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我国古代北齐年间有位高僧叫慧思。他于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结庵于光州大苏山(今光山县净居寺一带),平日在大苏山南腰搭起了草庵,一边念经修行,一边化缘建庙,久而久之,修成正果,悟得佛法。大苏山这一带山林均属一个苏姓的女财主所有。慧思就动了念头,打算向财主要一块庙地。
有一天,慧思化缘来到女财主的家门,正巧,女财主的儿媳难产,急得财主焦头烂额,派几个人外出求医救人。在门前化缘的慧思说:“女施主别着急,我精通难产医术。”女财主遂请僧人为医生,于是女财主的儿媳妇顺利生产,母子平安。苏姓女财主为感谢慧思的救命之恩,便赠送许多金银钱财,但都被僧人谢绝了。财主送这也不要,送那也不要,就有些不耐烦了。于是,就直截了当地问:“恩人,你到底想要什么?”①
老和尚放下锡杖,合手施礼说:“老僧想讨取施主一小片土地建寺,望施主成全老僧!”“一小片是多少?”女财主问道。“我身上穿的这件袈裟能盖住的那么大一块即可。”女财主听说只需要一袈裟之大的土地,便很爽快地答应了。
女财主同老和尚一起带着家人爬到苏山顶上,只见老和尚脱下袈裟,两眼望着女财主。女财主明白老和尚的意思,说:“你要哪块地,你就用袈裟盖吧!”老和尚笑了笑说:“恐怕我盖了之后你会后悔的!”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女财主答道。
“好,那我就盖一块了!”老和尚说罢,把袈裟往空中一抛,只见那袈裟在空中随风展开,越展越宽大,然后,飘飘悠悠地落下来,把整个苏山都盖在袈裟下面了。因有言在先,女财主只好把这座山送给了老和尚。不巧袈裟往下落时,衩口让风吹卷了,有座小山没盖住,女财主说:“这座山盖‘花’了”(即没盖住之意),就没有给老和尚。②
从此,人们就把这座山取名叫“花山”。这就是花山的来历。
注释:
①②参见1992年4月河南省光山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省光山县卷》(故事卷),第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