以为我不晓得,每次红军来,就你欢实。别人能缓,就你不能缓。今天不交,我打死你,烧了你的房子。让人看看暗通红军的下场!”

   保长陈新如一摆脑袋,几个保丁上前就把杨二贵五花大绑地捆了起来。

   杨二贵明白这是借收租的名,要把自己弄死,什么也不说,只是眼睛望着妻子和孩子,两眼噙着泪。

   保丁们开始毒打杨二贵,枪托一下又一下地砸着,皮鞭一个劲地往他身上抽。杨二贵牙咬着,不说一句话。

   两个保丁点着火把,要去烧房子。杨二嫂赶紧上去夺火把,也被一个保丁飞起一腿,踢倒在地。连生吓得大哭起来。

   杨二贵住的是草房子,一粘火就着。两个保丁刚把火把举到房檐,突然就听到“叭叭”两声枪响,那两个保丁都一头栽倒在地。

   接着,就见十几个红军战士从村头冲过来,边冲边射击,陈新如、邱举贤赶紧命令保丁还击。保丁们砰砰梆梆地开起枪来。可是他们哪是红军的对手,一个个中弹栽倒在地。最后红军抓住了陈新如,邱举贤却跑掉了。

   原来,红25军在斛山寨取得胜利,消灭了4千敌人,缴获了很多战利品,然后返回花山寨休整。刚才是几个侦察兵发现多次掩护红军伤病员的杨二贵正被敌人毒打,还要烧他的房子,这才出手相救。后面,红25军的大部队正在跟进,夜晚就在花山寨周围宿营呢。

   224团就住在兰湾,这十几个战士就住在杨二贵的家。他们没有进屋,只是在墙角和衣卧在一堆麦草上。

   杨二贵想让他们进屋暖和暖和,都被红军战士拒绝了。这样,红军连续住了3天,杨二贵两口子的确过意不去,就支开油锅,炸起了糖糕。一个夜晚没睡,两口子炸了五挑子糖糕。天亮了,他们要把这些糖糕都送给红25军的亲人。

   可是,当他们打开门,院子里一个红军也没有,他们又跑到大街上,街上也没有一个红军。只见一个个门前都是提着大筐小筐的乡邻,他们也不知道这十几个红军战士是夜晚什么时候悄悄走的。(搜集整理:从平章异黄森林)

匡占华率七名亲人当红军 红25军与文殊乡花山寨的故事

   匡占华,男,汉族,原名匡站华,乳名站毛,生于1914年,1932年12月参加重建的红二十五军,是光山县文殊乡杜槐村匡家湾人。1934年11月10日,红二十五军来到花山寨时,他任红二十五军某连队炊事班班长,11日夜晚,他请假回到距花山寨仅3公里的匡家湾,想看望父母双亲,哪知家里房子被敌人纵火烧掉,其父匡宏泰、母亲魏氏早已含恨离世,还有一弟弟匡书华跟随三叔匡宏瑞、三娘刘氏一起(另有堂哥匡永寿、匡永宗)生活,没有房子住,三叔匡宏瑞就与同族一户长兄(匡造毛的父亲)一起住进了匡氏祠堂(匡湾村子东头),匡占华来到匡氏祠堂内,见到了弟弟和三叔,泪水夺眶而出,发誓:“一定要报仇雪恨”,三叔匡宏瑞见他安全回来,惊喜万分,双手抱住他的手臂哽咽不能语,叔侄俩寒暄一阵后,他告诉三叔说:“几天前,红军在斛山寨又打了一次大胜仗,缴获许多武器”等见闻,谈到红二十五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为穷人打天下,纪律严明,今夜十时必须归队……

   夜深了,村子里的几位堂弟闻讯后,全都集中到匡氏祠堂内,共有7人,他们都是当地苏维埃政权的儿童团员,年龄稍大的叫匡永寿、19岁,匡立华、18岁,匡永起、17岁,匡永来、16岁,匡造毛(匡占华的堂侄)16岁,年龄次小者匡永宗、仅有15岁(属离散红军,1952年秋卒于杜槐村),年龄最小者就是匡书华,只有12岁,他们了解到大哥匡占华当了红军,是穷人闹翻身的革命队伍,又打了大胜仗,都哭闹着一起去参加红军……。匡占华见到家乡这种悲惨情景,敌保长又不时突袭抓壮丁,沉思片刻,最终同意深夜带5名堂弟、小弟匡书华和堂侄匡造毛一起去花山寨参加红军。

   到了军营,年纪稍大一点的6位匡氏青少年都补入战斗连队,成为红军战士,唯独匡书华个子矮小,年龄也小,首长没有批准他入伍,劝他回家,可他就是哭闹着不走,一直跟着红军队伍。

   红二十五军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长征,他跟着哥哥匡占华炊事班行动,炊事班的同志对他更加体贴与照顾,都喊他“可爱的小兄弟”。匡占华在陕南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小书华非常痛苦,但他仍然紧跟红二十五军某连炊事班一同长征,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后,他坚决要求加入红军,首长考虑他在枪林弹雨中跟部队走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尽管年龄很小,但他意志坚强,还是批准了他的请求,当了红军的小宣传员。详知匡书华在长征路上的成长事迹,亦可查阅1986年8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实》内《长征路上的年轻人》或互联网。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主力部队离开花山寨后,匡永寿的父亲匡宏瑞、匡立华的父亲匡宏宽等人为了对付敌保长盘查户口,谎称:“匡氏5名堂兄弟远程贩卖药材去了,赶年在山上砍柴时,被豺狼吃掉了”。因为匡书华是1922年大年三十出生的,乳名叫“赶年”。(搜集整理:从平章异黄森林)

百姓挥泪送红军 ——红25军与文殊乡花山寨的故事

   1934年11月10日傍晚,红25军来到花山寨,正值斛山寨战斗取得重大胜利,共毙、伤、俘敌约4千人,缴获了东北军所有军用物资。听长辈讲,除了有先进的枪、炮外,还有面粉、罐头等,红军来时,每个连队饮事班还带有猪肉等食品。红25军除重兵防守花山寨顶外,主要路口和高山地都布有岗哨,其余的队伍驻扎在周洼、兰湾、寨店、潘湾、梅洼等几个村子里。在花山村兰湾苏维埃政府(农会)的引导下,对花山寨老弱病残的7家农户送给一斤猪肉和一瓶罐头,对贫穷揭不开锅的几位农民给2块银圆,穷人们感动的热泪盈眶,鞠躬道谢!穷人视红军为救星,视红军为恩人,如此尊敬红军。当时,红25军的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进百姓房头,只进厅房、堂屋、伙房、倒厅、廊檐等,买卖也非常公平,有时在拿走物品的地方,放着银圆,等价或高价;有的红军战士帮百姓挑水、劈柴。在花山苏区所有百姓非常拥护、爱戴红军战士,农民争着为红军办事、带路,主动给红军提供帮助!真是鱼水情深啊!

   11月13日的凌晨,突然听到红军司号员吹集合号,部队紧急集合,开始百姓猜测红军开展战斗演习了,不知红军要离开花山寨,一会儿,有的农民发现红军打背包,挑着铜锅,才恍然大悟,红军要离开花山寨了,焦急地喊着……“邻居们,红军走了”——红军要走了,大家奔走相告,村民闻讯,翻身起床,有的高声疾呼:“红军同志:等一等”,“红军同志,请等等”,男、女、老、少一齐追赶红军,有的拿着来不及煮熟的鸡蛋,有的拿着一块锅巴,有的拿着一双草鞋,妇女和姑娘们拿着绣花鞋垫子,有的提着开水瓶……都争先恐后地跑着送行红军战士。周洼、寨店、潘湾、兰湾等6个村子的百姓都出动,喊声一片,哭声一片,舍不得红军离开花山寨,场景震撼、感人!

   有一个名叫金二嫂的老妈妈,年龄有50多岁,手中抱着她珍藏多年的两双土布鞋,跑啊跑,跑到一条田埂上,摔了跤,又爬起来,沾了一身牛粪,终于追上了红军队伍,气喘不过来了,只呼:“刘首……长,请接受我这份心意吧!”接着,放声大哭起来,原来,刘震同志,任红军连指导员,连部驻扎在金二嫂的院子内,他对村民的关爱是无微不至,金二嫂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结果,刘震同志接受了一双土布鞋,说留给伤员。

   天已放亮,“红军同志,喝一杯开水,暧暧身子吧!”全体村民仍是哭声一片,挥泪送别,真舍不得红军队伍走啊。(搜集整理:从平章异黄森林)

<< 1 >>
«    2025年2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4

天兴工作室主题演示站点,如遇到问题请联系我们的在线qq:207649916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