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兴工作室

主题演示站

姚赛荣/两个小故事

美的新海岸上城有位清洁工,名叫袁志成,湖南郴州人,七旬有一,瘦身黑脸,弯腰驼背,平时很少与人说话,干起活来漫不经心。他有两个儿子,听说都很有钱,但老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勤劳一生,不愿闲着,在这里当清洁工已有五六年了。

有一天,看见老人偷偷发笑,我就逗他:“老人家讲个故事好不好?”老人笑了:“我有两个真实故事讲给你听。”

老袁的故事如下:

我们邻村有个姓王的老头,只生了一个儿子,父母十分娇惯,平时贪玩,不爱干活。到了十八岁那年,有一天,他忽然主动要求到集市上给家里去买猪,老头认为儿子长大了,能帮自己干点活,自然十分高兴,就给了儿子一百多块钱,让儿子跟着邻居一同赶集买猪。儿子从来没有搞过市场交易,难辨真假,不幸花了九十多块钱买回一头病猪,没过三天就死掉了。

王老汉家境贫寒,白丢了近百元钱,心里十分着急,就把儿子叫到跟前,二话没说,迎面用力向儿子头上一拳打下,儿子当场晕倒在地,两腿一蹬,气绝身亡。老伴一看见儿子死了,发疯似的哭闹一阵,竟悄然躲进小房里悬梁自尽了。王老头一看钱丢了,儿子死了,老伴也没了,一气之下,撞墙身亡。

可怜这一家人,就为了这点小事,全部结束了生命。

另有一家人姓张,老头非常勤快,东奔西走,披星戴月,省吃俭用,半辈子好不容易积蓄了十万元,准备给儿子娶媳妇,盖房子。二十多年前的十万元,在农村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当时就能买一套象样的楼房。可是张老汉思想保守,怕露富,又怕人偷,就把这笔钱用报纸包好,藏在闲房里的一堆陈书废纸里面。

有一天,张老汉出门干活,门上来了个收破烂的人,儿子就把那一堆陈书废纸,没有认真清查,糊里糊涂卖给收破烂者。收破烂者很快离开了村子,不知去向。

傍晚,张老头回到家里,习惯性地到闲房窗口一看,怎么那堆废物不见了?忙问老伴,才知道被儿子卖掉了。这一下可把老人急疯了,气坏了,他破开嗓子,大骂儿子,顺手提起扁担,要打死儿子,家里闹翻了天。一位姓陈的邻居听见了,急忙过来劝架,上前拦住张老头说:“老哥,别打了,十万元也买不来一个儿子。打死了儿子,十万元也难找回来。但打死了儿子,你就什么都没有了。”

听了陈老头的劝告,张老汉放下扁担,叹了一口气,坐在地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流泪……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要冲动。

听完袁志成所讲的故事,我大吃一惊,人不可貌相,一个傻乎乎的清洁工,竟能讲出如此精彩的故事,真叫人刮目相看。

2014年2月,写于广州顺德

【作者简介】

76_20221130235724227af.jpg

姚赛荣,生于1949年10月1日,秦安县王尹镇姚家沟村人,中师文化程度,小学高级教师,现已退休。自幼偏爱数学,在任时多年任小学及初中数学课。爱好书法,绘画及手工制作,喜欢诗词、阅读及文学创作,平时喜欢写一些纪实散文,自娱自乐。

姚赛荣古诗词三首

西江月.古寺

古寺青松笼罩,香烟飘上云霄。求仙道上草木娇,三面青溪环绕。

金线葫芦天造,花香鸟语飞飘。观音灵感祐方民,贵地物华天宝。

登凌霄观有感

宝观凌宵紫气熏,香烟一柱送晨昏。日敲钟鼓鸣三县,夜点银灯照万村。

神松赞

观音宝殿白皮松,历尽人间万古春。夜静风来枝叶响,犹如仙乐奏长空。

【作者简介】

姚赛荣,生于1949年10月1日,秦安县王尹镇姚家沟村人,中师文化程度,小学高级教师,现已退休。自幼偏爱数学,在任时多年任小学及初中数学课。爱好书法,绘画及手工制作,喜欢诗词、阅读及文学创作,平时喜欢写一些纪实散文,自娱自乐。

姚赛荣|我的故乡

大西北黄土高原上有我可爱的故乡——姚沟村。

姚沟村是一个千人以上的村庄,村子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姓姚,还有十几户姓孙、鲁、王、何、郭、高、宋。不管姓什么,只要生活在同一个村子里,在我的意念里,就没有谁亲谁远的分别。姚沟村坐落在赤龍山东侧的分支南山梁一侧的半山腰里,坐北朝南避北风,比较暖和。冬天下了雪,对面和右侧山上,还白雪皑皑,而姚家沟这边,只要太阳一出来,雪就马上融化了。

(姚赛荣老师的书法作品)

近年来,大多日子,我都住在广东,平时同南方人聊天,一说我是甘肃人,他们会说甘肃贫穷落后,一点儿都不好。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老家天水还不错,那里四季分明,五谷齐全,蓝天白云,瓜果飘香,人情厚道,风俗淳朴,环境安逸宁静,文化氛围浓厚,人杰地灵,有什么不好的呢?当我住在外地的时候,晚上做梦,常在老家。我曾写过一首小诗:生我之家守我魂,梦神夜夜荡山村。故人旧地家常事,时真时假若白雪。啊!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才是我魂牵梦绕、永远难忘的地方。春天,从正月到二月,到处唱大戏,唱灯戏,耍社火,这里看了那里看,几乎天天访亲探友,登山场,逛庙会,自由自在,其乐无穷。姚沟村里人多,唱灯戏迎饭最为热闹,观音菩萨的供品至少要64样,如果每人端一样,迎饭就须要七八十个人。这七八十个人排成长长的一队,走着行香步,吹吹打打,炮声不断,这时全村的人,男女老少出门观看,你平时见不到的人,都会出现在眼前,人们相互问好、拜年、拉家常,一股浓浓的乡情,油然而生。

(唱灯戏迎饭)

到了三月,太阳暖暖地照着大地,燕子在屋檐下飞来飞去,忙着筑巢,大地散发着泥土的香气,人们忙着下种,这时桃花,杏花,梨花,苹果花,牡丹花相继开放,微风吹来,花香扑鼻,透人肺腑,使人心旷神怡。夏天,香瓜,甜瓜,西瓜都成熟了,到处瓜果飘香,熟透了的桃子,刚从枝头摘下来,吃一口,香水流到地上,真是醉人。有一年暑期,我带孙子姚尚宸回到老家,他给他妈妈打电话说:“妈妈,老家的桃子真好吃,这里家家的食物吃了都不要钱,全免费。”的确,故乡的人情厚道,资源分享是常态,近年来,当我们从广东回到老家的时候,东家一筐桃,西家一篮菜,光乡亲们送的东西都吃不完。

(姚赛荣老师制作的灯笼)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你看,套袋的红富士,脱了袋,两三天后,颜色变得粉红发亮,挂满了枝头,这时走进果园,犹如登临仙境,这香甜可口的水果,不要一分钱,让你吃个够。北方的冬天,虽然冷了一点,但也不怕,因为屋子里生了火,还有热炕。冬天是农闲季节,如果下了雪,大地一片银装素裹,四野一片寂静。这时你坐在暖和的屋子里,下棋、打牌、玩手机、看电视、看书、写字、画画或学着唱几段秦腔戏,感觉还不错。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可大了。有奔头的年轻人出外找事干;困难家庭有低保;老年人有养老金;看病有医保;土地由原来的单一种粮,改为以栽果树为主,人们的经济收入增加了,多数人家盖了新房子,好多人家还盖起了小楼房。英俊的小伙子,从外地带来了媳妇;漂亮的姑娘,在外地找了婆家。也有不少年轻人在外地或县城买了房子,把孩子带到城里上学。村上的主要道路硬化了,天天有车跑县城,生意人也经常把生活用品送上门,比原来方便了好多。总之,山村的一切都在改革开放中悄然变化,而且是越变越好。特别令人高兴的是2017年的高考,老家有18个学子考上大学,还有一个考上了清华大学,这真是故乡的光荣和骄傲。我们父子两代都从事教育事业,这也是我们当老师的光荣和骄傲。

(姚赛荣老师新做的椅子)

啊,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感激这片热土养育了我,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姚沟人。每当我从外地回来,站在姚家豁陷,踏上这片热土,四下观望,那熟悉的每个山头、每棵树、每根花草、每位乡亲……都是那么的亲切可爱。近看村庄院落,远看古寺青松,我都会热血沸腾,激情满怀,热泪盈眶。我爱故乡,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富饶,多么美丽,而是我人生的根深深扎在这片热土上。那里有我的祖先,我的家人,我的亲戚朋友,我的同事同学,和我上学、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有句俗话说得好,“狗不嫌家贫,儿不嫌娘丑”,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不管走到哪里,我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故乡。

写于2017年古十月十日

【作者简介】

姚赛荣,生于1949年10月1日,秦安县王尹镇姚家沟村人,中师文化程度,小学高级教师,现已退休。自幼偏爱数学,在任时多年任小学及初中数学课。爱好书法,绘画及手工制作,喜欢诗词、阅读及文学创作,平时喜欢写一些纪实散文,自娱自乐。

姚赛荣|岳父

岳父姓张名六斤,秦安县王尹乡王新村人。生于1924年9月21日,于2009年5月23日去世,享年八旬有五。

岳父是个普通的农民,高鼻梁,长眉毛,中等身材,体型单瘦,但红光满面,双目有神,声音洪亮,性格直爽,干起活来雷厉风行。他一生没有别的爱好,唯独喜欢抽烟喝茶。活儿再忙,人再累,晨起,中午两顿茶从不间断。他说不喝茶,就感觉浑身不来劲儿。他的旱烟袋经常挂在裤带上,一有空就拿出来抽烟,甚至晚上睡一觉醒来,也要抽一锅旱烟。

岳父是一个勇敢坚强、不怕困难、从不服输的人。1958年,岳母因病离开人世,留下五个孩子,三男两女,家中还有一个比其长子大一岁的弟弟。抚养这六个孩子的重担就压在他一个人的肩上。那时的岳父才三十四岁,留下最小的一个男孩,还不满两岁,长子张勤生仅有十四岁,加上五八年至六零年正处在全国三年困难时期,家家的日子不好过,岳父家的日子就更艰难了。岳母离世,给一家人的生活雪上加霜,缺吃少穿,这日子究竟该怎么过?这是对岳父大人的一次严峻考验。

(算盘和脸盆架等都是姚赛荣老师用千年酸枣木制作的手工活)

在这人生的危难时刻,我敬重的岳父大人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擦干眼泪,挺起胸膛,投亲访友,东奔西走,苦费心机,寻找生路,带着一家人共闯难关。

我和老人家同床共眠的时候,他经常给我讲述那段艰辛岁月的经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要算他的清水白驼石换粮食的那件事。

有一次,岳父在清水白驼石换了一百多斤粮食,趁着月色,翻山越岭,从远门梁下山,经过川陈家,潘家河,赵家梁,王家庙,再上山回到王家新庄的自己家里。一路上翻过三条沟,跨过四道梁,行程六十余里,别说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即就空人,也够累了。这样的艰辛是现在的年轻人不敢想象的。这一路上,他不知流过多少汗。他说:“家里的孩子等着吃饭,能不着急吗?”这件事是他当时闯难关的缩影。

(姚赛荣老师家书房前的布置,这桌子、小凳子和脸盆架子等都是他亲手做的。)

在那段最艰难的岁月里,他的大儿子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子张勤生因母去世,停学在家操持家务。他为人从小心地善良,心灵手巧,做事有心计,有主张。当父亲外出时,他就给全家人做饭,带弟弟妹妹们下地挖野菜,晚上还聚在一起,给弟妹们讲故事听。我妻说他大哥喜欢唱戏,吃过晚饭,一家人坐在一起,大哥拉着二胡,教他们唱戏,全家和睦,苦中作乐。

一九六八年腊月,我和妻子订婚时,岳父家的情况已有好转,年轻的二岳父及两个妻哥都已娶妻生子,一家17口人生活在一起,住着一个旧院子,九间破瓦房。直到七二年之后,逐年修房子,建新宅,相继分居过日子。岳父离世时,全家人共有院落七处,在外购楼房四套,人口达到四十多人,可谓丁财两旺,子孙满堂。新建的每处院落,每座房子,都浸透着岳父大人的心血和汗水。岳父大人真是劳苦功高。

岳父生活的好转,是在三子张勤祥参加工作之后。张勤祥高中文化程度,七四年招工后,在张川恭门变电所工作,待遇高,福利好,且有孝心,岳父生活所需得到充分的满足,在农村的老人中,他的晚年是理想的,幸福的。

由于岳父的坚强、勇敢及高度的责任感,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越来越高。村上的亲房邻居有重大事务,都要请他去主持,红白事都少不了他。

勤劳是他人生的最大优点。即使到七八十岁,家中的日子好过了,但他终生养成的勤劳品质没有变,手里闲不住,老是想着给自己找点活干。有一年秋天,他看见地边上的野草很多,就每天去割,割了一大堆。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人干这活儿,觉得老人割野草可笑,但他觉得,野草能生火取暖,割得越多越好。虽然他吃点苦,但他自己开心,觉得有活干,日子过得踏实。

(这是姚赛荣老师的书法,这首词由薛方晴老师所写)

岳父对自己的儿女都非常关心,我们结婚后,他每年都要来看望两三回,农忙时还来帮我们收庄稼。我的父母去世时,他都亲自来关照。我家的墓地,也是他陪着艺人观察选定的。这一点,我特别感激。

遗憾的是,在他临终时,我和妻子远在广东带孙子,未能到灵前尽孝,甚至三周年祭日,都在外面,没有参加。现在回到他生前住过的地方,物是人非,让人感慨万千。当时想起老人家生前为儿女的生存东奔西走、月夜挑粮的感人事迹,难免令人伤心落泪。

岳父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庄稼人,但他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勤劳朴实,一辈子全心为了家,为了儿女,心中唯独没有自己。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老人家永远活在儿女们的心里!

2015年正月初三日晚

于广东佛山

【作者简介】

姚赛荣,生于1949年10月1日,秦安县王尹镇姚家沟村人,中师文化程度,小学高级教师,现已退休。自幼偏爱数学,在任时多年任小学及初中数学课。爱好书法,绘画及手工制作,喜欢诗词、阅读及文学创作,平时喜欢写一些记实散文,自娱自乐。

<< 1 >>
«    2025年2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4

天兴工作室主题演示站点,如遇到问题请联系我们的在线qq:207649916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