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兴工作室

主题演示站

李晓明/渐次消瘦的故乡

每当我回一次老家,生疏和陌生感就不由而生,空洞感和消匿感就接踵而来。

一直以为自己很年轻,但从下一辈生面孔的嫩稚孩儿称呼中,就深感自己不再青葱;

总以为自己与老家骨肉相连,然从上一辈沧桑沟壑人的问候中,突感自己与老家已成两张不粘连的皮;

一贯以为自己的老家会日益壮大,却从一群接一群的红男绿女的飞走中,顿感自己曾经很自私的期望是错误的;

总是深信庄稼满洼瓜果飘香,却从总会“算账”的年轻人和不愿“算账”的老年人那里得知,自己是一个多么高高在上的虚伪者。

我是上世纪90年代初用“读”走出老家的一茬人。

父辈们将自己人生中永远不能实现刺骨痛心难以言说的遗愿,暗自转化到下一代人的身上,寄厚望于我们: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他们深知人的一生只要定格在黄土地上,就难以摆脱苦难与艰辛的缠绕,人和一只鸡没有多大的区别,得勤劳抓刨,才可喂饱自己以及一家人那永远不会填满的嘴巴;

自己的一生就是和沉默的土地打交道,和没有思维的牲畜交朋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

春播夏管秋收冬藏,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人紧跟土地随日月转圈圈,一生就这么似乎失去思维的转完,生于黄土,卒于黄土——其实人本来就是一撮儿有思维的黄土。

故而,与其说是我们是很会听话的70后,莫如说我们在沿着父辈早就设计好的思维路上行走的一茬人;

与其说我们实现了上辈人的希冀,莫如说自己远离了故土的艰辛;

与其说我们现实了远走高飞,莫如说自己是一波被上一辈人掀起的浪潮。

站在远处的我们总会希望故土青葱,故乡依旧诗意,老屋依然温馨……其实我们大大的错了,这一来自幼年定格成心底永恒的优美诗意的素描,是一种自私的贪欲。

在我西北的老家,只要是一只候鸟,都会秋徙东南,春归西北。这是一种生存的需求,也是一种生命的抉择。

于人而言,我西北人难道目睹东南沿海的浪潮澎湃汹涌,浪声震天,城市日益繁华,霓虹闪烁车水人流而不顾,静默无闻厮守一生的黄土地,仅仅为了吃饱而生存?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万物在春风春阳的抚摸中,渐次从沉睡中惺忪的睁开眼睛,蠢蠢欲动、萌发骚动;

冰雪在欢笑中渐次温柔,随着溪流而欢唱;

黄土地从病态的灰褐色变得微微淡黄,稍加清淡的黄;

一群群红男绿女的心是一支支搭载满弓上的箭,随时准备嗖的一声,飞向离黄土地很远的水泥钢筋铸造的丛林;

一帮帮中青年早早的把家交付、依托给自己年迈力衰残喘延息的双亲,拖儿带女,就等那个头大身粗的包工头的一个电话……大多数人们的心里很烦躁,一如初春黄土地蕴藏一冬的地气,恨不得一下子冒出地面,一个蛮劲的扶摇直上要么逍遥自在的四处飘散。

我亲眼目睹二十出头的二蛋,在前年正月初二,乡村大年味还正浓烈的清晨,义无反顾地背着一个大黄背包,急急忙忙、脚步匆匆地离开老家的土屋,渐行渐远。

他们的心思于乡村这一包容万千的大海而言,都是一滴滴水。

在岁首从乡村起波,渐次形成波浪,一浪跟着一浪,一个浪推着一浪,形成高大强劲声势浩大的海浪,一浪浪地涌向东南,涌向沿海,摇身一变就成为一只只漂流在大海中的扁舟,迎风破浪,勇往直前。

他们都希望自己成能最终成为一只只定居大海之上的航船,即使自己这一辈不行,就殷切的希望自己的儿女能融入大海,哪怕成为一只微小漂泊在大海上的扁舟就很心满意足了。

这一变相的出征,是否和我一样呢?和我当年父亲的心思雷同呢?

在燕子从南方匆匆赶来的日子里,不知有多少只这样的乡村“鸟儿”已早早启程,飞往燕子过冬的那个四季如春、鲜花盛开、山清水秀、人车如云、楼房成林的喧嚣之地。

他们身上始终带着一股股浓烈的泥土味,尽管他们也会在汗流浃背后一个劲儿地用城市柔软芳香似乎永远也不会枯竭的自来水一次次地冲洗,似乎这是从老娘胎里就带来的一样,只能变得暂时清淡些许;

他们淳朴勤劳的本性使一个个城市变得更加完美,然这一蛮劲的厚道似乎始终赢不来城市人从心底的接纳,可他们也会从心底瞧不起城市人;

他们始终有一个来自乡村坚定的信念——山不转水转,总会有一天自己这只丑小鸭会变成天鹅;当这群土里土气,说话含糊,实诚纯情的人们像一个巨浪一样最终把真正的城市人渐次推向海岸时,城市人怕了,怕的不轻。

于是,这一来自乡村骨子里始终飘着一股泥土清香味道的人群就渐渐的成为城市的主人,也成了原先的城市人最最狠嫉的浪潮。

如今我国的城市正在酝酿着这一即将实现的后浪推前浪的结局。

城市的味道不再单一,而是泥土味道渐渐变浓,混合着城市味道和乡村味道的味道。

我国曾经很田园诗意的乡村,会不会在后浪推前浪的巨大翻滚中渐次销声匿迹,渐次荒芜成一片废墟呢?

孔雀东南飞时,老人和小孩以及灰灰的麻雀守着那片片西北的苍凉。

作者简介

李晓明,教师,甘肃秦安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百余篇散文散见《中国散文家》、《新华副刊》、《甘肃日报》、《兰州日报》、《甘肃地税报》、《天水日报》、《鄂东晚报》、《内蒙古科技报》等。

李晓明|寄情云雾山

云雾山,秦安西南千户镇的镇镇之山。明《秦安志》曰:“迤西为墨土冈,其土如墨,其禾嘉。为撇钵沟,有撇钵寺。迤西南为白草原,其原平。为赤石沟,其崖赤。”“墨土冈”:即云雾山。因其四周土肥壤沃,其色为黑,故称墨土岗。云雾山是千户梁上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高达一千八百余米。千户梁——秦安四大梁(吊湾梁、王铺梁、千户梁、云山梁)之一,其形如一条鲤鱼脊背,鱼脊即鱼鳍。《礼记·少仪》“夏右鳍”唐孔颖达疏:“鳍谓鱼脊,夏时阳气上在鱼脊。”云雾山,稳坐骑上,鱼脊上来自成纪大地遵循时令的春夏季上升之阳气,秋冬收藏之阳气,却被这一名叫云雾的山,尽情吐纳。云与雾,大地之真气、纯气汇聚上升变幻的具象,起初为气,到汽,到雾,终为云。这是这一世间物象对高度、厚度的追逐,也是新一轮生命的不断涅槃与轮回。

雾现之地,必为神奇之地;云呈之域,必为圣洁之域。腾云驾雾者,非人也,更非凡人也!

昔有龙凤鲲鹏,传有神仙道僧,他们均为腾云驾雾的高手、能手。故而,云雾山所处的千户梁,必为神奇之梁;云缭雾绕的山,定为圣灵之山。从传说而知,元代一姓汪的官员因案获罪,珠连其子(千户),儿子为躲避灾难而抉择至此梁,随后更姓王,躲开了大灾大难,最终成为其梁的父母官。其梁定名:王千户梁,今称千户梁。这一云飘雾绕之地,难道不是神奇的?又能致使谷糜等庄稼茁壮成长,粮食颗粒饱满鲜香养人,难道不是圣洁之地?

我曾于2013年初冬,亲自看望一同事即将逝去的爷爷。折折拐拐上山,路顶粱昴交错,路旁沟壑纵横,村庄稀疏,庄稼层层。所遇路旁庄院,大多四周土墙遮拦,单面一泼水瓦房,大门单扇半开,院内鸡狗猫闲庭散步,和谐相处,却无主人走动。千户镇既短又窄,东低西高,宛若某神仙无意丢下的半截斜翘的扶手,然集市繁华,叫卖声高如浪涌,交易者不紧不慢,很是淡然。细看,衣着随意,都很纯朴。我问路时,一三十余岁微胖的妇女停下叫卖声,坦诚瓷实,指指点点,还把我们领了到了镇头的岔路口。同事怕我们迷路,匆忙骑车前来领路。一狭窄幽水泥硬化路干净清雅,到川珠旁,不知谁家的一群扁嘴鸭子嘎嘎的叫个不停,似乎硬要和我们握个手,方可离开小道。不远处,谁家的一只小胖猪哄哄地叫嚷着,奔跑着,细细的尾巴卷成了一个极致得的小圈圈,兴奋至极,足见圈养对生命的禁闭,是多大的摧残!至同事家,所遇所闻之人事,均让人温暖亲切、踏实舒坦,让人有着回家的深感。时过数年了,我还犹忆同事即将逝去重病在床的八旬慈善老人的一言一举,是多么令人感动。我独做炕沿,亲摸其干柴样的左手时,人眼睁顿醒,突起而言:“这么远的,你们还来看我,真是对不住呀!”之后,躺下,又进入酣畅的梦想。我想,生存在千户梁的人们,均都如此而已,毕竟他们生存在云飘雾绕的神奇圣洁之地!

今年仲秋国庆前一日,云雾山文学社与我县部分诗人作家和曲艺界的朋友,在田家山小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独具特色的文曲联谊会。我因事未能参与,然从文朋曲友甚微的微信图片便知,是一场成功的文曲联谊会,文学交流会,创作促进会。此时恰值陇右仲秋,云腾雾漫的千户梁是一年最佳秋收之季,也是万物即将进入收敛之时,更是田野间野菊花怒放之期。此会有我秦安籍天水师院教授、著名诗人、作家雪潇(薛世昌),对我县云雾山文学社的深深祝愿与寄望,直言的激励与鞭策的贺词;有我县成名散文家佟妮(董文婷)言简意深深入生活场景的写作见解之阐述;有我县文联副主席安康浑厚凝重笔墨之泼洒;有熟知我县人文地理,诗境优雅意境别致的诗人玄铁(李雁彬)对此会之综述;有实力青年诗人吕建军对诗歌独到之见解与朗读;有千户学区李晓园校长对文学的炙热和其“云雾山文学社”的厚望;有我县曲艺界成名之家姚发茂等人的现场演唱。再上加诗文之家的泉眼无声和梅剑园二位文静女性,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会议主持,以及云雾山文学社成员与部分爱好者的热情高涨的参与等等。我想,在这一野菊花奔放,田野丰收,万物收敛的时刻,举办这样一场文学的盛会,难道,不是丁酉仲秋,云雾山文学社的一大收获?

千户镇工作的一女,吾之文友。曾言:“千户雾多路陡,起初很不喜欢这个地方,慢慢地,还有了感情,舍不得的感情。”她说的是大实话,也是真事实。我们的父母一辈子都没说过“爱”字,打打骂骂,吵吵闹闹的过了一辈子——实在很。如今青年人把“爱”字当口头禅,却不一定过得了一辈子——爱过了头!这位女文友没说“爱”千户,起初说不“喜欢”,接着在时间的进程中,不觉生发感情了,之后,还舍不得了。缘由何在?其秉性里喜乐文学使然,文字温润喂养心灵使然,云雾山神奇圣洁之地使然,千户梁纯朴瓷实大山情怀使然。一如我们的父母一生磕磕碰碰从不言说爱,却又默默地建构着坚实的爱情,探索着生命的走向。我不敢必然的断言,我却敢大胆的断言:那位女文友,会悄悄的喜欢上云雾山的。

云荡雾绕的神奇云雾山,您的脚下曾孕育出一位品性耿直不阿权贵的“陇上铁汉”,半山腰的迎恩堡,亦是性灵十足的白鹤栖息地。云雾山与凡夫俗子的我之交,还是喜欢远远静静地仰望您!毕竟,距离是美之感的最佳享受。

又是一年野菊黄,又是一载秋岚狂,又是一年秋之收,又是一轮生命圈。我想秦安西南的沉稳厚重的云雾山,定会在云蒸雾腾的仲秋,收获一大包“精神”的食粮!今后终会结出一串厚重深远意义非凡的“文学”之果。

<< 1 >>
«    2025年2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4

天兴工作室主题演示站点,如遇到问题请联系我们的在线qq:207649916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