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兴工作室

主题演示站

鄂豫皖省委省委常委、代理组织部长——周纯全

   周纯全(1905.10—1985.7),字俊忠,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八里湾镇人。

   1917年入武昌省立第一模范小学读书。因家境贫寒,16岁时在汉口惠工织布厂当工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1923年“二七惨案”发生后,被工人们推选为厂“二七后援会”委员长。1925年初,回到黄安。次年,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加入国民党,并担任八里湾区分部农民委员。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1月,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起义中,周纯全指挥一路农民自卫军,冒着枪林弹雨攻入黄安县城,救出了监狱中的革命同志。夺取黄安县城后,在新成立的县农民政府中当选为委员。1928年任中共京汉铁路南段特委委员和信阳县委书记、中共鄂工特委常委兼黄安县委常委。当年秋,任安南(黄安南部)办事处主任。

   1929年5月,任鄂豫边筹备委员会委员长。1930年6月,任鄂豫皖边特区苏维埃政府保卫局局长。1931年5月,任中共中央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7月,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任政治保卫局局长。10月,参加筹建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的工作。1932年1月鄂豫皖省委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光山新集召开,被选举为省委常委(常委共7人,书记沈泽民),代理组织部长(组织部长高敬亭未到任);6月蒋介石亲临武汉,指挥30万大军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为迎击强敌进攻,周纯全被任命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游击总司令。他带领群众和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主力红军的反“围剿”作战。红十师政委甘济时牺牲后,任红十师政委。10月中旬,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向川陕实行战略转移。周纯全和师长王宏坤一起,率领红十师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出色地完成了红四方面军总部交给的战斗任务。1933年初,红四方面军入川后,将各师扩编为军。红十师编为红十军,任军政委。1933年秋,参加了反“六路围攻”的斗争,担任东线左翼作战部队的指挥。战斗中,坚决执行徐向前总指挥提出的“收缩阵地,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多次击退敌军的进攻并大量歼灭敌人,为夺取最后的胜利创造了条件。1934年10月,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第一副主任兼中共川陕省委书记。虽是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但未能参加花山寨会议。1935年5月初,红四方面军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为迎接红一方面军北上,实现两个方面军的会师做了大量准备工作;6月中旬,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他带领地方干部和宣传队携带慰问品,到红一方面军团以下的单位慰问。1935年8月,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6年2月,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3月调任红三十一军政委;1937年1月,进入抗大第二期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陕北公学生活指导委员会干事,1938年2月,任陕北公学政治部主任。5月,调任陕北公学枸邑分校政治部主任。同年底,任抗大一分校副校长、校长。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抗大一分校从延安迁往晋东南太行山区,后来又迁往山东沂水。抗大一分校两次迁移行动,在周纯全的精密组织和指挥下,胜利完成了任务,人员基本无损失。在他的努力下,抗大一分校对山东敌后抗日斗争和根据地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1943年3月至1945年8月,周纯全先后担任滨海行署工商管理局监委、滨海行署副主任兼秘书长等职。

   抗日战争胜利后,周纯全奉命赶赴东北,先后担任本溪钢铁总公司经理、辽南行署主任,兼中共辽南省委副书记。1947年9月,任东线战勤司令部司令员。1948年8月,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第二部长,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和东北全境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保障东北野战军迅速入关,被任命为东北野战军后勤部第一部长。平津战役期间,发动后勤战线的广大指挥员,保障了大规模作战的需要,并在战争中完善了后勤组织机构,组建了跟随野战部队进行作战行动的后勤分部,对保障大兵团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野战后勤保障大兵团作战形势下的一个创举。平津战役后不久,东北野战军改称为第四野战军。1949年3月,四野挥师南下,任后勤部部长兼江南支前司令员。

   1949年12月,任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后勤部部长,负责海南岛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海南岛解放后,改任后勤部政委。1950年冬,中央军委任命周纯全为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中国人民志愿军前线后勤指挥部指挥员,参加抗美援朝。1951年5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部长。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53年回国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兼政委。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1955年任武装力量监察部第一副部长;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系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高级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注:本文根据互联网百度·百科人物简介资料及《光山革命史》整理。)

鄂豫皖省委省委常委、省苏维埃主席、组织部长、代理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

   高敬亭(1907.8—1939.6),原名高志员,河南省新县新集镇董店人。少时在家乡读私塾,后因家境困难辍学,随父亲务农。大革命后期,高敬亭受同学方进贤与梅光荣等共产党员的影响,参加革命活动。妻子被富农分子打死,儿子下落不明。1927年黄麻起义失败后,地主武装从高家搜到革命传单,将其父亲活活打死,并烧毁所有房屋。高敬亭离家入革命队伍。1928年春任弦东区工作委员会委员。1929年3月经石生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任弦东区第一乡苏维埃武装委员,后任乡苏维埃主席。其间,积极扩大赤卫军,配合红军攻打地主山寨。进攻蜂子笼山寨时腿负重伤,未等伤口痊愈,又重上战场。1930年5月,当选为光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3月,任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中共光山县委书记。7月,当选为鄂豫皖省苏维埃主席、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并兼任光山县委书记,先后创建光山独立团、光山赤卫师和光山游击师。1932年1月,当选为中共鄂豫皖省委组织部长,不久调往赤城担任豫东南道委书记。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西去川陕,高敬亭率党政机关和地方武装保护大批苏区群众由豫东南撤退到皖西。11月重建红二十五军,高敬亭任七十五师政治委员,参加郭家河、潘家河和杨泗寨战斗,屡建战功。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前夕,在光山花山寨会议上,决定由他重新组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苏区的斗争。高敬亭留在皖西,同八十二师部分队伍合并成立红二一八团,保卫鄂豫皖苏区。1935年2月3日,高敬亭在皖西太湖县凉亭坳金家大屋主持重建红二十八军,任军政委(兼军长),同时,帮助地方党组织成立四路游击师,开辟皖西游击根据地。2月15日,率军奇袭安徽潜山县的王庄,捕杀国民党安徽省财政厅厅长余宜密。4月20日在桃林伏击敌军,高敬亭手执大刀在阵前指挥,毙伤敌300多人。5月上旬出击随州桐家畈,击溃敌九十五旅,歼其两个团。6月中旬,在光山县斛山铺全歼敌军六二七团。蒋介石大为震惊,调来云贵部队两个师,从1936年4月进行大“清剿”。高敬亭避敌锋芒,插入敌后化装奇袭,打破“清剿”。1937年3月,高敬亭面对新的敌手刘峙,因一度轻敌使二十八军受损。遂立即转变作战方针,率手枪团第一、第二分队突围去皖西,途经光山县南向店时,歼灭民团首领易本应。

   抗日战争爆发后,高敬亭执行党中央指示,于7月15日向国民党军卫立煌部发信,要求停战谈判。27日达成协议,28日,高敬亭化名为李守义,以红二十八军政治部主任身份亲自下山,到九河朱家大屋出席停战签字仪式。9月,高敬亭将队伍番号改为鄂豫皖工农抗日联军。10月,奉党中央命令将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并任支队司令员。1938年3月1日,高率部东进抗日前线。下半年,在合肥、桐城一带公路阻击日军,取得大关、小关、范家岗、椿树岗、棋盘岭等战斗的胜利,创建了肥西抗日根据地。他领导四支队在巢县、相城地区打击日本侵略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后来我军开辟华东抗日战场,打下了基础。

   高敬亭功昭大别山,征战皖中、皖东,功勋卓著。虽不能说高敬亭是常胜将军,但他领导的部队,确是胜利之师。他领导红二十八军和苏区人民在鄂豫皖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成为根据地人民心目中的一面坚持战斗的红旗。

   高敬亭在任红二十八军政委时,由于受“肃反”扩大化的影响,错杀过自己的战友,但那是在失去党中央的领导,在敌军围困万千重,一时难辨真伪的情况下发生的。

   高敬亭在对敌斗争中是胜利者,但在革命内部斗争中,却被革命的子弹所误伤。1939年6月24日(一说25日),高敬亭竟被新四军领导人叶挺以“违抗军令”的罪名错杀(编者注:蒋介石曾有电令“所请将高敬亭处以枪刑照准”),结束了他英勇悲壮的一生,年仅32岁。

   1975年11月30日,毛泽东在高敬亭女儿高凤英要求为其父亲平反的报告上批示,请汪东兴查办,并向他报告结果。1977年4月27日,解放军总政治部正式通知为高敬亭平反昭雪。民政部追认高敬亭为革命烈士。

   (注:本文根据《信阳地区志》及互联网百度·百科人物简介资料整理。)

<< 1 >>
«    2025年2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4

天兴工作室主题演示站点,如遇到问题请联系我们的在线qq:207649916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