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兴工作室

主题演示站

鄂豫皖省委省委常委、代理组织部长——周纯全

   周纯全(1905.10—1985.7),字俊忠,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八里湾镇人。

   1917年入武昌省立第一模范小学读书。因家境贫寒,16岁时在汉口惠工织布厂当工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1923年“二七惨案”发生后,被工人们推选为厂“二七后援会”委员长。1925年初,回到黄安。次年,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加入国民党,并担任八里湾区分部农民委员。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1月,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起义中,周纯全指挥一路农民自卫军,冒着枪林弹雨攻入黄安县城,救出了监狱中的革命同志。夺取黄安县城后,在新成立的县农民政府中当选为委员。1928年任中共京汉铁路南段特委委员和信阳县委书记、中共鄂工特委常委兼黄安县委常委。当年秋,任安南(黄安南部)办事处主任。

   1929年5月,任鄂豫边筹备委员会委员长。1930年6月,任鄂豫皖边特区苏维埃政府保卫局局长。1931年5月,任中共中央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7月,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任政治保卫局局长。10月,参加筹建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的工作。1932年1月鄂豫皖省委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光山新集召开,被选举为省委常委(常委共7人,书记沈泽民),代理组织部长(组织部长高敬亭未到任);6月蒋介石亲临武汉,指挥30万大军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为迎击强敌进攻,周纯全被任命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游击总司令。他带领群众和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主力红军的反“围剿”作战。红十师政委甘济时牺牲后,任红十师政委。10月中旬,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向川陕实行战略转移。周纯全和师长王宏坤一起,率领红十师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出色地完成了红四方面军总部交给的战斗任务。1933年初,红四方面军入川后,将各师扩编为军。红十师编为红十军,任军政委。1933年秋,参加了反“六路围攻”的斗争,担任东线左翼作战部队的指挥。战斗中,坚决执行徐向前总指挥提出的“收缩阵地,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多次击退敌军的进攻并大量歼灭敌人,为夺取最后的胜利创造了条件。1934年10月,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第一副主任兼中共川陕省委书记。虽是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但未能参加花山寨会议。1935年5月初,红四方面军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为迎接红一方面军北上,实现两个方面军的会师做了大量准备工作;6月中旬,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他带领地方干部和宣传队携带慰问品,到红一方面军团以下的单位慰问。1935年8月,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6年2月,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3月调任红三十一军政委;1937年1月,进入抗大第二期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陕北公学生活指导委员会干事,1938年2月,任陕北公学政治部主任。5月,调任陕北公学枸邑分校政治部主任。同年底,任抗大一分校副校长、校长。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抗大一分校从延安迁往晋东南太行山区,后来又迁往山东沂水。抗大一分校两次迁移行动,在周纯全的精密组织和指挥下,胜利完成了任务,人员基本无损失。在他的努力下,抗大一分校对山东敌后抗日斗争和根据地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1943年3月至1945年8月,周纯全先后担任滨海行署工商管理局监委、滨海行署副主任兼秘书长等职。

   抗日战争胜利后,周纯全奉命赶赴东北,先后担任本溪钢铁总公司经理、辽南行署主任,兼中共辽南省委副书记。1947年9月,任东线战勤司令部司令员。1948年8月,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第二部长,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和东北全境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保障东北野战军迅速入关,被任命为东北野战军后勤部第一部长。平津战役期间,发动后勤战线的广大指挥员,保障了大规模作战的需要,并在战争中完善了后勤组织机构,组建了跟随野战部队进行作战行动的后勤分部,对保障大兵团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野战后勤保障大兵团作战形势下的一个创举。平津战役后不久,东北野战军改称为第四野战军。1949年3月,四野挥师南下,任后勤部部长兼江南支前司令员。

   1949年12月,任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后勤部部长,负责海南岛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海南岛解放后,改任后勤部政委。1950年冬,中央军委任命周纯全为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中国人民志愿军前线后勤指挥部指挥员,参加抗美援朝。1951年5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部长。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53年回国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兼政委。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1955年任武装力量监察部第一副部长;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系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高级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注:本文根据互联网百度·百科人物简介资料及《光山革命史》整理。)

鄂豫皖省委省委常委、首任红二十五军政委——王平章

   王平章(1901—1933.3),又名王远清,湖北省汉川市庙头镇人。1922年考入武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参加学校读书团体人社,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后参加陈潭秋创办的进步团体“湖北人民通讯社”,并在党领导的“启明工读学校”和“汉江印刷社”从事印刷革命书刊的工作。1924年经董必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旋即回乡创办全人小学和《汉川青年》杂志。次年6月,与刘子谷、魏人镜等组织回乡学生成立汉川县反帝后援会指挥部,声援“五卅”反帝斗争。并发动四乡民众、学生近万人进县城,砸烂英烟草公司代销处“晏亨记”招牌,烧毁大批英美香烟。同年冬,于担山、瑞鹤洲、杨林沟等地组织农民协会,开办农民识字班、贫民讲习所。1926年春调省农民运动委员会工作,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农民部干事,常驻黄冈团风,指导鄂东(南)农民运动。1927年1月兼任武昌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3月出席湖北省第一次农民协会代表大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并当选为省农协执行委员。4月出席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代表大会。后到毛泽东在武昌创办的第一期湘鄂赣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农运理论,接受军事训练。毕业后,奔赴鄂中农村,继续领导农民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根据党的指示,去九江加入叶挺、贺龙的部队,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随军南下抚州。后因病返湖北,相继任鄂中特委负责人、书记,鄂中北部特委委员及负责人,参与制定秋收暴动计划,建立中共汉川、天门、应城、京山四县县委,组织鄂中游击队,12月22日夜发动天汉暴动,任四县暴动总指挥。1929年9月,以中央巡视员身份巡视鄂豫皖边区。11月任中共鄂豫边区特委常委兼组织部长。1930年3月任中共鄂豫皖特委常委,中共鄂豫边区特委委员,参与领导鄂豫边、豫南、皖西革命根据地斗争。1931年7月,任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委员长;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成立,任常委;10月下旬,任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是红二十五军的首任政委,参加并领导了鄂豫皖苏区的建设和历次反“围剿”斗争。

   1932年1月,任鄂豫皖省委委员兼豫东南特委书记。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转移后,与沈泽民、郭述申、高敬亭、郑位三等留根据地坚持斗争,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委员兼皖西北特委书记;11月,参与领导重建红二十五军,任政治委员。在国民党军实行重兵“清剿”的严重情况下,领导军民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斗争。1933年1月上旬,红二十八军正式建立,任政委,率部开赴皖西北,曾和军长廖荣坤先后指挥了四道河、胭脂坳、叶家集、开顺街、双河山、小南京、窑沟等战斗。在艰难困苦的形势下,王平章十分重视发挥政治工作的威力。他和红二十五军秘书长程坦合作写了一首《红军三大任务歌》,在红军和边区群众中广泛传唱。歌中唱道:“红军三大任务:打倒帝国主义,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要建立起工农政权,坚决斗争,革命到底……”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

   1933年3月中旬,红二十八军奉命向鄂东北转移,与那里的红二十五军会合,以集中兵力与敌作战。28日,部队进至河南商城门坎山(今属安徽金寨)时,与敌一个旅遭遇。激战中,王平章不幸喉部中弹,抢救无效,牺牲于红军医院,时年32岁。为纪念王平章烈士,湖北省人民政府于1952年将他创办的汉川“全人小学”改名为“平章小学”。

   王平章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高级指挥员和优秀的红军政治工作领导者,他“忠诚于党,服务人民,顾全大局,鞠躬尽瘁”的精神永远在鄂豫皖苏区传颂。

   (注:本文根据《人民日报》2006年3月21日第二版载新华社北京3月20日电,永远的丰碑(378):《王平章——优秀的红军政治工作领导者》及山西新闻网及互联网百度·百科人物简介整理。)

鄂豫皖省委省委委员、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

   徐海东(1900.6—1970.3),湖北省黄陂县(今属大悟县)徐家桥村人。出身贫寒,当过11年窑工。192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夏,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任代理排长,参加北伐战争,在汀泗桥战役中带全排冲垮敌四个炮兵连,获得嘉奖和晋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任河口区农民自卫队队长,在窑工中建立中共支部。1928年秋,任黄陂县委常委、军事部长兼夏区区委书记。1929年初,领导夏区“年关暴动”。失败后,转移到黄陂塔耳岗一带,组织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年底,鄂豫边区党委将游击队组成五个教导队,任第五教导队党代表兼队长。1930年4月,任黄陂县赤卫队大队长;5月任鄂东暴动委员会西南总指挥;10月任黄陂县补充六师(实际上是赤卫队)师长。1931年2月,第五教导队编入中共鄂豫皖军委警卫团,任警卫二团团长;3月,警卫二团改编为红四军十三师三十八团,任团长,后任红十二师三十六团团长。1932年5月,任红四方面军独立四师师长;7月任红九军二十七师师长;9月任鄂皖工作委员会委员;10月,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后,带领红二十七师来到金家铺与皖西道委书记郭述申同志领导的英山独立团和六安、霍邱、霍山独立营会合,组成东路游击师,任副司令兼师长;后改编为红二十七军,任七十九师师长;11月,鄂豫皖省委决定重建红二十五军,任七十四师师长。

   1933年2月,任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兼七十四师师长;同年10月,红二十五军由皖西向鄂东转移,途中被敌人切断,率七十四师一部折回皖西。皖西北道委决定组建红二十八军,任红二十八军军长,在皖西坚持斗争。红二十五军到达鄂东后,鄂豫皖省委召开扩大会议,被增补为省委委员。

   1934年4月,与吴焕先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在河南省商城县豹子岩会师,合编为红二十五军,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任政委);5月以后,与吴焕先率领红二十五军打了许多胜仗,粉碎了敌人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7至10月的三个月“围剿”计划。坚持了大别山区的斗争。

   1934年11月11日,参加了光山花山寨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立即长征;会上,他主动提出让中央特派员程子华担任军长,自己改任副军长。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由陕南北出终南山,到达西安附近,得知中央红军北上的消息,鄂豫陕省委在长安县子午镇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离开陕南西征,配合中央红军北上。陕南留郑位三等部分同志坚持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他与其他省委成员一起率红二十五军西进甘肃。

   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到达甘肃陇东地区的泾川,政委吴焕先牺牲,代理红二十五军政委和鄂豫陕省委书记。同年9月7日,在陕甘边豹子川召开省委扩大会议,决定徐海东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代理中共鄂豫陕省委书记兼军政委;9月15日,率部到达陕北苏区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胜利会师,改编为红十五军团,任红十五军团团长和陕北省委委员;10月,率领红十五军团取得了劳山、榆林桥两次战役(斗)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北上;11月下旬,红十五军团与中央红军并肩战斗,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伟大胜利,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旅长,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晋察冀边区反“八路围攻”、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指挥了温塘、张店、町店等战斗。特别是町店一战,取得全歼日军一个联队,毙伤敌近千人的重大胜利。1938年6月,因病回延安,曾入马列学院学习。

   1939年9月,随刘少奇赴华中,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12月指挥周家岗等战斗,取得反“扫荡”的胜利,对巩固和发展皖东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他骁勇善战,不怕牺牲,在战斗危急的时刻,身先士卒,一向被群众誉为“徐老虎”,先后9次负伤,积劳成疾。1940年病情严重,仍随军参与指挥作战。1941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后长期治疗、休养。

   1954年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第一、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1956年9月,当选中共八届中央委员。“八大”后,从大连回到北京。1958年10月,任第二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病情稍有好转,到湖北参观访问,调查研究。1960年10月,主编红二十五军战史,并向编委会提出,一定要写党、写人民、写集体,不要突出个人。1962年,红二十五军战史(初稿)编成后,又一次累得大吐血,病危9天。1969年4月,带病出席了中共第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担任大会主席团委员,并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10月25日,被林彪、江青反党集团强行“疏散”到河南郑州。1970年3月25日,于郑州逝世。

   徐海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他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高超的指挥艺术。是新中国建立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名军事家之一。

   毛泽东主席赞扬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是红军的领袖,群众的领袖”,“是我们党的最好的共产党员”,“是军队的一面旗帜”。

   邓小平同志称徐海东“对党是一颗红心”。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徐海东诞辰100周年时,为《徐海东纪念文集》题词“大公无私,光明磊落”。

   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徐海东的评价,称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功臣之一,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敬重和爱戴”。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

   (注:本文根据文化部史自文秘书提供的史料及互联网百度·百科人物简介整理。)

鄂豫皖省委中共中央特派员、省委常委、新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

   程子华(1905.6—1991.3),曾用名程世杰,山西省运城市解县人。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入武汉黄埔分校,曾随校编入国民革命军中央独立师,参加反击叛军夏斗寅部的战斗。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之后随部编入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在海陆丰地区坚持斗争。1928年9月在河南岳维峻部做兵运工作。1929年12月在湖北大冶发动国民党军独立十五旅两个连举行起义,随后率部参加鄂东南革命根据地保卫战。1931年4月调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先后任红三十五军第三○七团团长、独立第三师师长,红五军团第四十师师长、第四十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第十四师师长、第二十二师师长等职,参加了根据地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曾入红军大学高干队学习,后任粤赣军区代参谋长。1934年9月调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并带来了中共中央文件及周恩来副主席对鄂豫皖省委的口头指示。同年11月11日,在花山寨会议上,被任命为红二十五军军长。11月16日率部长征,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与徐海东、吴焕先一起指挥部队冲破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堵,转战900多公里进入陕南,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7月率红二十五军主力西进甘肃,8月吴焕先牺牲后,自9月起,先后任中共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同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任军团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劳山、榆林桥战役;同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在陕北会师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9月到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任中共方驻会委员兼人民武装部部长,积极发展抗日武装力量,组建了十几个游击支队。1939年10月任冀中军区政治委员,领导冀中军民粉碎了日伪军对根据地的多次大“扫荡”。在领导冀中抗战的实践中,总结探索出了地道战这种平原抗战的重要作战形式,撰写了《冀中平原上的民兵斗争》。1943年8月起任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副书记、晋察冀军区副政委,后代理晋察冀分局书记、晋察冀军区政治委员兼代司令员。1944年以后组织指挥晋察冀军区对敌发起攻势作战。抗战胜利后任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创建冀察热辽解放区,领导军民进行土地改革,发展壮大军区部队。1947年指挥所部发起夏、秋、冬季攻势。1948年率部参加辽沈战役,并参与指挥了塔山阻击战,胜利地保证了东北野战军主力攻克锦州的作战。同年11月率部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后任北平警备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9年4月任第十三兵团司令员,率部南下,解放安阳、新乡、襄阳、沙市、宜昌等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程子华历任山西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从此结束了他长达22年的戎马生涯,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1950年11月,任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副主任、代主任、党组书记;1956年任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1958年9月任商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60年2月任国家建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65年2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3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兼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和迫害。1978年3月,程子华任民政部部长、党组书记,主持《选举法》的修改工作,组织领导了“文化大革命”之后的第一次全国县、乡选举。

   程子华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八届和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在中共第十二次、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1991年3月在北京逝世。

   程子华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卓越的指挥员、军队政治工作者和我国经济战线上杰出的领导者。

   程子华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不论遇到何种艰难曲折,他始终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信共产主义,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他坚决服从党的分配,党叫他做什么工作,他就做什么工作,做一件爱一件,件件都能做出优异成绩;他功高不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心中只有党和人民;他光明磊落,顾全大局,公道正派,敢讲真话;他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作风严谨,注重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他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严格要求和教育子女;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团结同志,爱护下级,平易近人,联系群众,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道德风范,身体力行地实现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他1925年参加革命,在将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历尽千难万险,始终以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注:本文根据互联网百度·百科人物简介资料及《红二十五军战史》整理。)

鄂豫皖省委省委常委、鄂东北游击司令、红二十五军参谋长——戴季英

   戴季英(1906.2—1997.11),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紫云区人,又名继英,幼时家庭比较富裕。他先后就读于武汉启黄中学、武汉省立第一中学,较早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192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戴季英受党委派,回家乡参加发动农民运动,担任中共黄安县委委员、代理书记;9月,中共黄安、麻城两县委发动了“九月暴动”,戴季英负责领导黄安各乡暴动的宣传与组织工作。11月初,中共鄂东特委决定武装夺取黄安城,戴季英当选黄麻起义总指挥部成员,同时兼任七里坪农民义勇队总指挥。1928年春,黄麻起义武装余部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季英任军党委委员,率部开始创建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5月,戴季英担任中共黄麻县委书记兼共青团黄麻县委书记,并兼黄安县地方武装指挥部总指挥。10月,当选为中共鄂东特委委员。1929年12月,当选为中共鄂豫边特委候补委员,参与了领导创建和巩固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1年6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成立,沈泽民任书记,戴季英当选省委委员。1932年4月,任红四方面军二十五军七十四师政委,率部在皖西参加了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西征,戴季英所在第七十四师,留在鄂豫皖坚持斗争;11月30日,红二十五军在檀树岗重建,戴季英担任新组建的七十四师政委。

   1933年3月4日,红二十五军侦悉敌马鸿逵部第三十五师两个团进占河南省光山县郭家河村(今属新县),与汤恩伯第八十九师换防,决定趁马部新由信阳以北铁路沿线调来大别山、人地生疏立足未稳,采取快速突击战术将其歼灭。3月5日傍晚,吴焕先向全军作了紧急动员,当夜秘密急行30公里,拂晓到达郭家河。此次战斗,以第七十四师为主力的红二十五军大获全胜,红军仅伤亡30余人,全歼敌军两个团,毙敌二○七团团长马兆图、副团长吕宗文,俘敌二○五团团长马鸣池及其以下官兵2000多人,缴获山炮1门、迫击炮8门、机枪12挺、长短枪2000余支、战马百余匹,副旅长马登科仅带60多人落荒而逃。

   1933年4月8日,升任红二十五军政委,同时兼第七十四师政治委员、鄂东北游击总司令,成为坚持鄂豫皖根据地斗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其间,曾先后兼任少共鄂东特委书记,鄂豫边特委候补委员,鄂豫皖特委委员,京汉南段分特委书记,光山县委书记兼光山军区指挥部指挥长,鄂豫皖省苏维埃行政委员会委员,内务部主席,土地委员会主席,鄂豫皖省委执行委员、常委、鄂东北道委委员等职。

   郭家河战斗胜利后,中共鄂豫皖省委收到上海临时中央发来的指示,提出要“消灭内部敌人”“加紧肃反”,说如今到处都是“改组派”“取消派”“第三党”“AB团”……戴季英是鄂豫皖根据地“肃反”运动的忠实执行者,在“肃反”扩大化中,错杀了一些革命干部和战士。

   1934年11月11日,参加了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的花山寨会议,会上决定红二十五军实行长征,他改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随部队长征。1934年12月,在庾家河战斗中,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均负重伤,他由政治部主任又改任红二十五军参谋长,协助吴焕先主持军队工作,并兼任过中共鄂陕特委书记、中共鄂豫陕省委委员。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长征进入陕北后,先后任中共陕甘晋省委常委、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保卫局局长,陕甘晋军事委员会主席,陕甘宁边区省委书记,西北军委动员武装部部长等职。在陕甘根据地“肃反”中,他因奉命逮捕了刘志丹、高岗等红二十六军营以上领导干部和陕甘边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给陕甘边红军和根据地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被党中央撤销职务,并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方8省的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留在鄂豫皖坚持斗争的高敬亭所部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戴季英担任副司令员(高敬亭为司令员);1939年6月,高敬亭被错杀后,戴季英任司令员。继而,原四支队改编成四、五两个支队,新的四支队由徐海东任司令员,戴季英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时兼任四支队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期间,他率部挺进安徽巢县、相城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徐海东病重时,他还代理过司令员职务,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领导下,进行开辟津浦路西、津浦路东游击根据地的斗争。1940年8月赴延安学习。后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河南军区政治委员。

   1944年9月,中共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暨八路军河南人民抗日军在延安成立,戴季英担任区党委书记、河南军区暨人民抗日军政委,王树声担任河南军区暨人民抗日军司令员。两人是鄂豫皖时期的老相识,受命后立即率部向河南敌后挺进,创建了以嵩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1945年2月,八路军河南军区正式成立,王树声担任司令员、戴季英任政委。8月,八路军河南军区奉党中央之命与新四军第五师、八路军三五九旅会师;同年10月起,戴季英历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中原军区副政委、中原军区第一纵队政委。1946年7月,参加了中原突围战役;中原突围胜利后,戴季英担任中共河南省委第二副书记、中原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主任、河南(豫西)区党委书记、河南军区政委、中原军区副政委、鄂西北军区政委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开封市委书记兼纪检书记(当时,开封是河南省会)、开封市警备司令部政委等职。

   但戴季英对中央这一任命不是很满意。认为自己应该成为中共河南省委第一把手。他的言行引起了组织的注意。河南省委于1952年2月开除了戴季英的党籍。1960年,被判15年徒刑。从此,戴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1984年4月,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戴季英予以平反,恢复党籍和省级干部的待遇。1997年11月29日在郑州病逝。享年91岁。出版的著述有《艰苦历程》,发表的文章有《鄂豫皖苏区红军历史》等。

   1993年,原中共陕甘边特委委员、在中纪委副主任岗位上离休的张策,在《传记文学》第2期发表文章称:戴季英在“肃反”中虽然犯过错误,但他是我党一位出色的政治保卫工作者,他没有反党,更没有叛党。他是一位忠诚的布尔什维克,因党内的政治斗争,他成了牺牲品。后人有责任将戴季英在历史上的一些功过是非,客观公正地反映出来,这是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

   (注:本文根据互联网百度·百科人物简介资料及《光山革命史》整理。)

鄂豫皖省委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成仿吾

   成仿吾(1897.8—1984.5),原名成灏,曾用石厚生、芳坞、澄实等笔名,系湖南省新化县人。是我国教育家、革命家、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翻译家,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他生于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因聪颖过人被曾考取过进士的祖父宠爱而起名“仿吾”。1910年,年仅13岁,就赴日本留学。虽然他大学攻读的是工科,但因喜好文学,与郭沫若、郁达夫结成好友。1921年回国,三人相约成立“创造社”,并称为该社的三干将。先后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及《洪水》等文学刊物,积极倡导新文学运动。

   1924—1927年,任广东大学(后更名中山大学)物理学教授兼黄埔军校教官。1925年加入国民党。1926年3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任教于广东大学,同时兼任黄埔军校兵器处代处长,接触了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刘少奇、孙炳文等许多共产党人。大革命失败后赴日本,并发表重要论文《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引起了后期创造社与鲁迅的争论。1928年在法国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9月从德国回到上海,被派到鄂豫皖苏区工作,担任鄂豫皖苏区省委宣传部长兼省苏维埃文化委员会主席和红安中心县委书记,后兼任光山县委书记等职。1933年10月,鄂豫皖苏区斗争情势极为严峻,红二十五军也遭受很大挫折,省委书记沈泽民派成仿吾到上海找党中央汇报工作。1933年底到江西瑞金中央苏区。1934年1月,在瑞金参加全国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被选为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教育委员,任党校政治教员兼高级班主任。从事宣传教育工作,是当时中央党校唯一的政治教师;会后,成仿吾留在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党校工作。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长征路上的唯一教授。他曾同毛泽东、周恩来、徐特立等同志一起倡议成立延安鲁迅艺术学院。1935年10月到陕北后,任中央党校高级班教员、教务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担任陕北公学校长。1939年,创建华北联合大学,先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校长、晋察冀边区参议会议长、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委员、华北大学副校长等。

   1948年8月,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组建为华北大学,担任副校长。1949年12月,中央决定成立中国人民大学,任副校长。1953年以后,历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山东大学校长,1978年7月至1983年6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党委书记。

   成仿吾,曾任全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七大、八大、十二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五届政协常委,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中国文联委员、郭沫若著作编委会委员、鲁迅研究学会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德国史研究会名誉会长等。曾任中共中央党校顾问,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成仿吾从1934年在瑞金苏区中央党校任教以来,一直从事党的教育事业。他精通德、英、日、法、俄五种语言,长期致力于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在延安时期,与徐冰合译《共产党宣言》。晚年,重新翻译《共产党宣言》,并校译了《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反杜林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准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倡导革命文学,创作了许多作品,如《守岁》(小说)、《使命》(评论)、《流浪》(小说、诗合集)、《仿吾文存》(论文)、《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论文集)、《文艺沦评》(论文集)、《新兴文艺论集》(论文、游记合集)、《战火中的大学》(回忆录)、《长征回忆录》《成仿吾文集》等。为我国革命的新文化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知识广博,了解教育工作的规律。他强调要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需要办学。提倡实事求是和独创精神,主张创办适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他坚持学校工作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和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尤其重视师资的培养和提高,要求教师言传身教、教书育人。

   1984年5月17日,成仿吾在北京病逝。终年87岁。“成仿吾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永远进击的一生,是为无产阶级教育事业艰苦开拓和创造的一生,是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传播鞠躬尽瘁的一生。”

   (注:本文根据互联网百度·百科人物简介和《光山革命史》整理。)

鄂豫皖省委省委常委、代理省苏维埃主席、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

   郑位三(1902.10—1975.7),学名植槐,1902年10月21日(农历九月二十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紫云区马鞍山村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1918年夏,考入湖北省甲种工业学校金工科(机械科)。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书刊。1922年夏,毕业于甲种工业学校。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派遣他与吴焕先一起到七里坪一带秘密领导农民运动。为便于工作,经组织批准,他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10月,被推选为红安县党、团特别支部委员,同年冬,担任国民党县党部执行委员和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委员。参加了农民运动的组织和领导工作。1927年2月,当选农民协会常务委员和国民党第三届执行委员会委员,任工人部部长。1927年4月,当选黄安县县委委员、审判土豪劣绅委员会委员。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后,他代理黄安县委书记,主持日常工作。1928年7月,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改编为第十一军三十一师时,任军政治部秘书长,黄安县委委员、秘书长,鄂东特委宣传委员等职。1930年2月7日,又复任黄安县委书记,正式成立黄安县苏维埃政府,将七里坪改为“列宁市”,他亲笔写了市名。1932年3月,先后担任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内务部部长,财政经济委员会主席,特区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代理委员长和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等重要领导职务。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后,任鄂豫皖省苏维埃主席,接任鄂东北道委书记兼鄂东北游击总司令。协助沈泽民组建新的红二十五军。1932年11月29日,正式组建红二十五军,全军共7000余人。他主张:“在敌人欺骗下做了错事的农民,只要改正错误,为革命出力,可以既往不咎。”长期在鄂东北(罗山、光山、卡房一带)开展革命活动。是第一个收到程子华带来中共中央“四份”文件的鄂豫皖省委常委。

   1934年11月11日,参加中共鄂豫皖省委花山寨会议,讨论并决定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会上,调任中共鄂豫皖省委秘书长,并随红二十五军主力长征。同年12月11日,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1935年兼任豫陕特委书记,鄂陕特委书记。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后,在他与陈先瑞等人的领导下,将地方武装组建成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坚持鄂豫陕边革命根据地斗争。1936年12月,中央军委将红七十四师编为南路抗日第二军,组成军政委员会,郑位三为主席、李涛为副主席。

   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9月,他受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委派,从延安又回到大别山区,负责组织鄂豫皖人民抗战。高敬亭领导的新四军第四支队从鄂豫皖开赴抗战前线后,后方成立了七里坪地区党的工作委员会,郑位三任书记。1938年6月任鄂东特委书记,湖北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12月,任鄂豫皖特区党委书记。1939年12月,兼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政治委员。皖南事变后,兼任新四军第二师政治委员,师长张云逸。1943年9月,刘少奇派郑位三当华中局代表,到李先念等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战斗的鄂豫皖边区,参加边区党政军的领导工作。1945年10月25日,中央成立中原局和中原军区,郑位三代理中原局书记(书记徐向前未到职)兼中原军区政治委员,李先念为司令员。1945年,党的七大上,当选中央委员会委员。1946年6月,与李先念、王震、陈少敏等率领中原局、中原军区突围取得胜利。1949年9月,郑位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16位代表之一,到北平出席了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于10月1日,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

   解放后,由于身体原因,没有负责具体工作。曾被选为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常务委员和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5年7月27日在北京病逝。逝世后,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主持追掉会,李先念代表党中央致悼词。

   (注:本文摘自中央文献出版社《红安两百将领传》第一卷。)

鄂豫皖省委省委常委、省苏维埃主席、组织部长、代理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

   高敬亭(1907.8—1939.6),原名高志员,河南省新县新集镇董店人。少时在家乡读私塾,后因家境困难辍学,随父亲务农。大革命后期,高敬亭受同学方进贤与梅光荣等共产党员的影响,参加革命活动。妻子被富农分子打死,儿子下落不明。1927年黄麻起义失败后,地主武装从高家搜到革命传单,将其父亲活活打死,并烧毁所有房屋。高敬亭离家入革命队伍。1928年春任弦东区工作委员会委员。1929年3月经石生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任弦东区第一乡苏维埃武装委员,后任乡苏维埃主席。其间,积极扩大赤卫军,配合红军攻打地主山寨。进攻蜂子笼山寨时腿负重伤,未等伤口痊愈,又重上战场。1930年5月,当选为光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3月,任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中共光山县委书记。7月,当选为鄂豫皖省苏维埃主席、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并兼任光山县委书记,先后创建光山独立团、光山赤卫师和光山游击师。1932年1月,当选为中共鄂豫皖省委组织部长,不久调往赤城担任豫东南道委书记。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西去川陕,高敬亭率党政机关和地方武装保护大批苏区群众由豫东南撤退到皖西。11月重建红二十五军,高敬亭任七十五师政治委员,参加郭家河、潘家河和杨泗寨战斗,屡建战功。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前夕,在光山花山寨会议上,决定由他重新组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苏区的斗争。高敬亭留在皖西,同八十二师部分队伍合并成立红二一八团,保卫鄂豫皖苏区。1935年2月3日,高敬亭在皖西太湖县凉亭坳金家大屋主持重建红二十八军,任军政委(兼军长),同时,帮助地方党组织成立四路游击师,开辟皖西游击根据地。2月15日,率军奇袭安徽潜山县的王庄,捕杀国民党安徽省财政厅厅长余宜密。4月20日在桃林伏击敌军,高敬亭手执大刀在阵前指挥,毙伤敌300多人。5月上旬出击随州桐家畈,击溃敌九十五旅,歼其两个团。6月中旬,在光山县斛山铺全歼敌军六二七团。蒋介石大为震惊,调来云贵部队两个师,从1936年4月进行大“清剿”。高敬亭避敌锋芒,插入敌后化装奇袭,打破“清剿”。1937年3月,高敬亭面对新的敌手刘峙,因一度轻敌使二十八军受损。遂立即转变作战方针,率手枪团第一、第二分队突围去皖西,途经光山县南向店时,歼灭民团首领易本应。

   抗日战争爆发后,高敬亭执行党中央指示,于7月15日向国民党军卫立煌部发信,要求停战谈判。27日达成协议,28日,高敬亭化名为李守义,以红二十八军政治部主任身份亲自下山,到九河朱家大屋出席停战签字仪式。9月,高敬亭将队伍番号改为鄂豫皖工农抗日联军。10月,奉党中央命令将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并任支队司令员。1938年3月1日,高率部东进抗日前线。下半年,在合肥、桐城一带公路阻击日军,取得大关、小关、范家岗、椿树岗、棋盘岭等战斗的胜利,创建了肥西抗日根据地。他领导四支队在巢县、相城地区打击日本侵略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后来我军开辟华东抗日战场,打下了基础。

   高敬亭功昭大别山,征战皖中、皖东,功勋卓著。虽不能说高敬亭是常胜将军,但他领导的部队,确是胜利之师。他领导红二十八军和苏区人民在鄂豫皖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成为根据地人民心目中的一面坚持战斗的红旗。

   高敬亭在任红二十八军政委时,由于受“肃反”扩大化的影响,错杀过自己的战友,但那是在失去党中央的领导,在敌军围困万千重,一时难辨真伪的情况下发生的。

   高敬亭在对敌斗争中是胜利者,但在革命内部斗争中,却被革命的子弹所误伤。1939年6月24日(一说25日),高敬亭竟被新四军领导人叶挺以“违抗军令”的罪名错杀(编者注:蒋介石曾有电令“所请将高敬亭处以枪刑照准”),结束了他英勇悲壮的一生,年仅32岁。

   1975年11月30日,毛泽东在高敬亭女儿高凤英要求为其父亲平反的报告上批示,请汪东兴查办,并向他报告结果。1977年4月27日,解放军总政治部正式通知为高敬亭平反昭雪。民政部追认高敬亭为革命烈士。

   (注:本文根据《信阳地区志》及互联网百度·百科人物简介资料整理。)

鄂豫皖省委省委常委、红二十五军军长、政委——吴焕先

   吴焕先(1907.8—1935.8),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四角曹门人,出身于小康之家,乳名安安。7岁入私塾读书,1923年考进麻城县蚕业学校,次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秋毕业。1926年初,经戴季伦、戴克敏介绍,在黄安七里坪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党组织选送到武汉工人运动研究所学习,1926年夏结业。秋天,吴焕先返回家乡请来自家的佃户、债户,当面焚烧了他们的租地契约和债务借据。宣称:谁租种他家的田地就归谁所有,绝不向各户收租逼债。后来,当地红军战士对吴焕先评价说:“破家革命,揭竿而起!”。

   1927年1月,在四角曹门建立箭厂河第一个党小组。他的革命行动,引起土豪劣绅的恐慌和仇视,恶霸地主吴惠存勾结土匪和“红枪会”反动武装,同时杀死了吴焕先的父亲吴维棣、大哥吴尚先、二哥吴奉先和小弟吴济先,吴焕先的大嫂被惊吓得抱着不满半岁的孩子一头扎进水塘里溺水而死。血的教训使吴焕先认识到革命必须有武装,于是以防匪为名,在箭厂河办起了三堂红学,自任学长,亲自操练,还发动群众捐钱出铁,架起20盘打铁炉,制造鱼叉、大刀武装农民。3月下旬,吴焕先带领红学队员处决吴惠存,接着铲除设在鄂豫交界地区的缉私营盐卡。5月,光山县柴山保土豪陈日辉带领“红枪会”1万多人,向箭厂河农民武装反扑,双方在木城寨血战7昼夜,农民武装取得了胜利。8月,吴焕先配合麻城农民自卫军击败恶霸王芝庭的反动武装。一连串的胜利,推动了鄂豫边农民运动的发展。

   1927年9—11月,吴焕先先后参加中共黄安县委和鄂东特委在七里坪文昌宫召开的传达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湖北省委关于“黄麻暴动”计划的会议,暴动总指挥部由5人组成,吴焕先是成员之一。11月13日起义开始,吴焕先率领箭厂河赤卫军、三堂红学和农民赤卫队数千人参加,一举攻破黄安县城北门,直捣县衙,活捉县长贺守忠,占领了黄安县城。12月5日,黄安城重陷敌手。起义军组成的鄂东工农革命军从木兰山回师开辟柴山保根据地。吴焕先负责开辟箭厂河地区工作,担任区委书记,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1929年7月,率箭厂河农民配合红军举行白沙关万人暴动。12月,鄂豫边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吴家湾召开,成立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吴焕先当选为委员和土地委员会主席。1930年,鄂豫皖特委成立,吴焕先任委员,后任黄安县委书记和苏维埃党团书记等职。1931年10月成立红二十五军,吴焕先任七十三师政委,不久调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吴焕先留任鄂东北游击司令。11月,主持重建红二十五军,任军长。此后,吴焕先领导红二十五军在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等地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使红二十五军由7000人扩大到13000余人。后在围攻七里坪战役和“肃反”中,红二十五军严重受挫,兵员锐减,战斗力受到很大削弱。1933年7月,蒋介石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二十五军转移皖西,途中遭敌阻击,被分割于鄂东北、皖西两地。吴焕先率一部转战老君山、天台山一带,进行艰苦的游击战。1934年4月,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会师合编为红二十五军,徐海东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之后,连续取得沙窝、长岭岗、太湖三次战斗胜利。

   1934年11月11日,他参加了省委花山寨会议,会上决定红二十五军立即实行战略转移,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16日,开始长征,吴焕先与程子华、徐海东等人率3000兵力的红二十五军,冲破数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经由信阳、桐柏山、伏牛山进入商洛山中,胜利实现了第一步战略转移任务。于12月初胜利进入陕南。同月10日,庾家河战斗中,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均负重伤,省委书记徐宝珊身患重病的危难关头,吴焕先勇挑重担,不畏艰险。他一面领导和指挥部队行动、作战,一面主持创建新区的各项工作。1935年1-7月间,他与徐海东等一起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率红二十五军相继攻占镇安、柞水、宁陕、佛坪、洛南县城,取得石塔寺、九间房、袁家沟口等战斗的胜利,粉碎敌人两次重兵“围剿”,创建了新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使部队得以立足和发展壮大。

   1935年5月9日,鄂豫陕省委书记徐宝珊病逝,吴焕先代理中共鄂豫陕省委书记。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在北出终南山、威逼陕西省城西安的行动中,获悉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动向的消息后,中共鄂豫陕省委毅然做出西进甘肃,策应和迎接主力红军北上陕甘的正确决策。7月16日,红二十五军4000人马由长安县沣峪口西征北上,第二次踏上长征之路。部队西出秦岭,北过渭河,驰骋陇南、陇东,翻越六盘高峰,截断西(安)兰(州)公路,沿途攻占两当、秦安、隆德县城。数次打退各路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的战略行动,不仅吸引和钳制了大量国民党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北上,“作成中央红军之向导”(毛泽东语)。同时也充当了三大主力红军长征的开路先锋。

   1935年8月,长征队伍抵达甘肃回民聚居的兴隆镇,他为部队制定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禁止部队驻扎清真寺,不准在回民家中吃荤,不打回族土豪,不在回民面前说“猪”,使红二十五军受到回族人民的欢迎。

   同月21日,红二十五军冒雨来到泾川县城西南渡汭河,部队刚过一半,突然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敌二○八团1000余人冒雨向红二十五军突袭,情况万分危急。吴焕先亲临前线指挥,被敌人的子弹打进胸膛,他按住胸口,坚持指挥战斗,直到最后一刻。时年28岁。

   吴焕先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我党我军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为革命英勇奋斗,不怕牺牲,运筹帷幄,指挥于前沿,战功赫赫。他对党忠诚,革命意志坚定,无论在任何险恶的形势下都能保持不屈不挠的革命气节。他才华横溢,思维敏锐,极有远见,富有创造精神。他关于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土地革命以及军队政治工作方面的思想和实践,为我党我军制定一系列的路线方针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他光明磊落,坚持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榜样。他虚怀若谷,胸襟坦荡,平易近人,是联系群众的楷模。

   1985年值吴焕先牺牲5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李先念、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题词悼念。新县人民政府创办焕先小学,整修烈士故居。河南省人民政府在新县为烈士立碑塑像。

   2009年,在全国开展“双百人物”评选活动中,吴焕先被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2009年8月1日晚,中央电视台在“人民英模”栏目播出他的英雄事迹,题为《骁将英名留陕甘》。

   (注:本文根据《信阳地区志》和卢振国著《红军将领吴焕先及家庭的悲惨一页》等资料整理。)?

鄂豫皖省委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郭述申

   郭述申(1904.12—1994.7),原名郭树勋,号耀珊,曾用名李振寰,湖北省孝感县城关镇人。1922年5月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秋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读,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4年2月任学校学生会负责人。同年秋根据组织决定加入中国国民党,任湖北省党部宣传委员、党部执行委员。11月被选为各界团体组织的湖北省国民会议促成会常委。同年冬在董必武领导下从事国民革命活动。1925年1月,作为湖北省代表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4月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0月退出共产党。1926年春任武昌中学教员。9月北伐军占领汉口,先后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秘书长、宣传部秘书长、武昌市党部主任委员。1927年3月被选为湖北省农民协会常委、教育部部长,创办省农民协会合作社训练班,任班主任。筹办湖北省乡村师范学校,兼任校长。6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湖北省农民协会党团成员。7月任中共京汉路南段区特委书记,11月领导农民武装广泛出击,支援了黄麻起义。1928年春赴上海,同年夏初入中共中央主办的短训班学习。同年秋被派往中共河南省委,任命为郑州市委书记,后任中共河南省委巡视员。1929年4月任中央巡视员。1930年3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鄂豫皖边特委书记(是鄂豫皖苏区第一任特委书记),9月任京汉特区行动委员会总负责人。同年12月任中共鄂豫皖特区临时委员会委员。1931年2月任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组织部长。5月任中共鄂豫皖分局和鄂豫皖省委常委、组织部长。7月任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副委员长。9月任中共陂孝北县委书记。11月兼任中共陂安南县委书记。1932年1月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10月任中共鄂皖工委书记兼红四方面军第二十七军政治委员。同年底返皖西北地区,仍任中共皖西北道委员会书记,参与组建和重建红二十八军。1933年10月任红二十八军政治委员。领导军民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4月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9月因鄂豫皖省委“肃反”扩大化,被错误处理,撤销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职务,被降职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因此,他到过花山寨而未能参加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的光山花山寨会议。

   1934年11月随红二十五军长征,任第七十五师第二二四团政治处主任。12月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副主任。1935年1月兼红二十五军第二二五团政治处主任。2月任中共鄂陕特委书记兼中国工农红军鄂陕游击总司令部政治委员,领导开辟鄂陕边游击根据地。5月任中共鄂豫陕省委委员,9月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后,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副主任。同时任中共陕甘晋省委委员、宣传部长。参加劳山伏击战和榆林桥战斗。10月同中央红军会师,11月任红一方面军红十五军团政治部副主任。注重发挥政治工作威力,发动群众,瓦解敌军,团结巩固部队。决定在红十五军团政治部的《红旗》报上刊登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促使这首歌在红军中广泛传唱。参加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1936年6月参加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第一期学习,任第一科支部书记。结业后留校任第二期第一科科长。12月底任红军前敌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春任红三十一军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0月任中共湖北省工作委员会书记兼工人运动委员会主任,领导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和群众工作。12月任中共湖北省临时委员会书记,1938年1月兼军事部部长。6月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兼军事部部长,8月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政治委员。9月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11月和刘少奇等由延安出发,前往河南确山竹沟镇,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1939年2月在新四军第四支队做加强团结教育工作,7月任新四军第五支队政治委员、军政委员会书记。参与指挥半塔保卫战等战斗,开辟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9月出发赴延安。1942年1月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参加整风运动。1943年5月任中央党校三部主任。1945年4月作为华中代表团代表出席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派往东北地区,10月任中共辽北省委书记、辽北军区副政治委员。12月任中共中央西满分局委员。1946年1月任中共吉江省委书记、吉江军区政治委员。3月任中共嫩南省工委书记兼嫩南军区政治委员。同时,任解放齐齐哈尔攻城指挥部政治委员,参与指挥解放齐齐哈尔市战役。5月任西满分局常委、组织部部长。1947年9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副部长。1949年6月兼任东北局大学委员会副书记。同年9月任中共旅大区委副书记、旅大市委副书记。

   1954年7月任中共旅大市委书记、书记处书记,10月任旅大警备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55年7月任旅大市政协主席,9月任旅大防卫区第一政治委员。1956年5月任旅大市兵役局政治委员,6月任中共旅大市委第一书记。1958年10月任中共辽宁省委常委。1959年4月兼旅大警备区第一政治委员,1960年8月任旅大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9月任红二十五军战史编审委员会副主任。1962年9月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63年因在工作中抵制“左”的错误而被撤销领导职务。“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平反,恢复名誉。1978年3月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2月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共七大正式代表,八大代表,列席党的十二大,党的十三、十四大特邀代表。主要著述录入《郭述申文选》。

   1994年7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7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评论说:“郭述申同志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他坚定不移地拥护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他襟怀坦荡、刚直不阿;艰苦朴素、清正廉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把赤诚炽热的心献给了党的事业。

   (注:本文根据互联网百度·百科人物简介、《人民日报》及《红二十五军战史》整理。)

<< 1 2 > >>
«    2025年2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4

天兴工作室主题演示站点,如遇到问题请联系我们的在线qq:207649916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