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兴工作室

主题演示站

【文化秦安】又是一年端午时

说到端午,如今大部分秦安人童年的回忆就是吃粽子。其实除了这些,秦安端午节的习俗还真不少,这一年一度的佳节,秦安人家里可热闹了,不仅家家户户要包粽子、挂柳枝,孩子们还要早早地在大人的帮助下在双手上绑上五彩丝线拧成的手链,寓意孩子身体健康,传说有五彩丝线编制的手链还有辟邪的作用。

每年端午前后,在秦安的大街小巷里到处是彩色的世界:红色的樱桃,白色的脆瓜,黄色的杏子,绿色的粽叶,五颜六色的荷包正在街头热销,各家商户屋子门口挂的五彩葫芦等各种饰品更是应接不暇。今年的五彩线样式多种多样,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卖家更是将五彩绳编制成小手镯,有的还串上各色小珠子或小核桃等,绚丽的色彩不逊于时尚的手链,十分畅销。

秦安人与端午节之间的情节更多的要数与荷包之间的渊源了。“荷包”秦安人称“香荷儿”,主要是以苍术、山奈、白芷、菖蒲、藿香、佩兰、川芎、香附、薄荷、香橼、辛夷、艾叶、冰片等为填充物,由妇女缝制而成,系于腰间或肘后之下的腰带上,也有的系于床帐上的民间艺术品。“每年端午,秦安民众会佩带荷包,人们用这一古老的方式祈佑平安,传递亲情。

说起端午节“荷包”的来历,我们不得不说起屈原这位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传说屈原投江时正值夏天,蚊虫四飞,民众唯恐屈原遗体遭叮咬,纷纷用艾草点燃,以烟熏虫,后有人建议,何不以布包檀香。后来,人们用针线缝好香包后,再串以布绳,紧挂颈间,人人一串,蚊虫污物不敢近,相传下来,端午做香包就成了中国传统习俗。

虽经几千年的岁月流逝,并没有冲淡秦安人对端午的别样情节。屈原的精神仍将回荡在神州大地,人们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爱国的先驱者。在秦安,端午这一古老的传统一直在延续,包粽子,折柳枝等习俗仍在传承,并被赋于更多的现实意义。

文化秦安:又是一年端午时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已经来临,每当人们提起端午节的时候都会和屈原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一个节日,但实际上端午节只是夏季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全国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又各不相同,秦安也有自己过端午的独特风俗。

端午食粽、吃酒醅子

  端午节在秦安又被称为“五月五”,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的又一传统习俗。而“五月五”吃酒醅子就要算秦安人的与众不同之处了。

  酒醅子是用麦芽酿成的,有点甜酒的味道。制作时选取去麸后的小麦,洗净浸泡后放入蒸笼,后取出晾温,加少许温开水,酒曲《安琪》,拌匀装入干净的瓷坛中,加盖,再套上塑料袋放在恒温的地方两天即可食用。  吃的时候,先放两勺发酵了的麦芽在一个小碗里,然后用凉开水一冲,用勺子在把碗里的麦芽和水搅匀,水就变成了白色的浆汁,这时候水喝起来酸酸甜甜的,麦芽放进嘴里嚼起来筋筋的,很好吃。端午节时秦安家家都要煮上一锅,酒醅子成了秦安人过“五月五”与粽子齐名的特色食品。

小孩手拴五色线防五毒近身

五色线秦安叫“手款儿”,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秦安风俗,端午节当天把“手款儿”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五色线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六月六把它剪下丢到屋顶上,相传这一天喜鹊会把丢掉的五色线叼走,在天上架起一座鹊桥,在七夕节牛郎、织女便会在此桥相会。

插柳枝

  中国古代将五月视为“恶月”,所以端午驱鬼在民间非常盛行。驱鬼的方法有许多,常见的一种是在端午的清晨折来桃枝、柳枝插于门楣、窗户。传统观念认为,桃木、柳木能辟邪,所以折来桃枝、柳枝插在门窗之上,以达驱邪的目的。在秦安,端午节插柳枝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人们不光在门楣、窗户上插柳枝,而且在行驶的机动车头上,在摊贩的摊位上等各处能插的地方都插上柳枝,以驱除邪气,祈求吉祥。

佩荷包

  端午节小孩佩荷包,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荷包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秦安端午文化味浓

  端午节,人们用食粽子、吃酒醅子、插柳枝、佩荷包等方式庆祝这一传统节日,有时也会举行太极和武术表演,大家出门游玩,共享难得的惬意。或是祭拜先烈,怀古思今,倒也别有一番情趣在其中。

<< 1 >>
«    2025年2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4

天兴工作室主题演示站点,如遇到问题请联系我们的在线qq:207649916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