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兴工作室

主题演示站

胡缵宗家族图书刻印活动考

摘要:甘肃秦安胡缵宗家族,自明代以来名人辈出,其代表性人物是胡缵宗。尽管胡缵宗没有专门从事图书出版,但是他的编修活动贯穿于出仕、乡居、著述创作等各个人生阶段。秦安城南鸟鼠山房就是胡缵宗创建的,在此地刻印了数种著作。在他之后,胡氏子孙仍然保存着诗书传家的家风,先后有胡初、胡被、胡艾、胡公泽、胡多见等是刻书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参与者。刻书促进了胡缵宗著作的流传和家族内部的凝聚,影响到了秦安的文风、乡风。但胡家刻书有其局限和不足。

关键词:甘肃秦安;胡缵宗;家族;古籍;刻印

秦安胡缵宗家族是名人辈出的文化世家,胡缵宗是这个家族的代表性人物,他是明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嘉靖年间曾任苏州知府、山东巡抚等职。学界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胡缵宗的著作、诗歌、思想等,但对胡缵宗图书编修活动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对胡氏家族其他人物编修活动的爬梳还很缺乏。

一、鸟鼠山房的发起人与组织者——胡缵宗

1、胡氏家族

秦安有句民谚:“(过去)秦安的富人住在城里,通渭的富人住在乡下。”多士坊就是其中秦安世家大族聚居的生活区,有胡、蔡、路等县内望族居住,胡姓独为翘楚,故民间称多士坊为胡家巷。秦安县博物馆收藏有“多士坊”木质匾额,为胡缵宗所题写。现在胡家巷有少量胡氏后裔居住。县城东面的先农街旗杆巷是另外一处胡氏族人聚族而居的地方。胡缵宗家族是书香门第,有着耕读传家的传统,有着良好的家风。家族人物多为一乡贤达,在很多文化活动中发挥了他们的作用和影响。

2、胡缵宗创建鸟鼠山房

胡缵宗非常喜欢秦安城南长山脚下的几眼山泉,常常策仗悠游,并自号“可泉”、“可泉子”。可泉寺位于这一泓碧水出山的谷口,曾是胡缵宗幼年读书的地方。与可泉寺相邻的可园是胡缵宗的别墅,是胡缵宗中年及晚年隐居、著书的地方。鸟鼠山房应是胡缵宗的书房,也是可园中刻书、印书的工坊。刻制书版的工匠师傅由胡氏族人临时雇用。现存最早的鸟鼠山房刻本《秦汉文》是明嘉靖三年(1524年)的,是胡缵宗在故乡秦安为父丁忧期间。胡缵宗是鸟鼠山房的创建者。

明代是我国古典文化艺术开始走向集成、总结的时代。明代中后期在苏杭地区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工商业的一种,印刷、出版业开始蓬勃发展,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促进知识传播、推动市民文化繁荣等方面都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同时,当时以康海、吕楠、王九思等为代表的的关学人物,非常重视修志、编书等文化活动,关中方志在正德、嘉靖、隆庆至万历年间出现了纂修与刊刻的高潮。例如,康海修有《武功县志》,马理和吕楠等合纂有《陕西通志》。

胡缵宗是关中学派的一员,在学术思想、文学风格等方面和上述人物志趣相投。他曾先后受知于杨一清与李东阳,并结识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吕柟、马理、马汝骥、许伯诚等诗友、学友,交往频繁。尽管他没有专门从事图书出版,但是他的编修活动贯穿于出仕、乡居、著述创作等各个人生阶段。其中《明史艺文志》中著录9种,有《胡氏诗识》《仪礼集注》《春秋本义》《安庆府志》《秦州志》《汉中府志》《巩郡记》《鸟鼠山人集》《拟古乐府》。另外,胡缵宗曾编修《秦安志》《卦台志》等。他为别人的著作写序,也请别人为自己的著作写序。这些序文即是他们彼此交流思想、推介对方、分享经验的见证。

据县志记载,胡缵宗只花了一个月便将《秦安志》编好了。为什么会这么迅速、顺利呢?一是因为在此之前已有人编过,虽未完成,但留下了充实的材料。二是因为胡缵宗对很多章节、条目都是自己思考过的,胸有成竹。三是胡缵宗才思敏锐,强于一般文士。由此可见胡缵宗的编辑水平。

二、胡氏家族刊印的书籍

1、《秦邑胡氏家谱》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由胡缵宗修,是秦安最著名、也是现存最早的家谱。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许宗鲁、山东登州府通判孙述先分别作序,天顺府宛平县知县、山西潞安府同知李元芳作后序。明天启二年(1622)重修。明崇祯七年(1634),家谱刻板毁于兵燹。

2、《重修胡氏家谱》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秦邑胡氏第十代孙胡公泽捐资续刻家谱。福建延平府知府路坦然、江西石城县知县徐世节分别作序,多有“宪前启后”之类褒扬的话。书中还将1622年重修时的序一同附录,保留了胡多见等20多人参与编修者的姓名(如图1)。家谱保存了前两谱的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作了续修,流存至今,已历339年。以上两部家谱存于胡氏后裔家里,秦安县志办有影印版。

3、《秦汉文》胡缵宗自辑的一部古文选本,成书于嘉靖三年(1524年),,为甘肃省见于记载的最早私家刻本,共四卷,收录先秦至两汉的文章百余篇。此书以君前臣后的顺序编次,始于秦惠文王《诅楚文》,终于诸葛亮《出师表》,是胡缵宗对自己研习古文的一种心得总结,也是他对前七子“文必秦汉”文学复古主张的积极响应。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明嘉靖三年《秦汉文》刻本现藏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除此之外,日本也藏有此版。

4、《愿学编》分为上下两卷,是胡缵宗75岁时完成的一部著作,也是其经学、理学、政治及文学等思想的总结。《愿学编》是札记形式的讲学稿,行文自由,跳跃性很大。对于研究关陇地区关学的继承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5、《鸟鼠山人集》这是胡缵宗的诗歌集。有《鸟鼠山人小集》十六卷、《鸟鼠山人后集》二卷。明代文学家王慎中作序。1554年,明嘉靖三十三年,《鸟鼠山人小集》刻印出版。《鸟鼠山人后集》是随后的几年(1554-1557年)中,胡缵宗新创作的诗歌集。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秦安县博物馆及胡氏后裔家里均有收藏。

以上五部书版心皆为“鸟鼠山房”。除此之外,也许还有部分“鸟鼠山房”书籍,等待学者爬梳、考辑。

6、胡釴后裔编《静安诗稿》

胡釴(1708-1770),字鼎臣,号静庵,一生郁郁不得志,编修了《直隸秦州新志》,创作诗歌约千首。胡釴去世后,他的后裔曾编著过他的诗选,但没有流行开。

三、由明至清刻书活动的延续

1、刻书活动的参与者

胡氏后裔胡初、胡被、胡艾、胡多见、胡公泽等是刻书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参与者。胡初是胡缵宗的长子,曾任通政司经历、司知事,有文章传世;胡被,是胡缵宗的次子,明嘉靖丙午科(1546年)举人。从相关序文中可以看出,二人曾协助胡缵宗编辑、校对方志、《鸟鼠山人集》《胡氏荣哀录(共二卷)》等著作。胡缵宗的侄子胡袐,还有一位秀才关辅,整理了《鸟鼠山人后集》,主要包括《雍音》,民间有手抄本流传。

胡艾是胡缵宗的侄孙子,曾任肃府(今张掖市)教授。明天启二年(1622),时年83岁的胡艾率同族诸子重修《胡氏家谱》。以高龄之年修家谱是有优势的,那就是他经历的多,见到的人物多。胡艾出生时,胡缵宗59岁;胡艾23岁时,胡缵宗去世。

胡多见,字三多,父名叫胡芃(peng2),少有俊才,有文名,后任山东东昌府的通判,博平、冠县代理知县。胡多见是由明入清的人物。在明末担任地方官时保境安民,很有作为。胡艾指派他为《重修胡氏家谱》做了序,当时他还是一名“学生”,即秀才。

胡公泽,字泽久,系胡缵宗的五世孙,康熙年间贡生,官陕西华阴县学训导,心胸豁达,乐善好施,曾捐资续刻家谱,康熙二十年由鸟鼠山房刊行。

此外,还有胡师少,秦邑胡氏八代孙;胡多禄,秦邑胡氏九代孙,事迹皆不详。

2、刻书的终止

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鸟鼠山房持续存在了150多年,即从嘉靖三年(1524年)算起,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由明朝到清朝,鸟鼠山房属于胡氏家族的私家刻书房。还有一个例子,可从侧面证明:清代乾隆时期的诗人胡釴去世后,他的后裔曾编著过他的诗集,但诗集不是在鸟鼠山房刻印的,说明此时的鸟鼠山房停止了刻书活动。

另一种可能是,在1622年和1681年重修胡氏家谱时延用了“鸟鼠山房”的版心,其他时间则没有刻书活动。笔者认为,后一种可能性大一些。因为现存的5部书中,有1部是胡缵宗中年编辑的,有3部是他晚年编辑的,剩下的1部则是清康熙时期的《重修胡氏家谱》。出于对祖先的尊重,编修刻印者因袭了“鸟鼠山房”的版心,而此时鸟鼠山房早已不存在。

四、刻书活动的意义和局限性

1、意义

首先,促进了胡缵宗著作的流传,使得胡缵宗个人的诗文作品得到了传播,他的儒学、文学思想得到了弘扬,并和同时代的关陇学者互为声援和支持,形成了明代中期关学思想,以及文学复古派的浩大声势。

其次,促进了胡氏家族内部的凝聚和团结,促进了“文化世家”的养成。刻印书籍与家族团结,两者互为因果。刻书会促进团结,后者又会影响刻书。有人组织并完成续修家谱的活动,为我们保存了完整的家族档案。直到今天,在秦安县中山镇胡崖村,胡缵宗次子胡被的后裔仍然保存着修家谱的传统。

再次,影响到了秦安本地的文风、乡风。胡缵宗受到本地人的崇敬和追慕。清乾隆时期,邑人杨于果在可园旧址修建了“非能园”。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在园中刻印了自己的著作。这部分图书为非能园刻本。胡釴去世后,本地文人张思诚、胡釴的后裔、巨国桂分别编选过他的诗稿,其中质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当属巨国桂编选的《静安诗稿》。体现出了秦安本地文人诗书继世的文风,以及志趣相继、成人之美的优良乡风。

其他,如巨国桂、安维峻等皆有著作刊行,也曾编修过自己的家谱,这一传统、这一风气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

2、局限性

胡氏家族刊刻的图书主要用于家族内部阅读、保存,而没有用于商业,用来牟利。这是因为,迄今为止,这处刻书机构刻印的只有胡氏家谱、胡缵宗的著作。尚未发现镌刻“鸟鼠山房”版心的其他书籍。同时,这体现出了胡氏家族刻书的局限和不足。胡缵宗是一座高峰,后世子孙中再无超越先辈者。西北的文化世家与江南簪缨鼎盛的文化世家还是有不少差距。

尽管刻书活动终止了,但是家族的祭祀、续谱等活动仍然在继续。例如,中山镇胡家崖以胡姓人家居多,都是胡缵宗第五代孙胡公绂的后裔。胡公绂厌恶在县城居住,自己选址购买庄园,搬迁到了这里。如今,在三位村民家中收藏有胡缵宗著作和《秦邑胡氏家谱》。这个村落很好地保存了传统山庄旧时聚族而居的特点。而且胡氏家族延续了续修家谱的传统。某位村民过世后,就会被记录在家谱中。尽管他们的职业多是农民,但对于续修家谱是非常认真的。家谱在平时不能翻动。续填人物旧时必须由秀才完成。现在则由年纪大的人主持填写。

参考资料:

[1]张德友.明清秦安志集注[M].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04

[2]马凌霄.胡缵宗刻书研究[D].辽宁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3]安俊维.胡缵宗与秦安[J].中国地名.201702

[4]王公望.简论胡釴及其《静庵诗钞》[J].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第05

(本文首发于《陇右文博》2020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安俊维,男,甘肃省秦安县人,198512月生,甘肃省秦安县博物馆馆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楹联学会会员,天水市青年联合会委员。致力于陇右地方文化、旅游、楹联等研究,有论文、诗歌、评论、小说等作品发表,凡60万字。201712月,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第九届“薪火相传——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个人”(提名奖)。

胡缵宗书法系列之八:与天地准

成纪广林按:胡缵宗(公元1480年一1560年),字孝思,又字世甫。号可泉,又别号鸟鼠山人。明陕西巩昌府秦州秦安(今甘肃秦安)人。明正德三年(1508年)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外放四川嘉定州判官,升潼川州知州,再入南京户部,历安庆、苏州知府,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为官爱民礼士,抚绥安辑,廉洁辩治,入祀秦安乡贤祠和安庆、苏州名宦祠。胡缵宗不仅政绩突出,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诗人与书法家。诗文集《鸟鼠山人集》在其生前即已陆续刊行,流传海内。胡缵宗嗜篆草书,誉满大江南北,明人陶宗仪《书史会要》评价其“书法笔力清劲古雅”。同治《苏州府志》说他“在郡才敏风流,前后罕俪,兴学造士,多所甄拔,觞咏留题,遍满湖山泉石间。”早在明嘉靖时期,胡缵宗墨迹已被时人视若卞壁,拱为珍宝。胡缵宗的书法以颜、柳为主,笔力刚健遒劲,圆润流畅似王,宏大刚正类颜。结体严整,沉着稳健,风格浑厚。所题巨匾、碑刻多为正楷颜体,间有隶篆,书信简札以行草为主,笔墨浓重,流畅纯熟,有奇倔之处。

“与天地准”匾,原刻于1966年佚失。今悬挂在天水伏羲庙大门上方的匾额,是天水艺人吴永昌先生于1988年据照片复原的。匾无上款,下款为“郡人胡缵宗书”。据刘雁翔先生在《伏羲庙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中考证,题匾时间为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距今约500年。

“与天地准”一词出自《周易·系辞传》。原句是: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曰:

《释文》引京云:“准,等也。弥,遍也。”《集解》引虞翻曰:“纶,络也。”弥纶即普遍包络。此二名言《易经》所讲之道与天地齐等,普遍包络天地之道。

胡氏题书“与天地准”,赞颂伏羲首创的八卦,高度概括了天地万物运行之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

上世纪末,《荆树集》一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收录了田振基、田润霖、田际康祖孙三代的古体诗词作品。其中有《天水字迹》一诗:

石刻传真赵子昂,因人废字又何防。

擘窠少见天地准,行草犹存大中堂。

摹褚丰碑思秀水,仿颜题额说太常。

时贤乃有名家作,汪贾工夫未若王。

诗题下为1938年8月29日,并于“天地准”后自注:

伏羲庙邑人胡缵宗题“与天地准”四字,用小楷书法之,大二尺许,墨迹未雕。

由此可见,1938年,胡缵宗“与天地准”墨迹仍存世,并且尚未雕刻。

作者简介:王广林,秦安王尹人。长期从事地方史志的研究与整理,专著《秦安历代县令》荣获甘肃省第十届优秀史志文史类一等奖、天水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

安俊维|胡缵宗与秦安

  胡缵宗(1480—1568),字世甫(父),原字孝思,号鸟鼠山人,别号可泉,明代正德三年(1508)进士,嘉靖年间曾任苏州知府、山东巡抚等职,是明代中期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他曾主持或亲自编纂过方志类、文选类书籍数十种,著有《鸟鼠山人集》《雍音》《唐雅》《秦安志》等。文学方面,胡缵宗的名气没有李梦阳等前七子大,但也是文学复古运动的参与者和重要成员。书法方面,擅长颜体楷书,墨迹甚多,观者有口皆碑。笔者试就其与秦安有关的几个方面做一梳理和探究。

胡缵宗画像(现代,仿照原画绘制)

  一、秦安县

  甘肃秦安位于天水市北部、渭河以北,历史上曾属于陇西郡、天水郡、略阳县、成纪县、显亲县等管辖。公元1150年,金天德二年(南宋绍兴20年)始设秦安县。自此,作为县级行政区域,秦安县的地名一直沿用下来,至到今天。

  秦安县是胡缵宗的故乡,是他少年读书、青年结婚、中年丁忧、晚年著述和憩游的地方。关于他的籍贯,很多文献中的记载是错误的,如明清之际学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载:胡缵宗,陕西泰安人,正德三年进士(1730页)。这主要是由于传写或刻印中的文字错误造成的,将“秦安”传为“泰安”。此为“亥豕鲁鱼”之谬。虽大家学者,亦难免百密一疏。1990年,毛西旁在《文献》杂志撰文《胡缵宗当为秦安人》,罗列出了记载错误的文献。目前,胡缵宗为甘肃秦安人已是学界共识,再无异议。

  胡缵宗常用的钤印有“可泉”“胡世父氏”“鸟鼠山人”等。胡缵宗字世甫,而印章刻的是“世父”,“父”应是“甫”的通假字。“鸟鼠山人”与“可泉”是胡缵宗的号。鸟鼠山在今天的渭源县境内,在明代属于巩昌府,而秦安县也属于巩昌府。还有,胡缵宗题写书法时,落款经常是“天水胡缵宗”。天水在明代称为“秦州”,也属于巩昌府管辖,现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所以冠以“天水”而非“秦安”,是因为天水的地域范围更大些。可以看出胡缵宗的气魄很大,视野很开阔,活动半径也很大。当然秦安作为他的家乡,是他人生中重要的节点。据笔者统计,他在故乡秦安总共居住生活了了约42年时间。而他享年共81岁,所以他在故乡度过了人生的近一半时间。

  嘉靖壬辰(1532年)夏四月,胡缵宗在山西右布政使任上,其父胡士济病故。于是他回乡丁忧,在秦安生活了3年。胡缵宗丁忧期间,以秦安县城为中心做过一些短期旅行,对附近的山川风物进一步实地考察,这为他写作《秦安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期间,他完成了《秦安志》,这是秦安县历史上第一部县志——或者说是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县志。可以说,胡缵宗是秦安方志事业的奠基人。此外,他还作有《秦邑赋》,并留下了大量的歌咏秦安风物的诗歌。如今,故乡人在凤山公园用砖雕的形式全文展示了《秦邑赋》。登临凤山,望山川相缪,读先贤赋文,使人发思古之幽情。

  二、多士坊(胡家巷)

  秦安县的多士坊(胡家巷)是一条古坊巷,是胡缵宗家族聚族而居的地方。胡家巷东临学巷,沿学巷可到秦安文庙。秦安文庙大成殿是明代建筑,现在保存完好。从秦安文庙的规制可以看出明清两代本地文教的昌盛。据秦安史地学者王广林考证,明弘治、正德间,秦安人成文林、胡缵宗、丁继文先后中举,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杨一清说:“秦邑将多士矣”。多士坊取名盖源于此。

  在胡缵宗生活的时代,这里居住有胡缵宗的叔伯昆弟、孙述先(举人)、李元芳(举人,曾任蓬莱同知)。明末清初还有路坦然(曾任延平知府)、路道庸(书法家)父子。可见,多士坊人才济济,名不虚传。

  至于多士坊为什么又称胡家巷,大概是因为这里是胡家聚族而居的地方。胡缵宗的高祖胡钺从甘肃漳县迁徙到秦安县,是秦安胡氏的始迁祖。曾祖是胡海。祖父胡琏,以国子监生任河北南皮知县。父亲胡士济也担任过四川的知县。胡缵宗是秦邑胡氏第五代孙。由于胡缵宗在秦安县的名气很大,其家族名人辈出,所以本地的老百姓将多士坊俗称为“胡家巷”。

  胡缵宗就出生在胡家巷里,他在这里接受了诗礼之家最初的文学启蒙和文化熏陶。胡家巷的祖宅则一直有后裔居住,延续到本世纪初。本世纪初,由于旧城改造,胡家巷东半部分北侧的民居被拆除,修建了钢筋混泥土的居民楼。胡缵宗祖宅中明清时的古建筑已经毁圯不存,有部分栋梁、柱子、门窗等建筑构件被本地百姓拆除后重新利用上了。和胡家祖宅对门的是孙述先家。孙述先是胡缵宗的姐夫,也是胡缵宗的老师。他是举人出身,曾任山东登州通判。多士坊中的古民居古建筑多已毁坏,唯有李元芳故居中的南房保存下来,是秦安县保存年代最久的一座古民居建筑。这座房屋是土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两栋窗棂多有木刻雕花。它见证了这里的繁荣,也送走了旧时王谢。

  在秦安县博物馆收藏有“多士坊”的木质牌匾,是万历丙午年(1606年)重修多士坊时制作的,采用的字是胡缵宗生前题写的。

多士坊匾额图片

  1489-1495年,胡缵宗兄弟随父在成都、资阳等地读书。这是胡缵宗第一次离开家乡。在陇蜀途中的见闻无疑开阔了这位少年的视野。1495年祖母李孺人去世,他们随父回到家乡。之后的5年时间里,在家读书。据笔者走访胡氏后裔,这个阶段胡缵宗很可能是在多士坊和可泉寺之间走读。而且秦安民间有他读书时走夜路的传说。两地的距离约3里,步行20分钟就到了。

  1502-1504年秋,胡缵宗从西安回来,依旧在家读书。1503年,24岁的他和16岁的王姓女子结婚。二人感情很好。胡缵宗在国子监读书时生活窘迫,王氏常典当配饰以解燃眉。胡缵宗对她很感激。

  三、可泉、可泉寺、可园

  1、可泉

  可泉在今秦安城南长山下,流经村坪沟,横贯邢泉村。胡缵宗曾作《可泉》诗、《可泉歌》,称赞山泉“可之”、“可浸”、“可薮”,故名可泉。所以说,胡缵宗是可泉的命名人,或者更名人。就像唐代的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曾将当地的冉溪改名为“愚溪”,并作有《八愚诗》、《愚溪诗序》。不过,当年柳宗元是愤懑的、自嘲的,而胡缵宗则是喜悦的,“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可泉歌》中有一句“上有三窟焕如台,下有七穴灿如斗”。三台俗称滴檐水,指可泉三处悬檐滴水,七穴即七处泉源,有老虎穴、炕眼门等泉水。现在,本地的百姓一般用“邢泉”来统称这些泉水,或者用滴檐水、老虎穴等分开指称。可泉作为泉水的名称,只存在于史志或个别读书人口中。

  胡缵宗将自己的作品集称为《鸟鼠山人集》。笔者认为,之所以称为《鸟鼠山人集》而不称为《可泉集》,是因为鸟鼠山在《尚书·禹贡》和《山海经》等古籍中都有记载,名气比可泉要大得多。《鸟鼠山人集》的书名既增加了古朴苍茫的气息,也可以让作品更加广泛地流传。

甘肃省图书馆藏《秦安县志》

  2、可泉寺

  可泉寺为胡缵宗幼年读书所在地。他晚年辞官又寓居于此,著书立说,并雇佣刻工刻印书籍。可泉寺的始建于北朝时期,有北朝时期的石佛塔节存世。早在明正德时已为城南名寺,见之于名人题咏。可泉寺南依长山,东南有一脉清流,即是淙淙流出山谷的可泉水。寺内古木箫箫,寺外麦蔬翠秀,屋舍井然。

  在古代官员退休称作“致仕”。胡缵宗60岁时告老还乡,属于正常退休。他的晚年生活主要是著述、课农(监督农事)。1554年,明嘉靖三十三年,胡缵宗《鸟鼠山人集》在秦安刻印出版,为甘肃省见于记载的最早私家刻本。

刻印过胡缵宗书籍的清渭草堂在哪儿?笔者认为应在明代的巩昌府治、今定西市陇西县。那么鸟鼠山房又在哪儿呢?笔者采访了史志学者王广林、胡喜成、李雁彬等人,都不能确定具体位置。笔者认为鸟鼠山房应在秦安,似不在城区多士坊,因为多士坊比较富庶,而“草堂”、“山房”一般比较简陋,在城郊,如汉末的南阳卧龙岗、唐代的杜甫草堂,都在城郊。又因为除了多士坊和可泉寺-可园,史籍上没有注明胡缵宗别的住处,那么极有可能在可泉寺-可园(可泉寺与可泉位置相近,故笔者连在一起写)。

陇溪九逸图

  除了上文所说的著述、课农,他也有悠哉悠哉的放松的时刻。从他还乡的1540年中秋开始,他会和孙述先等八位老年士绅在四时佳节集会一次。他们相约在每年元夕(元宵节)、上巳(农历三月初三日)、端午、中元(中秋)、重九(重阳节)、长至(冬至),修禊雅会,号称“陇溪九逸”。仿若《兰亭集序》中所记载王羲之等人那样流觞曲水、畅叙幽情。胡缵宗《陇溪九逸图序》记载:“皤首皓皓,野服翩翩,登皋呼鹿,策石探泉”,“或寿以诗,或借以歌”,“抱膝长吟,击琅浩歌”,享受快乐的退休生活。

  3、可园

  除了广袤的山野林泉,营建园林也是中国文人的一种传统。胡缵宗曾任苏州知府。据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七记载:“胡孝思(胡缵宗)才敏风流,公暇,多游行湖山园亭间,从诸名士一觞一咏,题墨淋漓,遍于壁石。”这足以见他对园林的喜爱。

  在明代,修建园林为一时之风气。在16~18世纪,苏州有园林200余处,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如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等。它们构筑精致、意境深远,体现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意趣和诗意栖居的追求。这种时代风尚,自然也影响到了胡缵宗。他在城南修筑了可园、鸟鼠山房,或读书,或盘桓,或写字,优哉游哉。

  可园在可泉寺以南。明清两代,县内名门望族多在此处修建别墅。清乾隆时著名学者、秦安知县牛运震有“侯氏园中月明夜,可泉亭畔读书时”的诗句。明代可园的面貌已不可知晓。能知晓的是具体的位置和大概的面积大小,即现在的可泉书画院,还有历代的沿革。后来到了清代,这里是杨于果的非能园。杨于果老年辞归故里后,常在此游憩。到了民国,这里又被王友曾买下,重新更名为“可园”。上个世纪50年代,可园连同附近的高家花园被毁。

  虽然几经易主,遭遇曲折,可是可园原址依然有迹可循。邢泉村的村民和胡缵宗的后代为了纪念胡缵宗,于上个世纪90年代修建了胡缵宗纪念馆。纪念馆位于可泉书画院内。馆中陈列展示有胡缵宗父亲胡世济的墓碑、胡缵宗早朝诗拓片、影印画像、《陇溪九逸图》复制品、胡缵宗著作、书法、匾额楹联等。

  胡缵宗纪念馆,周流了400多年以后,又以它最初的主人来命名。寄托了秦安人对以胡缵宗为代表的乡贤、名人的崇敬之情。他的官声、书法、著作、诗歌等影响了后辈学子,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物质和文化遗产,可谓流惠桑梓。

  四、秦安景观

  胡缵宗在《秦安志》中有“八观十二咏”的记述,“八观”为陇溪春色、锁峡秋光、兴国梵宫、九龙湫窟、陇首晓耕、高峰晚眺、墨土嘉禾、古庙奇槐,“十二咏”为陇坻盘云、莲花屯玉、九龙挺秀、七星献奇、黉宫柏盖、龙峪稻香、印台云锁、玉钟石蕴、可泉膏沃、海子潆洄、陇川九曲、阳崖五出,展示了古成纪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他所命名的景观中有的牵涉到地名。这些地名多半流传至今,体现出秦安在地名上的继承性和延续性。文化景观是开展全域旅游的重要资源。可泉先生的景观命名是秦安旅游业的无形资产。

  在这20处景观中,牵涉到地名并继续使用的9处是——

  兴国梵宫指兴国寺,胡缵宗题有“兴国寺”和“般若”两块木匾,今只存“般若”匾。

  九龙湫窟据现存于中山乡九龙庙的元代碑文记载,某次地震之后,在九龙庙附近,涌出一眼清泉,为九龙山圣母之湫泉,称九龙湫。

  锁峡秋光指秦安县城兴国盆地以北的锁子峡。

  陇坻盘云陇坻是指关山西麓,现在位于天水市张家川县境内。

  莲花屯玉莲花指县域东北的莲花镇。莲花镇因有莲花山而得名。

  九龙挺秀九龙山即中山梁,属大陇山支脉,是秦安县的主山,“秦在万山中,九龙之秀崛然起,蔚然集,有不与众山同者,钟灵孕秀,人以归是山焉。”(《秦安志·山水》)

  七星献奇七星指县城东北的七星台,也称“杨家坪”。

玉钟石蕴景观

  玉钟石蕴玉钟指安伏镇玉钟峡。

  可泉膏沃可泉前文已述。可泉水可灌溉城南菜圃,而且流量很稳定,不曾断流,对于秦安这一干旱地区来说,实在是不可多得。

  胡缵宗一生的经历是很丰富的,读书、仕宦、研习书法、著书立说、吟诗作赋,活得充实而自在。在他身上较为集中地体现出儒家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他的一生也有坎坷,70岁时被陷害(召回京城受杖刑)甚至有些屈辱和窝囊,但是他很达观。《中庸》讲“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种乐天知命的精神在胡翁身上也有体现。祸福吉凶,操之在我,我自著述、吟哦、郊游,乐在其中。

  笔者用胡缵宗《可泉》一诗来结束此文:

  九龙山半出吾泉,泻金鸣玉到陇川。

  茅屋数椽荫梧竹,沙溪一曲抱桑田。

  秋芹郁郁擎朝露,春韭离离驻夕烟。

  引鹿时寻发源处,三台七斗自渊玄。

  参考资料

  [1]毛西旁.胡缵宗当为秦安人[J].《文献》1990.

  [2](明)胡缵宗.鸟鼠山人全集[M].

  [3]董颖.胡缵宗年谱[D].2007.兰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4]秦安县邢泉村委会.邢泉志[M].2010.内部出版

  [5]安俊维.浅谈乡贤文化资源的发掘和保护——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J].陇右文博2017.2.

  (本文刊于《中国地名》2017,02,)

  作者简介:安俊维,男,1985年12月生,甘肃秦安人,在《中国地名》《甘肃日报》《陇右文博》国家级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1篇,其中获奖4篇。

<< 1 >>
«    2025年2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4

天兴工作室主题演示站点,如遇到问题请联系我们的在线qq:207649916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