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池明(1917.8—1997.11),曾用名张家相、张赤民、张家驹。河南省新县泗店乡傅山村傅家洼人。幼年曾经读私塾,1928年11岁跟叔父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暴动,参加儿童团,加入农民协会,担任光山县东区儿童团(又称赤色童子团)大队长。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时期,1929年任少共光山县委儿童团总队长。1930年带领县慰问团到前线支援红军打新集(今新县城),进城后县委派他到新集做青年团工作。1931年调少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任儿童局常委兼秘书长。1932年(15岁时)加入鄂豫皖苏区红军,曾任红军第二十七军第二团、第二十八军第二四六团少共团委书记。1933年在七里坪战役准备期间,省委对红二十五军进行了一次大“肃反”。在肃反中被捕,被军长吴焕先救下,调至红二十五军军部当秘书。张池明当时只有16岁,人们都叫他小秘书。他给自己立了“多思、谨慎、勤奋”的六字规矩。
1934年11月,随红二十五军长征。同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了劳山战役、榆林桥战役、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山城堡战役。时任红十五军团司令部参谋;1936年4月初,任红十五军团司令部作战科代理科长。1937年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从延安抗大到前方工作。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1938年6月调第六八八团任参谋长,11月,菏泽、曹县地方的一些游击支队改编为三四四旅挺进纵队,任政治部主任。不久,挺进纵队改为旅特务团,继续坚持冀鲁豫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春,三四四旅代旅长杨得志到了冀鲁豫,将独立团、特务团、黄河支队、考城大队、陇海路支队和冀鲁豫游击第一支队依次编为冀鲁豫支队第一、二、三、四、五大队,张池明任第二大队政治部主任。
1940年2月,调回三四四旅六八七团任政治委员。1942年任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政治委员兼盐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在此期间,他参加了皖东北、苏北的反扫荡、反蚕食、反顽军作战。张池明一边指挥打仗,一边总结对敌斗争的经验,1940年1月3日在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了《一年来敌人对冀鲁豫边的“扫荡”与我们反“扫荡”的斗争》6000余字的文章。1944年6月6日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郑探口之战》7000多字的长篇报道,当时很多首长称他是“能文能武”难得的将才。1943年9月底,到达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任党校第十二支部的党支部书记。1945年在华中选为七大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七大”之后,从延安赴东北工作。1945年8月任松江军政委员会委员、东北民主联军松江军区政治部主任兼哈尔滨卫戍区副政治委员。1946年任中共松江地委(即哈东地委)第一书记、哈东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二师政治委员。1947年5月调任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六师(原新四军三师七旅)政治委员。1948年8月,调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六纵队政治部主任;在此期间,我东北野战军对敌连续发动了夏、秋、冬三次大规模进攻。1948年9月,发起辽沈战役,六纵移到长春以南,以后陆续攻占锦州、营口一带,经过两年又10个月的战斗,东北全境解放。张池明又随师入关,参加平津战役。1949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政治委员。参加了湘赣战役。1949年11月参加了广西战役。
1950年海南岛解放后,第四十三军驻守海南岛,协同琼崖纵队保卫海南,除作战任务外,兼负“工作队”的任务。先后兼任中共华南分局海南岛区党委第二书记、海南岛军政委员会委员。1951年4月,在江门成立中共华南分局粤西区党委,他兼任区党委第一书记。5月成立华南军区,下辖广西、粤西等四个军区,张池明兼任粤西军区政治委员。1952年任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军区党委常委、军区纪委委员。1955年初,中央决定撤消六个大区,改为十二大军区,中南军区改为广州军区,同年7月,任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参谋长,军委后勤学院副院长、院长、院党委第一书记。1962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总后勤部政治委员、总后党委第二书记。1975年任军委炮兵政治委员、炮兵党委第二书记。
张池明不但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而且善于总结工作经验,晚年,他笔耕不辍,先后参加了红二十五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三军战史的编纂工作,为编写两部军史提供了大量资料。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资料选编》一书中,他不仅担任编审委员会委员,还亲自撰写文章;在《从东北到海南岛》一书中,与洪学智、徐芳春合写《忆解放战争中的四十三军》等回忆文章共10万余字。并写出6万多字的《回忆录》和一本诗集。
1955年9月,张池明被授予中将军衔,时年38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最年轻的中将;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九届、十届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1989年,国家制定“八五计划”,决定修筑“京九”铁路,他和大别山的其他首长一起向中央领导请求,要求铁路拐个弯,从大别山腹地的老区经过。中央领导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实现了他们的愿望。现在,“京九”铁路已建成通车,老区经济建设已搭上京九快车,人民群众的生活正在向小康路上迈进。
张池明因病医治无效,于1997年11月8日逝世,终年80岁。骨灰安葬于鄂豫皖苏区首府(新县)烈士陵园。
(注:根据《红二十五军战史》、互联网百度·百科人物简介等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