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兴工作室

主题演示站

鄂豫皖省委省委委员、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

   徐海东(1900.6—1970.3),湖北省黄陂县(今属大悟县)徐家桥村人。出身贫寒,当过11年窑工。192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夏,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任代理排长,参加北伐战争,在汀泗桥战役中带全排冲垮敌四个炮兵连,获得嘉奖和晋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任河口区农民自卫队队长,在窑工中建立中共支部。1928年秋,任黄陂县委常委、军事部长兼夏区区委书记。1929年初,领导夏区“年关暴动”。失败后,转移到黄陂塔耳岗一带,组织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年底,鄂豫边区党委将游击队组成五个教导队,任第五教导队党代表兼队长。1930年4月,任黄陂县赤卫队大队长;5月任鄂东暴动委员会西南总指挥;10月任黄陂县补充六师(实际上是赤卫队)师长。1931年2月,第五教导队编入中共鄂豫皖军委警卫团,任警卫二团团长;3月,警卫二团改编为红四军十三师三十八团,任团长,后任红十二师三十六团团长。1932年5月,任红四方面军独立四师师长;7月任红九军二十七师师长;9月任鄂皖工作委员会委员;10月,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后,带领红二十七师来到金家铺与皖西道委书记郭述申同志领导的英山独立团和六安、霍邱、霍山独立营会合,组成东路游击师,任副司令兼师长;后改编为红二十七军,任七十九师师长;11月,鄂豫皖省委决定重建红二十五军,任七十四师师长。

   1933年2月,任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兼七十四师师长;同年10月,红二十五军由皖西向鄂东转移,途中被敌人切断,率七十四师一部折回皖西。皖西北道委决定组建红二十八军,任红二十八军军长,在皖西坚持斗争。红二十五军到达鄂东后,鄂豫皖省委召开扩大会议,被增补为省委委员。

   1934年4月,与吴焕先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在河南省商城县豹子岩会师,合编为红二十五军,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任政委);5月以后,与吴焕先率领红二十五军打了许多胜仗,粉碎了敌人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7至10月的三个月“围剿”计划。坚持了大别山区的斗争。

   1934年11月11日,参加了光山花山寨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立即长征;会上,他主动提出让中央特派员程子华担任军长,自己改任副军长。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由陕南北出终南山,到达西安附近,得知中央红军北上的消息,鄂豫陕省委在长安县子午镇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离开陕南西征,配合中央红军北上。陕南留郑位三等部分同志坚持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他与其他省委成员一起率红二十五军西进甘肃。

   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到达甘肃陇东地区的泾川,政委吴焕先牺牲,代理红二十五军政委和鄂豫陕省委书记。同年9月7日,在陕甘边豹子川召开省委扩大会议,决定徐海东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代理中共鄂豫陕省委书记兼军政委;9月15日,率部到达陕北苏区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胜利会师,改编为红十五军团,任红十五军团团长和陕北省委委员;10月,率领红十五军团取得了劳山、榆林桥两次战役(斗)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北上;11月下旬,红十五军团与中央红军并肩战斗,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伟大胜利,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旅长,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晋察冀边区反“八路围攻”、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指挥了温塘、张店、町店等战斗。特别是町店一战,取得全歼日军一个联队,毙伤敌近千人的重大胜利。1938年6月,因病回延安,曾入马列学院学习。

   1939年9月,随刘少奇赴华中,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12月指挥周家岗等战斗,取得反“扫荡”的胜利,对巩固和发展皖东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他骁勇善战,不怕牺牲,在战斗危急的时刻,身先士卒,一向被群众誉为“徐老虎”,先后9次负伤,积劳成疾。1940年病情严重,仍随军参与指挥作战。1941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后长期治疗、休养。

   1954年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第一、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1956年9月,当选中共八届中央委员。“八大”后,从大连回到北京。1958年10月,任第二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病情稍有好转,到湖北参观访问,调查研究。1960年10月,主编红二十五军战史,并向编委会提出,一定要写党、写人民、写集体,不要突出个人。1962年,红二十五军战史(初稿)编成后,又一次累得大吐血,病危9天。1969年4月,带病出席了中共第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担任大会主席团委员,并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10月25日,被林彪、江青反党集团强行“疏散”到河南郑州。1970年3月25日,于郑州逝世。

   徐海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他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高超的指挥艺术。是新中国建立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名军事家之一。

   毛泽东主席赞扬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是红军的领袖,群众的领袖”,“是我们党的最好的共产党员”,“是军队的一面旗帜”。

   邓小平同志称徐海东“对党是一颗红心”。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徐海东诞辰100周年时,为《徐海东纪念文集》题词“大公无私,光明磊落”。

   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徐海东的评价,称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功臣之一,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敬重和爱戴”。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

   (注:本文根据文化部史自文秘书提供的史料及互联网百度·百科人物简介整理。)

鄂豫皖省委省委常委、红二十五军军长、政委——吴焕先

   吴焕先(1907.8—1935.8),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四角曹门人,出身于小康之家,乳名安安。7岁入私塾读书,1923年考进麻城县蚕业学校,次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秋毕业。1926年初,经戴季伦、戴克敏介绍,在黄安七里坪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党组织选送到武汉工人运动研究所学习,1926年夏结业。秋天,吴焕先返回家乡请来自家的佃户、债户,当面焚烧了他们的租地契约和债务借据。宣称:谁租种他家的田地就归谁所有,绝不向各户收租逼债。后来,当地红军战士对吴焕先评价说:“破家革命,揭竿而起!”。

   1927年1月,在四角曹门建立箭厂河第一个党小组。他的革命行动,引起土豪劣绅的恐慌和仇视,恶霸地主吴惠存勾结土匪和“红枪会”反动武装,同时杀死了吴焕先的父亲吴维棣、大哥吴尚先、二哥吴奉先和小弟吴济先,吴焕先的大嫂被惊吓得抱着不满半岁的孩子一头扎进水塘里溺水而死。血的教训使吴焕先认识到革命必须有武装,于是以防匪为名,在箭厂河办起了三堂红学,自任学长,亲自操练,还发动群众捐钱出铁,架起20盘打铁炉,制造鱼叉、大刀武装农民。3月下旬,吴焕先带领红学队员处决吴惠存,接着铲除设在鄂豫交界地区的缉私营盐卡。5月,光山县柴山保土豪陈日辉带领“红枪会”1万多人,向箭厂河农民武装反扑,双方在木城寨血战7昼夜,农民武装取得了胜利。8月,吴焕先配合麻城农民自卫军击败恶霸王芝庭的反动武装。一连串的胜利,推动了鄂豫边农民运动的发展。

   1927年9—11月,吴焕先先后参加中共黄安县委和鄂东特委在七里坪文昌宫召开的传达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湖北省委关于“黄麻暴动”计划的会议,暴动总指挥部由5人组成,吴焕先是成员之一。11月13日起义开始,吴焕先率领箭厂河赤卫军、三堂红学和农民赤卫队数千人参加,一举攻破黄安县城北门,直捣县衙,活捉县长贺守忠,占领了黄安县城。12月5日,黄安城重陷敌手。起义军组成的鄂东工农革命军从木兰山回师开辟柴山保根据地。吴焕先负责开辟箭厂河地区工作,担任区委书记,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1929年7月,率箭厂河农民配合红军举行白沙关万人暴动。12月,鄂豫边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吴家湾召开,成立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吴焕先当选为委员和土地委员会主席。1930年,鄂豫皖特委成立,吴焕先任委员,后任黄安县委书记和苏维埃党团书记等职。1931年10月成立红二十五军,吴焕先任七十三师政委,不久调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吴焕先留任鄂东北游击司令。11月,主持重建红二十五军,任军长。此后,吴焕先领导红二十五军在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等地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使红二十五军由7000人扩大到13000余人。后在围攻七里坪战役和“肃反”中,红二十五军严重受挫,兵员锐减,战斗力受到很大削弱。1933年7月,蒋介石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二十五军转移皖西,途中遭敌阻击,被分割于鄂东北、皖西两地。吴焕先率一部转战老君山、天台山一带,进行艰苦的游击战。1934年4月,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会师合编为红二十五军,徐海东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之后,连续取得沙窝、长岭岗、太湖三次战斗胜利。

   1934年11月11日,他参加了省委花山寨会议,会上决定红二十五军立即实行战略转移,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16日,开始长征,吴焕先与程子华、徐海东等人率3000兵力的红二十五军,冲破数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经由信阳、桐柏山、伏牛山进入商洛山中,胜利实现了第一步战略转移任务。于12月初胜利进入陕南。同月10日,庾家河战斗中,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均负重伤,省委书记徐宝珊身患重病的危难关头,吴焕先勇挑重担,不畏艰险。他一面领导和指挥部队行动、作战,一面主持创建新区的各项工作。1935年1-7月间,他与徐海东等一起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率红二十五军相继攻占镇安、柞水、宁陕、佛坪、洛南县城,取得石塔寺、九间房、袁家沟口等战斗的胜利,粉碎敌人两次重兵“围剿”,创建了新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使部队得以立足和发展壮大。

   1935年5月9日,鄂豫陕省委书记徐宝珊病逝,吴焕先代理中共鄂豫陕省委书记。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在北出终南山、威逼陕西省城西安的行动中,获悉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动向的消息后,中共鄂豫陕省委毅然做出西进甘肃,策应和迎接主力红军北上陕甘的正确决策。7月16日,红二十五军4000人马由长安县沣峪口西征北上,第二次踏上长征之路。部队西出秦岭,北过渭河,驰骋陇南、陇东,翻越六盘高峰,截断西(安)兰(州)公路,沿途攻占两当、秦安、隆德县城。数次打退各路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的战略行动,不仅吸引和钳制了大量国民党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北上,“作成中央红军之向导”(毛泽东语)。同时也充当了三大主力红军长征的开路先锋。

   1935年8月,长征队伍抵达甘肃回民聚居的兴隆镇,他为部队制定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禁止部队驻扎清真寺,不准在回民家中吃荤,不打回族土豪,不在回民面前说“猪”,使红二十五军受到回族人民的欢迎。

   同月21日,红二十五军冒雨来到泾川县城西南渡汭河,部队刚过一半,突然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敌二○八团1000余人冒雨向红二十五军突袭,情况万分危急。吴焕先亲临前线指挥,被敌人的子弹打进胸膛,他按住胸口,坚持指挥战斗,直到最后一刻。时年28岁。

   吴焕先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我党我军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为革命英勇奋斗,不怕牺牲,运筹帷幄,指挥于前沿,战功赫赫。他对党忠诚,革命意志坚定,无论在任何险恶的形势下都能保持不屈不挠的革命气节。他才华横溢,思维敏锐,极有远见,富有创造精神。他关于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土地革命以及军队政治工作方面的思想和实践,为我党我军制定一系列的路线方针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他光明磊落,坚持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榜样。他虚怀若谷,胸襟坦荡,平易近人,是联系群众的楷模。

   1985年值吴焕先牺牲5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李先念、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题词悼念。新县人民政府创办焕先小学,整修烈士故居。河南省人民政府在新县为烈士立碑塑像。

   2009年,在全国开展“双百人物”评选活动中,吴焕先被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2009年8月1日晚,中央电视台在“人民英模”栏目播出他的英雄事迹,题为《骁将英名留陕甘》。

   (注:本文根据《信阳地区志》和卢振国著《红军将领吴焕先及家庭的悲惨一页》等资料整理。)?

<< 1 >>
«    2025年2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4

天兴工作室主题演示站点,如遇到问题请联系我们的在线qq:207649916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