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兴工作室

主题演示站

花山寨会议旧址构成及将军旧居

   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到花山寨,召开了鄂豫皖省委第十四次常委会议,主力部队在花山寨村共住了3天(即11月10日傍晚到达起,至11月13日凌晨①部队向西边的罗山县殷家湾、何家冲东一带出发止)。会议旧址由花山寨寨顶(军事防御制高点,驻扎有部队、构筑掩体、设立岗哨、负责联络)、花山湖和周洼会址三大部分组成。开会时,部队驻扎在花山寨顶及其周围的周洼、梅洼、潘湾、寨店、兰湾等几个村庄内,近3000名红军担当警卫,保卫会议会场,防御敌人突袭(见红二十五军驻扎布阵图)。会址选择在树木茂盛、地形独特的周洼小村子内。这个村庄南北两面环山,易守难攻,西有花山湖作天然屏障,东面是平坦的农田,唯有一条田埂通入村子。尤其是村南面的“犁铧山”与净居寺的“牛头山”相连,绵延起伏,攻能进,退能守,是个不可多得的战略要地。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百姓为纪念红二十五军长征从这里起源,将村南被红军驻守的互为犄角的两座松山“犁铧山”和“神磨石岭”分别易名为“长征山”和“红军岭”。1985年夏,花山村周洼村民组组长王海涛在一次群众大会上说:“改名为‘红军岭’和‘长征山’就是纪念红二十五军的伟大长征从这里开始,颂扬中共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领导人的历史功绩。”

   当时开会的瓦房至今保存完整。会议用的桌、凳、脸盆、茶具等犹存。村南的“犁铧山”山顶和村北“扇子山”上,红军挖战壕的遗迹尚存。徐宝珊、徐海东、吴焕先、郑位三、程子华、郭述申、戴季英、刘震、韩先楚、李耀、张天云、张池明、刘华清、王诚汉、钱信忠、程坦等几十名将军旧居依然保存完好。红二十五军第74师政委姚志修和75师224团政委胡柱先均在斛山寨战斗中负重伤,随部队到花山寨后,因医药治疗条件差,牺牲在周洼村子里②,徐海东军长为了纪念他们,派人在坟前栽了几棵翠竹,后来,当地百姓将翠竹用篱笆墙围护起来,迄今已发展成两块翠竹园。解放后,当地人又把它取名叫做“海东竹园”。一来以此纪念斛山寨战斗中牺牲的红军烈士们,二来以此纪念英勇善战、叱咤风云的徐海东将军。?

  注释:

  ①参见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大别山风云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第1版,第543页,主编:侯志英。

  ②参见2010年中共光山县党史研究室甘德金编写《红色光山记忆》。

   ?

   周洼地名巧喻

   解放后,光山县在地名普查时,发现这个重要决策会议选择在“周洼”召开,竟然具有妙趣偶合之寓意。光山城通往晏河街的南北向公路,路东边村子原名叫“梅洼”,西边村子原名叫“竹洼”。相传,明朝初年,因战乱当地人口锐减,后来,明太祖朱元璋推行“移民就宽乡”政令后,村野均由江西省九江一带(相传筷子巷)的移民来定居。当时,该山洼因生长大片野竹而得名为“竹洼”。江西移民到光山后,习惯用姓氏来命名所住的村落,可是,当王姓迁来定居后,没有改变村名,仍叫“竹洼”。民国时期,当地的豆腐店、铁匠铺等手工作坊记账时,长期按姓氏习惯误写为“周洼”两字,以讹传讹,延续至今,把“竹”字变为姓氏“周”字。这就是“周洼”的由来。

   “竹洼”与“梅洼”相互对称,有一“竹”(子)一“梅”(花)之说,中原大地自古就有“竹报平安梅报春”的谚语,省委选择在“竹”洼召开重大决策会议,徐军长又派人栽了几棵纪念竹,无意中预示着“竹报平安”,显现了一个吉祥的征兆,即预兆着红二十五军能够平安、顺利地到达长征目的地,确实具有历史事件与地名的巧合性、趣味性。

来源:《红色花山寨》

«    2025年2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4

天兴工作室主题演示站点,如遇到问题请联系我们的在线qq:207649916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