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兴工作室

主题演示站

雷云鹏| 沁园春·秦安桃花会

《沁园春·秦安桃花会》

雷云鹏

大美秦安,明媚春光,烂漫云霞。看玲珑红蕊,香凝紫气;娉婷丽质,身罩轻纱。快手频开,抖音急播,涌动春潮遍迩遐。难描处,任风情万种。宣尽芳华。

花开岁岁无邪,引多少痴心人泛槎。叹崔生早去;春风不再;阮郎奇遇,韵事堪夸。旧约难凭,新词易赋,诗友年年逐远涯。邀朋侣,趁丹英正盛,来访农家。

雷云鹏| 沁园春·建党100周年感怀

沁园春·建党100周年感怀

红豆(雷云鹏)/天水

千古江山,文明肇始,伟业兴邦。忆南湖灯火、同商大计;西安事变,力鼎三方。壮士捐躯,英雄觉醒,万里风云卷太行。数千载,痛生灵涂炭,路有流亡。河山历尽沧桑,看江北江南旗帜扬。喜国门反腐,群舒壮志;民心向党,共话流芳。万丈豪情,一壶老酒,唱遍人间换旧章。开望眼,正中华崛起,绿染山乡。

建党一百周年七绝三首

重温党史忆先贤,革命成功谁纠偏?

理论还从实践出,危难马列镜高悬。

甘露年年洒大千,红旗犹向国门悬。

任凭恶水百回折,指引航程永向前。

枪响南昌主义高,国人奋起湿征袍。

红旗指处能驱鬼,岂任江天长野蒿。

雷云鹏|冬至感吟

冬至感吟红豆(雷云鹏)冬至阳回日渐长,扶苏万物土中藏。寒流不暖深闺梦,爱向诗边说断肠。

雷云鹏|庚子抗疫吟稿

庚子抗疫吟稿红豆(雷云鹏)一春临何故鸟啾啾,四野无人疫气收。北望云天飞彩练,南寻烟树锁清流。近来消息冷如铁,老去文思笨似牛。灯火阑珊人不寐,且从非典说新愁。二阳台立定感无端,望断天涯人未还。野鸟常来鸣老树,寒云不去荡山巅。疫情费解困家里,消息时闻见网边。画地成牢空面壁,谁将残稿吊诗仙。三遍地高楼对夕晖,如何心事总相违。汉阳城内添愁色,鹦鹉洲头减翠微。传檄有情封乐土,鏖兵无术失戎机。从来天意深难测,莫道人前惹是非。四已是春归六九头,天涯何处觅仙舟。山间水荡红初绽,路上人稀绿渐稠。满目寒烟迷老树,隔林野草见荒丘。疫情声里魂难定,国事年来说未休。五日日敲诗酒盏干,常将旧谱续新弦。蹉跎人事闲中老,到手风情梦里牵。每向云霞偷亮色,甘随藜藿卧林泉。三餐莫道行吟苦,一卧青山不计年。六鹦鹉洲头望远涯,长天寥阔隐蒹葭。东西输送三千丈,南北参差十万家。一抹虹桥分水陆,两江渔火听悲笳。红旗插遍中华地,雨后依然散彩霞。

雷云鹏|建党100周年感怀

建党100周年感怀求真大计路悠悠,旗帜飘扬又百秋。数载雄兵横北面,几回星火从南流。明灯指出江山固,真理明时失地收。科技创新图久治,太平人醉卧高楼。

雷云鹏|清清的凉水泉

说起蒲家山散川的凉水泉,就连常年在外的游子都印象都非常深刻。我从60年代稍为懂事时起,就记得那里有眼清清的泉水,四季不枯,冬暖夏凉,甘冽可口,最适宜煎茶、烧米汤,做豆腐等。多年前,村上的老人临终时,总都记着甘甜的泉水,总要儿孙门提来一罐,喝上一口,才会心满意足的离去。相传早年间,连续数年干旱,土地干裂,人畜饮水困难,村民先后挖了几眼井,深达数丈均无半点水,无奈之际,村上的老秀才集村上众人在本地龙王庙前求水,选貢品,择吉日,全村老幼跪而拜读祭文曰:“上天有好生之德,神灵有救苦之心,今逢连年大旱,恳祈赐泉水一眼,解民饥渴之苦……云云。”说也怪,祈神三日之后,蒲家老太太去散川地里拾菜,回家时在哪里歇缓,突然发现几朵苦蕨菜格外起眼,就急忙去剜,一铲下去,有水汩汩冒出,再挖,水就越发大了,老太太急忙刨了一个大圈,不多时,就水满为患了。老太太兴奋的回到家里,说给家里人听,这话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被全村人知道了。一些精神好的老年人带着铁铣赶紧淘泉,泉眼越挖越大,从此,庄里人畜饮水有了保障。再以后,泉水扩大,后面的人吃,泉满流出的聚成二道泉,供牲畜饮用。一直到五、六十年代,那时还是生产队,村上派人从石板沟里担来青板石,用水泥垒了个一人深的水坑,水眼处用水泥和石头蓬起来,既干净又方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村上人口的不断增多,好景不长,这些曾经的设施都被毁于一旦,好不痛惜。到了八十年代,天又大旱,光人饮水就不够,泉眼越挖越深,最后连红沙都挖了出来。  有一日,人们突然发现,泉眼红沙直噴,红蛆蠕动,水担回去后要过罗儿,水质变得渾浊了。无奈之下,人们四处打井,有沟的地方到处挖泉,但都难解燃眉之急。一直维持到了2012年,村上拉上了自来水,才解决了人们的用水问题。而散川泉的水没人用了,水源又饱满了,中台子人又在哪里挖成了浅井,偶尔只是萍果园打药时用一用。时代在变迁,而人心也变得歹毒起来,用过农药的袋子撒得满泉皆是,水质汚染。偶有路过那里的人想要喝口水,都不敢再喝了。春天荒草迷漫,夏天野树遮阴,秋天枯滕复面,冬天残叶盖井。一派萧杀败頹的景象,令人伤感不已。(雷云鹏)

雷云鹏|故里赤龙山

故里蒲家山,那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那里有我儿时的伙伴、亲亲的乡音、伤感的往事。所有这一切像一幕幕电影似的从眼前闪过,给我多愁善感的心灵留下一幅温馨而又感伤的图画。背靠的大山上是四季常芜的荒草,是满坡的酸刺和树木。大山绵延不断一直通向云山镇,与赤龙山相连。我是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行迹匆匆,人海飘荡,俗尘万斛。每当疲惫袭来之际:或在春夜神思游荡,或于秋晚青虫扑灯,总要无端忆起小时候的一段历程。我十二岁那年,到云山镇中学读书,离家较远,路上要走十里路程,星期天回家,走的是一条沙石路,路上偶尔有汽车或拖拉机的响声通过,道路两边是不知多少年了的老柳,柳枝低垂,树影婆娑。晨曦中路过这里,脚步声似有似无,树枝偶尔拂着面孔,鸟声鸹噪而妙闲,路边的沟渠里飘满了败叶和枯枝,给人一种凄凉、恓惶之感。学校后边的山梁上遍野桃花和杏花,每到春天,开得如火如荼,有一种令人凝固思维的浓郁气息,成千上万的蜜蜂和着不知名的昆虫在花间嗡鸣,它们振翅收放,汇集成压抑而又沉雄的力量,扩散于空气中。那种金属片的音韵,异常深沉、宏远,仿佛一曲完整而和谐的曲子,既神秘又凄凉。我常陶醉在这种凝重而又久远的气息中,不能自拔。山顶上几间老屋,东倒西歪,破败不堪,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几座庙宇,油漆斑剥;几株古柏,倒是郁郁葱葱。我常诅咒枯燥无趣的课程,星期天就与伙伴一起上山,在树林子里转悠。有时为追一只野兔或一只野鸡就不惜浪费半天的光阴,但我们玩得尽兴,久久不忍离去。林子里葛藤不规则地漫生,节外生枝,枝外分杈,无序的植物缠来绕去,像是一个巨大的魔网,这就要考验一个人的毅力与耐心。我们都是男孩子,脸划破了不疼,手扎刺了不叫,这些都丝毫不减当年的快乐,一直玩到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时候,才记得要回家初三那一年,老师带我们走出教室,在大自然中吸收养分,我们都高兴极了,个个摩拳擦掌。女同学都悄悄换上了鲜艳的衣服,我自告奋勇作向导,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带大家上了山。上山的路弯弯曲曲,挺拔的松树枝繁叶茂,山坡上绿草如茵,踩上去软绵绵的,像海绵似的,舒服极了;大淖坝的老柳垂下长长的丝条在微风中摆动,似乎在迎接着我们的到来。女孩子总是喜欢荡秋千,她们各自抚摸着青翠的枝条,来回摆荡,但柔弱的枝条总是承载不起她们稚嫩的身躯,让她们觉得有些惋惜。男孩子总是有些残忍,他们随意折断柳枝,将柔软的条子做成咪咪,吹成一曲不成调的音符,似乎用来显示春天的生机。这让我想起古人与柳有关的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古人还有许多折杨柳词,大都是一些伤感之作,不是春愁就是离恨。我们都不是那个时候的人,也没有那么多的离愁别恨,大可不必伤感。而每年到了清明前后,坡上的桃杏花都争先恐后的绽放,一些游春的人们都要在坡上流连往返。每当此时我就想起崔灏的桃花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所,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个故事大概是多数人都知道的,那毕竟是古时候的事,而今秦安遍地桃花,农家多有桃园,时空变迁而人事已非,再也不会有那种痴情的女子去为一个迂腐的诗人去殉情了。但桃花的美艳仍然是存在的,也不会因时空而改变。桃花能点亮人的眼睛,能唤起沉睡诗人的灵感,在中国文化中,桃花就成了一种春天的标签了。在外漂泊久了,当我再度扣响故里的大门时,再一次就登上赤龙山,一饱眼福。灵霄观里,又添了一些新的建筑,门两边挂上了楹联。游人至此,很认真的欣赏一番,赤龙山的历史就装在心中,这种文化气息的营造是十分有意义的。院子里的古柏依然如故,只是显得更加苍老些。是什么给了它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香烛佛语,还是暮鼓晨钟?我站在古柏下,久久的沉思,想自己从一个少年已渐次变得两鬓雪染,而它还是枝繁叶茂。漫长的时光足以让坚劲的岩石风化,河水干枯,而一棵树,一棵超越了生命中的苑囿,却把无限的渴望根植在泥土中,伸向岁月的深处,这其中是不是蕴藏了什么玄机?在太阳西斜的余晖里,游人惶然散去,夕阳占领了这块土地。我在寺院里漫游着,看着佛殿上常明的烛火,缭绕的青烟,神秘的佛像,还有佛殿飞檐下挂着的风铃,屋脊上飘扬的锦幡,夕阳给这里渡上了古朴的金色。屋脊被风剥蚀得痕迹斑斑,一切都显出苍凉和无尽的古意。魁星楼座落在门楼高处,一些留传下来的字幛、锦匾都悬挂在这里,隔壁就是钟鼓楼,敲几下音韵绕梁,充满禅意。我突然有了灵感,坐下来休憩,慢慢的体会。幕色中归来,无非自个儿兴奋、叹息一番,终是与山无涉与水无关,而兴致又远非无限之物,来路所剩越多,归程所余越少。不甘心来也空空去也空空,便扯一把眼前的烟云,权作罗致了山的气韵风骨罢了!

雷云鹏|峪口探源

在蒲家山生活了大半辈子,做为一个雷家人,却不知道自己的先祖在哪里,从何而来。几年前的一个清明节,受一位友人的邀请,我不避路途的遥远,骑上摩托专门去了趟三阳川石佛镇峪口村的黑爷庙。这里是雷家人最为兴望发达的地方,川道开阔,粮田肥沃,人家参差。九龙峪口,地势显要,烟井万家。想到自己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来此地寻根问祖,我不襟心潮起伏。这里是渭河与葫芦河两河交汇之处,也是传说中的伏羲与女娲两龙阴阳交尾,演绎伟大爱情的地方。黑爷庙坐落在村后的土岗上,几株虬劲的古柏苍翠挺拔,直立在庙院前后。周围的花卉,次第开放,争奇斗艳。庙院的布局是前殿后宫形式?,正殿是黑爷神像,黑爷身着绿色官袍,头戴官帽,目光如炬,明亮有神,面色黧黑,威武雄壮。据记载这位黑爷是西晋时期官至宰相的秦州名人雷王保。后边是老母宫,供奉的是雷王保的父母雷重华和高氏两位神像。另外还建有抱厦、山神庙和一些办公建筑设施。抱厦内悬挂有国学大师霍松林先生,原市文联主席程凯先生等所题匾联。院中有一块高大石碑,记载了太始祖生平传略。从管事那里借来家谱细看,透过历史烟云,一些显为人知的往事一幕幕呈现在我的眼前:黑爷庙几毁几修,历代都有修建。最早是雷王保第九代孙时明、时清、时惠、时智定居秦州北三阳川峪口(大约随朝)?后,遥望卦台,追远怀古之情油然而生。面对安身立命与生存抗争局面,祈求先祖在天之灵的护佑,随与族人商议,在村东高地立先祖牌位供奉。因当时生计艰难,实无建庙之力,只有堆石为标。大唐盛世时才有一间厦房为家庙,后经匪患焚毁,一直到明朝才大兴土木建成家庙,家庙建有老母宫、大殿、山神庙、山门、戏楼等。这样一个相当规模的家庙,不料在同治七年被乱军所毁。第三次修建是在断碑残垣的废墟上建的,这时已是晚清时期,一直延续到文革十年动乱时又被夷为平地。第四次修建已是改革开放时,经两次大修才建成如今规模。据《光绪?重纂礼县新志》及峪口《雷氏家谱》记载:晋雷王保(公元304——404)?.秦州城东人,夫太祖公讳重华,世居秦州,赐尚书左仆射,娶妻高氏,封三品太淑夫人,合葬于礼县蔡华山。高氏梦吞金象有娠,于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五月十一日生长子王保,生时祥云满庭,屏香馥郁。王保幼而聪慧,过目成诵,文武皆通。成康元年举孝廉仕历襄、耀、瀛等州刺使,后升任西蜀南路利转运司使,办事廉明公正,能为百姓解忧,所到之处,称颂为“神明之君”孝武帝太元(公元380年)特晋升为金光紫绿大夫,左仆射,开府仪同三司,位列朝班,职同宰相。太元年(公元381年)毅然辞官归里,四处漫游,最后抵达陇南西和州白石镇,駐足西峰青岩洞修道。元兴三年(公元404年)三月初八日升仙享年百岁。黑爷雷王保弃官归隐,修成正果,成为道教历史上一位有名的人物。雷家黑爷被奉为祈雨之神,死后又为百姓禳病消灾,排忧解难。后因显灵助官府平蛮夷,保境安民有功,南宋度宗咸淳六年被敕封黑池龙王,齐天显圣崇宁广福乾元宣列盖国大帝,永镇秦州。又据乡老传说,该神实为秦州巡察方神,辖地东起马跑泉,南至礼县,西到固城,北达牛蹄湾。雷王保又是一代名医,对医学有独到之处,十几?岁开始,便凭高明的医术济世活人。退隐修道后,更是钻研医药,著书立说,悬壶济世,一方百姓,有口皆碑。在亲朋的介绍下,我从管事那里得到了保存完整的《雷氏家谱》,这引起我及大的兴趣。民俗研究在当今方兴未艾,寻根溯源也成为一种中华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方式。《雷氏家谱》共四卷本,古线装竖排版,有清光绪巩昌府等字样。从西晋第一代秦州雷氏雷重华,第二代雷王保写起,一直延续到今第五十五代。最后我着重寻找有关我们蒲山雷氏的记载,但都没有找到。只简单的提到在光绪末年,有一支去了秦安,我想,这大概就是说的我们这支吧!《雷氏家谱》第一卷开头是诗文,记载了当时家谱的编辑过程和当时文人雅士的交集,诗都很优美,可惜我都没记住。希望我以后能再见到一次,誊录出来,供大家鉴赏。查看《雷氏家谱》,让我感慨良多,家谱因始祖的传奇人生而成为千古绝唱。始祖开家族文明先河,使绵亘一千六百八十余年的沧桑岁月,充满神奇古韵,仰望丰碑,高山仰止。先祖的脚步随黄河一路走来,逐渐迁移至陇西、临洮,宁夏等地,足迹沉重。每走出一步,都隽刻着世事沧桑,人际悲欢。我们的祖先崇文尚礼,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弃恶扬善,他们的恩泽如阳光雨露养育着一代代后裔。日暮绕道从秦安城里而归,一路高速,来不急看周边的风景,身影早就隐进夜色中,回到家时将近子夜。但我的神思一直留在三阳古庙中……(雷云鹏)

雷云鹏|蒲山琐忆

蒲山是我的故乡,但我对故乡的人和事不太十分的了解,这大概是我自小有一段时间生活在外地的缘故吧。六十年代,我家迁移到清水县一个叫山掌家的地方,那里山大沟深,草茂林密,土地宽广,生活也相当不错。  我在那里生活了十年,随着改革与开放,当我带着粗重的喉音回到生我养我的故土时,少年时代的影子一去不返,故乡与我显得陌生而多变。逝去的年轮,还来不及回味,来不及思量,落叶已铺满厚厚的村巷。在后来的生活中,我听得最有意思而又心生羡慕的两个人,就是蒲俊德和蒲讲文。这是我们村上走出去的两个“公家人”,且是极有文化的人。早些年,每逢春秋假日,年头岁尾,他们都在各自匆忙的归途中来来去去,象候鸟、燕子似的,还没看清他们的身影,一转身就走了。加之我那时比他们都小,接触也就少了些。  后来当我跋涉在文学这条充满荆棘的路上时,偶尔也曾听到他们的心声。他们二位都是书法家,字是极好的,在外面有一定影响。有一次在讲文老家的墙壁上看到一幅草书,写的是“万卷诗书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不但字写的好,就这意境把我陶醉,当时就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向先生讨个墨宝,也算是一件雅事。又听说先生热衷于红学,颇有研究,我也就更加佩服了。流年迅忽,一转眼多少个年头又过去了,我的愿望没能实现,而先生垂垂老矣。这次在正文处突然看到先生的《故乡行》诗稿,情感真挚,诗意浓浓,只是复印后的文字看不清楚,很是遗憾。翻开那些记忆的信笺,把心事揉碎成风,落寞了心绪?徘徊在岁月的河岸,把往事吟咏成诗,摇曳在心空。蒲俊德先生,早年在漳县工作,后调到天水地质学校,一直到退休,他离我较近,比讲文先生接触多一些。  记得一次去天水参加一个文学会议,学会秘书长韩玉琳老师说起他和俊德先生是邻居,一同在地校工作,所以我也就和韩老师亲近了许多,此后成了忘年交。我加入中华诗词学会,他是推荐人之一。由于这些关系我去过俊德先生家几次,和他有了更多的接触。他为人和善、亲切,崇尚佛学,不沾腥荤。退休后除旅游外,就写写字。在当今五花八门的流派中,不去追名逐利。前年他给我捎来一幅字,还是装裱好了的,实在让我感动。  今年夏天,他来老家避暑,我请先生到家里坐了坐,聆听教诲,钦佩之余,有了更深的了解。先生来时,正是我村新农村建成后的第一个年头,抚今追昔,先生感慨良多,令我动容。岁月恬静、清爽,淡了心境,浓了情怀。今天,在两位先生的倡议下,要出个蒲山史话的册子,流传后世。由此引发我对两位先生的回忆,也算是我这个蒲山人的一份心意吧!(雷云鹏)

国家公祭日感怀

国家公祭日感怀红豆(雷云鹏)眼前寒气肃,又见朔风凉。警笛数声急,愁思一夜长。全民伤往事,举国忆存亡。最爱和平日,莫添两鬓霜。

<< 1 >>
«    2025年2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4

天兴工作室主题演示站点,如遇到问题请联系我们的在线qq:207649916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