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兴工作室

主题演示站

难忘,那童年的端午节

难忘,那童年的端午节

文/知音情怀

又是一年端午节,又是一年粽香飘。

瞧,还未到端午节,班上的孩子们已经在胸前佩戴上一个个散发着浓郁香气的小荷包,手腕上也缠绕上一根根漂亮的五色绳!走在大街上,远远的就能闻到一股股沁人心脾的粽子香。

端午节这天,小区里也能看到一户户人家的门顶上插着的一束束嫩绿而又吉祥的柳枝,更有朋友圈里那一句句“端午安康”的祝福声,我便生出几多感慨,几多欣慰。还好,几千年来我们的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佳节并未因时代的飞速发展而被人们淡忘,相反,还被一代代的比较好的传承了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幸,五十六个民族、十四亿中华儿女同一大家庭之幸!

而我的心,却早已随着浓浓的粽香穿越斑驳记忆的时空停泊在童年故乡那片熟悉的土地上,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回忆之花……

拔艾草

“红军,贵全,明天就是五月五(小时候,我们习惯上把端午节叫五月五)了,下午放学后咱们一起去拔艾叶呀?”还没等到放学,我就迫不及待地提前告知几个好伙伴,生怕他们一放学就又一溜烟跑得找不到人影了。

“好啊,你不说我差点给忘了。那咱们就一起去!”红军高兴地答应着。

“去哪拔去?”我问。

“河湾里(注:现为王尹中学新址),那儿肯定有艾叶。”贵全像个诸葛亮似的话说的挺胸有成竹。

“好!”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

“叮铃铃……”放学铃声响了。我们几个小伙伴们连书包都没有放回家,就已经像冲出笼子的小鸟飞也似的直奔河湾!

学校距离河湾不远,加上我们个个都长着“飞毛腿”,更重要的是有着盼望过端午节的那股热情劲儿,因此三四分钟就到了目的地。

河湾地势低洼,水草丰茂,艾草长得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并不难找。所以,不大一会儿,我们便人人都拔了一大捆,多的只能靠两手抱着回家去了。

一路上,便又撒下了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

那年,我才上小学二年级,就一个七八岁的小屁孩儿。至于五月五为什么非要拔艾草?印象中只记得听大人们说把艾草放置在蛇蝎等“五毒”经常出没的地方,就能吓跑这些害人的东西!

折柳枝

要说小时候过五月五最快乐的事情,就非折柳枝莫属了。要是端午节正好赶上星期天那也不急,我们可以慢悠悠地出门;但很多时候,我们可没有那个好运,因为不管你怎么过节,这学还得按时上。迟到了,老师还是要打屁股的。

没办法!那就赶在早晨上学之前去折柳枝吧。

那天,天刚蒙蒙亮,还没等大人们从睡梦中醒来,我便早早的出了门,叫上昨晚约好的几个小伙伴,像一只只小羊羔一路蹦蹦跳跳地哼着跑调的曲儿往老湾赶去……

曲儿虽不着调,却照样能打破黎明空旷的田野上的那份寂静与清冷,也算是小家伙们在自我壮胆吧。老湾不算远,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我们小孩子连走带跑的这么点路就更不在话下!

“嗬,小家伙!真是贼溜溜的早哇!”还以为我们几个是来得最早的呢,原来早有人已经爬上那棵柳树在折柳枝呢!

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老湾的这棵柳树,个儿不高,就三四米左右,但树干粗壮,形容沧桑,一看就是棵高龄老树,然而树冠繁茂,且正好长在农田大路旁,山坡凸显处。远远望去,既像一位劳累后的老者蹲在路旁休憩,又像一位长发飘逸的美人在等待着梦中情人,更像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给故乡的这一方田野增添了不少的诗情画意!

“在愣什么?还不赶紧上树折柳枝呀?”小伙伴一语唤醒我这个梦中人。

“是啊,得赶紧上树,要不上学又得迟到了!”我一边寻思着,一边像只小猴似的“唰唰”两三个就窜到了树上。

“咔嚓,咔嚓……”不一会儿功夫,我们这几个小顽童就把柳树的一角给“戕害”得七零八落……什么“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什么“爱护树木,从我做起”,全将它抛之脑后。我们只知道五月五家里的一个个屋门和大门口处非得插柳树不可!

当我们再一次哼着跑调的曲儿,扛着一大捆节日的“战利品”,神气地打人们既惊讶又羡慕的眼神旁走过时,心里甭提有多么的神气和自豪了。

吃甜醅

小时候过端午节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几乎家家户户要吃甜醅子。那时,很少有像今天一样专门售卖的甜醅,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我家也不例外,差不多每年端午节的前些天,勤劳的婆婆会早早的挑捡、淘洗、晾晒专门用来做甜醅子的上好的小麦(有时也用莜麦)了。待小麦收拾干净后放在锅里煮熟,再捞出凉冷,并在里面加上一包新买的酒醅曲,搅拌均匀后盛入坛中,再放置在热炕上用衣服什么的包裹捂严,等发酵上三五天之后能闻到清香的酒味时就算好了,一坛醇香、清凉、甘甜的端午节的酒醅子就可以尽情地享用了。

每当这个时候,热心肠的婆婆和善良的父亲总会让我们去东家一碟、西家一碗的送人吃。亲房、邻里的关系就这样在节日的来来往往中变得更加紧密了,乡风也因此而变得更加纯朴了。

其实,那时的我,哪里懂得酒醅子的做法,只觉得大人们既然辛辛苦苦地准备着它,那肯定是离端午节的到来不远了。不仅有香甜的酒醅子可吃,还有更多好玩的事可做呢。

编彩绳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小孩子们在端午节基本上没有荷包或者香囊什么的可佩戴,能做到的也就是在生活水平稍微好点了之后的八十年代初,大概才慢慢的有了能在商店里买到的五色丝线了。

记忆中,一角钱也就只能买上个三五根。彩线买来后我们姐弟几个就小脑袋凑在一起,兴致勃勃地相互帮助着编起五彩绳(相当于现在孩子们所戴的“手链”)来。

五彩绳,又称五彩丝、五色丝,其做法很简单,无非就是把几根不同颜色的丝线交错着搓连在一起,然后缠绕在小手腕或脚腕上就是了。听大人们说,戴五彩绳不仅可以驱疫避邪,还可以给一生带来幸福好运。

而我们戴上五彩绳,更多的还是向小伙伴们的一种展示与夸耀。当然,我们也不会那么小气,只要有多余的,谁都可以很大方的送给你几根——不就是几根彩线吗?有时候,我们还会聚在一起,来一个“五彩绳大比拼”,比一比谁的五彩绳做得更好看!每当此刻,大家会同时伸展出胳膊腿脚,非比出个高低不可。

就这样,又一个端午节便又在一群小伙伴们的热热闹闹的欢笑声中悄然过去了。也就是在这一个又一个的“过五月五”中我们渐渐地长大了,也不再幼稚了……

当然,我那童年的端午节孩子们要做的并不仅仅只有这么多,事实上它更加丰富多彩。虽说像吃粽子、纪念屈原什么的,在我们小时候不是因为穷听起来像有点天方夜谭,便是孩子们因为小根本就一无所知。

但不管怎么样,我的童年的“五月五”依然是过得那么的让人难以忘怀,我的童年的端午节依然是过得那么的有意义,有仪式感。

2022年6月4日

胥小蕊|儿时的端午节

  蓦然回首,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端午是纪念的节日,纪念的是壮怀激烈的屈原。元代文学家舒頔《小重山*端午》写到: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端午年年有,岁岁人不同。时间无痕地消逝在指缝里,儿时的端午节,弥漫着些许甜蜜,些许惆帐,是我们一生回味无穷的记忆!

点山儿

  对孩子们来说,端午节是从初二三开始的,因为孩子们要在大人的引领下,开始点山儿的准备。首先,要在村子附近的山顶挖一个大小合适的土坑,现在想起来起码有五六尺宽,两三尺深,这项工作由几个大点的孩子完成。其他孩子不分大小,一律到山坡上和树林里捡柴火,树根、枯枝、蒿蒿、麦秆、玉米秸、洋芋蔓都是很好的材料。我们蹦蹦跳跳地到处搜寻,不放过任何角落,不小心摔跤绊倒,手脚膝盖青一块紫一块,也不知道疼。装火坑也有讲究,要在最下边放上容易引火的蒿蒿、麦秆,上边放上易燃的玉米秸、洋芋蔓,再上边放耐烧的树根、枯枝。这些装好以后,顶上就随便了,我们把捡来的柴火一股脑儿堆在土坑上边,直到初四的傍晚,孩子们几天的辛劳堆成一座很大的柴火山。

  端午的凌晨,黎明前的黑暗轮罩大地,我们早早起床,向山顶冲锋,喘着粗气大声呼喊,集中到柴火山前。等孩子们都到齐了,由娃娃头在早前留好的引火口,划一根火柴,轻轻点燃柴火山。柴火山下边一朵火苗摇摇曳曳地向深处烧去,不一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一缕青烟从顶上缓缓冒出,极不情愿的绕着柴火山旋转。过了一阵,柴火山里边的声音越来越大,烟气越来越浓,直线上升,一股火苗一蹿,轰地一声,一条巨大的红色火焰爆发开来,顶天立地,火星闪闪,照亮夜空,烟幕也减轻许多。

  孩子们围着火堆,拍着手兴奋地跳了起来,不知谁起了一个头,大家大声地唱起歌来,男孩子还吹着好听的口哨……四周看看,好多山上,其它村庄的火山儿明亮闪烁,一团团火球像黑色苍穹中镶嵌的无数星星。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传的很远很远,好远也能听到。这烽火一样的场景,不也是另一种祝报和平,祈祷幸福的方式!

做甜醅搅凉粉

  小时候,在端午节的前两三天,老家人必然要做甜醅子,一般用家产的莜麦,没有莜麦了就用籽粒饱满的白麦儿。那时候家里人多,母亲一次要作七八碗莜麦的甜醅。母亲把挑好的莜麦或小麦簸干净,放进木头臿窝里,再用镶了木柄的石臿锤舂皮。她举起那个沉重的臿锤,向臿窝里的麦粒塌去,发出咯噔、咯噔,间隔有序的声音。妈妈顾不上擦额头的汗珠,那首熟悉的摇篮曲,从她的唇间轻轻响起,唱响院落,飞出院墙……

  舂皮后的莜麦清水淘净,上锅用小火煮三四个小时,达到粒粒鼓胀,个个裂口,不干不湿。这时的火候最考验主妇的水平,火小了水收不干,火大了时间不到就烧焦了。煮熟的莜麦从锅里挖出来,均匀地晾在了岸板上散热。母亲说:“做好甜醅子,温度和放曲子最关键”。记得母亲每次用的是苏州蜜蜂牌的曲子,说这是名牌,发酵效果很好。到了既不烫手,也不太凉的沙温儿时,将曲子均匀地撒在了上面,边撒边翻,来回搅拌,趁热装进大瓷盆里,盖上洗净晾好的核桃叶子,再盖上锅扣儿,封闭好搁土炕上发酵。在端午节前一夜我把鼻子贴在甜醅子的盆子上闻了闻,隔着盖子隐隐闻到一股香甜味但不太明显。这时我向母亲嚷嚷着要吃甜醅子。母亲过来也凑近瓷盆闻了闻,对我说:馋嘴猫,发酵时间没到,甜醅子还没好,不敢心急。

  端午节的早晨,金鸡报晓,母亲叫醒梦境中的我们,房间里弥漫着一阵阵诱人,甘醇香甜的味儿,揉揉睡意朦胧的眼睛,一骨碌地从床上爬起来,看着母亲打开盆盖,揭去了那几片绿绿的核桃叶子,成熟了的甜醅儿,白净剔透、水灵光鲜,好像获得了生命的小精灵,一个个裂开小嘴微笑,这时的我们早已口水狂咽。发酵好的甜醅里面酒的成分很高,妈妈叮嘱我们少吃些,不然会醉的,我们高兴地答应着一边忙不迭地往口里刨。

  发好的甜醅子,让它不再继续发酵,要在开水里烧煮了,置放在土窑土窖里低温保存。当人们从田间扶犁归来或干完一天的农活时,当拖着疲惫的身体进门时,喝上一大碗清凉香甜的甜醅子汤,既消除了疲劳,更有活血健胃、止渴解署之功效。品尝着母亲们的厨艺,荡漾在唇齿和喉咙之间的清爽和香甜,远远超越了现在的冰淇淋和雪糕的美味口感!

  凉粉是端午节少不了的一项美食。在节日的前几天,老家人把荞麦在石磨上粗粗地拉出来,筛去皮后就是荞糁子。把荞糁子放在清水中浸泡一夜,再用手细细地揉搓洗涮,细罗过滤去除衣皮,加水调整到稀稠合适,倒入锅内,用文火边烧边搅,熟成稀粥状后舀入盆中冷却。这时候厨房里的大小盆子,就得像士兵似的整齐地排着队,听从母亲的调遣。灶台上又稀又粘的荞麦糊糊,开始了神奇地变化,最后竟然透明光滑、富有弹性,这时真正的荞麦凉粉诞生了!

  母亲就用像勺子一样但打了许多孔的铁捞捞,抹些许熟油,在凉粉坨坨上一旋一旋地拉,拉出许多许多的细条条,盛入我们的碗里,然后调入油泼辣子、蒜泥、精盐、花椒面,再放点炒好的韭菜和绿皮辣子,最后浇上苦苣浆水。啊,一碗伟大无比的荞凉粉,就这样产生了!记得端午节这天,姐姐总要回娘家来。有一次两岁多的小外㽒吃凉粉,那柔软滑爽的荞粉调皮地打滑,小外㽒张大嘴巴去吃,好几次就是吞不到嘴里,小外㽒急了,哇哇大哭,惹得我们哈哈大笑……

插柳稍

  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将要饿死时,大臣介子推偷偷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称君,封赏所有随他流亡的王公大臣,惟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求做官,不愿领赏,背着老母亲跑到绵山隐居起来。后来重耳想起此事,悔之莫及,亲自到绵山寻访,但介子推拒不出山。重耳无奈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他出来。谁知火烧了三日,介子推竟抱着大柳树和母亲一起被活活烧死。介子推的精神最值得敬佩的就是他的清高,而杨柳沾他的光也成了清高的代表。为了纪念他,每到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在门口房檐插上杨柳,人们把这种插在房檐上的杨柳称为“招魂柳”。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端午节是重五,是犯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插柳稍驱邪避毒,也希望一家人清吉平安。

  天朦朦亮的时候,空气格外清新,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点完山儿的人们,有的去拔艾蒿,有的去折柳梢。爸爸从村口的大树上,折了好多柳梢,那柳叶上面还带着清晨凝聚的露珠,清彻明亮,插在家门口和屋檐下面。端午节这天,大小车辆,甚至骡马牛驴都被有心的主人插上柳稍,祈求出入平安!

  剩下的柳梢,被哥哥按照我们各自的脑袋大小,编成帽圈圈,戴上它立马变成了漂亮的柳树公主。行走在大太阳底下,柳树叶子挡住了热毒的强光,在脸上抚摸,在脖子根扰动,一股清凉的气息直达心房。

  不戴的时候挂在墙壁上,时不时拿下来摸摸、看看,再偷偷地洒些水,生怕过早干了!

五彩丝线和香包

  端午节当天把五彩花线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五月五前几天大街上的“卖花线线咾”、“花线五分钱一尺”的幺喝声,吸引了妇女和孩子,只见他手里拿着、脖子上挂着一束束的的各色彩线,一个跟篮球差不多、又大又圆的的花线球放在地上笸箩里。有的人买各色彩线自己在家配花线,更多的人直接剪几尺现成的花线,这个篮球似的大花线小半天就卖得差不多了。

  当时我好奇地问母亲:为什么花线是用五种颜色做的、母亲对我说你还小大了就会明白的。长大后我才知道这白、青、黑、红、黄色分别代表着金木水火土之五行。端午的早晨,当我们醒来时,第一眼发现的就是我们的手腕、脚腕和脖子上都绑上了漂亮的五彩线。这是妈妈在天亮前趁我们熟睡时,轻轻绑上的,让我们在端午节的早上看到惊喜!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戴上花线,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好看又好玩,比现在披金戴银的都稀罕!

  五月五,戴香包是我们小孩子的最爱。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更有点缀襟头之风。母亲的针线笸箩里放着花花绿绿的布头、剪刀、棉花,只见母亲拿着各种颜色的布头左瞅右瞅,又是剪又是缝。

 我偎在母亲身旁,目不转睛地瞅着她做香包的每一个动作,缠着妈妈也让我剪一下、缝几针。香包里面还要放香料,我家的香料是爸爸用他擅长的中医知识特别配置的,有朱砂、雄黄、香药、白芷、丁香、苍术、佩兰等等,母亲将这些碾成粉末的中药,装入做好的香包里。各种形状的香包缝好后,还要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形形色色,玲珑夺目。香包里散发的气味弥漫在房间,清香四溢。

 我们佩戴着母亲做的香包,和孩子们聚在一起,展示母亲的手工活,比看谁的漂亮。晚上入睡时,把香包放在枕边,闻着香包散发的浓郁芳香,甜蜜入睡。

 儿时的端午是母亲劳碌不停的背影,儿时的端午是父亲晾晒满院的艾蒿香,儿时的端午是满嘴溢香的甜蜜回味,儿时的端午是束缚手脚脖项的五彩丝线……然而,不苟言笑的父亲已经离世十八个年头了;亲密无间的姊妹为生活所迫天各一方,不喑世事的我也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看着卧病不起形销骨立,只有我才能扎上静脉针的妈妈……更加怀念儿时的端午节,特将这温热的文字粘贴在我的心田,纪念那再也无法重现的童年。

作者简介:胥小蕊,女,甘肃省作协会员。

行香子/别具风情过端午

行香子/别具风情过端午

薛方晴

绿满闲庭,翠鸟啼鸣。柳插楣,艾饰华屏。粽香飘溢,醅赛甜橙。最荷包艳,针针是,爱和情。

携孙随子,欢乐出行。端午节,别有风情。聆听自然,一路赏景。爱蜜蜂忙,蝴蝶舞,夏风轻。

鹧鸪天/泪飞遥夜祭屈原

鹧鸪天/泪飞遥夜祭屈原

薛方晴

仲夏晨曦笼翠山,荷包香艳瑞云娟。酒醅酽酽诱人醉,蜜粽柔柔彻腑甜。

插柳艾,尽撒欢。我独掩户祭屈原。泪飞遥夜馨香告:匡济艰危我应先。

清平乐/阖家过端午

清平乐/阖家过端午(之一)

薛方晴

别柳插艾,巧绣荷包戴。

粽子酒醅烹饪菜,堪数幺媳最帅。

孙儿嬉闹玩藏,时来互拜街坊。

欣幸阖家齐聚,祥和万事隆昌。

清平乐/阖家过端午(之一)

清平乐/阖家过端午(之一)

薛方晴

莲亭披绿,花叶泫残雨。

闲看头顶云散聚,安度晚年一妪。

儿孙探望高堂,伴余共过端阳。

尽享天伦之乐,亲情洗愈孤伤。

南乡子/端午夜

南乡子/端午夜

薛方晴

细月窥人间,快乐群星捧月玩。

庭院儿童相嬉戏,灯前,贤士吟诗忆屈原。

仰首问苍天,何事別离月正圆?

今日喜逢眉月淡,流年,知否亲情固若磐!

南乡子/端午情

南乡子/端午情

薛方晴

端午喜相逢,三世同堂笑语盈。

媳下厨房煮粽子,聆听,我向儿孙讲屈平。

插艾郁香生,门柳娜娜映画屏。

巧绣荷包缝进爱,真情,醅酒一壶醉到明。

<< 1 >>
«    2025年2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4

天兴工作室主题演示站点,如遇到问题请联系我们的在线qq:207649916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