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兴工作室

主题演示站

红二十五军长征的初期阶段

   1934年4月,鄂豫皖省委决定红25军在安徽的宿松、太湖、潜山、桐城、舒城和湖北的陂、罗、孝创建根据地,成立皖西、鄂东两道委,领导开展根据地工作。红25军就在上述两地区继续坚持斗争和打击敌人。

   同年农历9月初,在太湖、潜山之间的陶家河,与敌人上官云相部的47师激战两天一夜,我军伤亡较大。红25军转移到六安、霍山之间,接到郑位三同志派陈锦秀同志化装送来的信:“宝珊、海东、焕先同志:中央派人送来重要指示,已到我处,请你们接信后,火速率领红25军到鄂东来找我们。”我们接信后,立即布置了皖西的工作,又组织了红25军留守处,当日率领红25军西进。从出发地到鄂东必须通过敌人四道封锁线。第一道封锁线从商城到麻城,我们进至汤泉池与敌人109师激战,将敌4个连全部歼灭,通过了第一道封锁线。同日又继续通过敌人从商城到经扶(新集)的第二道封锁线,在大柳树与敌人107师激战,消灭敌2个团全部,缴获很多。在此休息了2小时,准备急行军。接着,通过西余集进至光山汪桥附近,休息半日,准备干粮,以便连夜通过130华里敌人的第三、第四道封锁线。下午5时,由该地出发,10时左右通过了敌人从双柳树至经扶的第三道封锁线。在通过第四道封锁线时,天已拂晓,我军与敌人接触,突破敌人的封锁,急行25里到了斛山寨(今属光山县斛山乡)。休息不足2小时,敌人集中4个师的兵力(刘镇华64、65师,东北军109、117师),并有飞机配合,包围我军。我军与敌激战,由上午11时战至黄昏,将敌4个师全部打垮,缴获很多,俘敌4000余人。为急于西进去鄂东,当场将俘虏全部释放。此战斗我军伤亡较大,74师政委姚志修同志及(75师)224团政委均光荣牺牲,74师师长(梁从学)负伤。当晚将伤员全部处理后,立即出发西进……(在光山花山寨)与郑位三等同志会合,当日看了中央派程子华同志送来的指示。指示的内容大意是:经过敌人(第)四、五次“围剿”,鄂豫皖根据地受到暂时的失败,人力、物力、粮食已空,红25军应离开老根据地,另找地区发展新根据地。老根据地应留独立团、游击队、便衣队坚持。红25军在哪个地区开辟新根据地,中央不做决定(因中央不了解实际情况),由鄂豫皖省委负责同志根据以下三个条件自行选择:第一,地形好;第二,敌人力量薄弱;第三,群众条件好。看了指示后,省委立即召开会议讨论中央指示(编者注:指花山寨会议);会议决定留一小部分干部和地方武装坚持鄂豫皖根据地,省委与红25军一同长征。我军在何家冲休整两天,即由该地出发,突破敌人在三里城到五里店的封锁线,进至朱堂店,与堵击我军的东北军129师激战,将敌全部击溃。在该地,我军做了越过平汉路的准备,随后即由东双河附近横越平汉路,向湖北随、枣前进。在枣阳七里冲与堵击我军的44师萧之楚激战后,我军转进桐柏、唐河之间的平氏,向泌阳、方城前进。在方城北独树镇与庞炳勋部激战9小时之久(上午11时打到下午8时),我军当晚突破敌人封锁线,进入伏牛山区。敌人亦分两路,沿平行道路追击我军。我军在拐河与敌人激战数小时,冲破敌人阻击,向南召、卢氏之间前进。经栾川、卢氏、黑裕、官坡、兰草,由铁锁关进入陕西,当日打下三要司(黄家村),消灭守军杨虎城4个连全部,活捉营长及4个连长。当我军继续前进到庾家河时,敌人第60、61师(蔡廷锴旧部)由河南朱阳关追来,在庾家河展开激烈的战斗。从上午9时战至黄昏,我军将该敌全部打垮,敌人损失惨重。我军伤亡也很大,我和军长程子华同志均负伤。这样经过数次战斗后,我军给追击的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敌人堵击我军的计划完全破产,不得不全部退回河南。

   

   注释:

   ①选自徐海东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徐海东纪念文集》中《回忆红军第二十五军的长征》一文,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北京第1版,第555—557页。标题是编者加的。选入本书时,光山县境内的个别地名进行了核实、更正。另:此文原载《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实》。

来源:《徐海东纪念文集回忆红军第二十五军的长征》

红二十五军支援中央红军

  

   1935年9月15日,最先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参加延川永平镇的欢迎大会后,同陕甘红26军、红27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程子华任政委、高岗任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任副主任。军事上,红十五军团取得了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等一系列的胜利。在劳山战役中,歼灭东北军装备精良的110师,师长何立中被击毙;榆林桥战斗,歼灭东北军107师619团,活捉该团团长高福源②(注:高福源对促进张学良停止内战,下决心发动西安事变起了一定的作用)。经几次有影响的胜仗后,红十五军团累计缴获轻重机枪310挺、火炮20门、长短枪4300余支和其他大批军用物资。红二十五军堪称当时主力红军中装备最好的部队,每连有9挺机枪③。1935年10月19日抵达陕北的中央红军,在枪支、弹药、经费、物资等方面都十分困难。徐海东、程子华了解到此情况后,便主动从每个连队抽调3挺机枪,调集大批长短枪和弹药等支援中央红军。当时,徐海东、程子华提出“作到‘三个不送’,即不送缺损零件的枪枝,不送变质药品,不送脏破衣服④”。对中央红军迅速恢复战斗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央红军后勤部的杨至成将军,拿着毛泽东签字的条子向红二十五军借2500块银元,徐海东、程子华把军直供给部部长查国祯和财务科长傅家选叫来商量,决定将部队仅有的7000块(银元),“留下2000元,拿出5000块送给了中央红军”⑤,缓解了中央红军经费的暂时困难。

   在攻打张村驿时,毛泽东、彭德怀赠给徐海东红十五军团一部无线电台,并配齐发报专业技术人员,解决了通讯联络问题,徐海东等人非常高兴。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不久,于11月21日,红十五军团即在红一方面军编成内,歼灭东北军牛元峰109师全部和106师一个团,取得了直罗镇大捷,为把中国革命大本营建立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为中国共产党保存了一支战斗力颇强的主力红军。何家冲整编时为2980余人,抵达陕北永坪镇时为3400人,加上留在大别山老根据地和长征途中创建的鄂豫陕新根据地的红军,其保存和新发展的红军队伍共达7500余人⑥。这支红军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革命骨干,在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发展成为一支支英勇善战的劲旅,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注释:

   ①本附录是编者依据相关史料整理的文稿,标题是编者加的。

   ②高福源曾经任张学良的警卫营营长,深受张学良的信任。被俘后,经过教育,转变立场,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被派回东北军做争取抗日的工作,对促进张学良停止内战,下决心发动西安事变起了一定的作用。

   ③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论坛:李俊亭著《试论红25军长征的历史特点和战略作用》一文。

   ④⑤郭述申著:《与陕北红军的会师,迎来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原载卢振国、姜为民编:《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实》第103—112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长征史上的辉煌一页——记红二十五军长征

长征史上的辉煌一页——记红二十五军长征

——纪念建党8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讲起长征,我们这些从长征路上走过来的老同志,对那段历史记忆犹新。20年前,我同程子华、郭述申、韩先楚、刘震、陈先瑞曾联名撰写了《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一文,如今,他们都相继作古。悠悠岁月逝去,长征精神永存。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将联名文章略作修改发表,以此文纪念红二十五军的长征,怀念我的老领导、老战友。

   中共鄂豫皖省委果断决定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是在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于1932年11月重新组建的一支革命武装。

   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岁月,经历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独立坚持了鄂豫皖边区的武装斗争,先后取得了郭家河、长岭岗、斛山寨等战斗的胜利,歼敌正规军数以万计。但是,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和敌人的残酷“围剿”,根据地的形势仍很严重。红二十五军是继续坚持斗争还是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历史地提到了中共鄂豫皖省委面前。

   关于战略转移问题,党中央曾有过两次指示,省委也有过半年多的酝酿,准备摆脱困境,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正在这时,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派程子华于1934年8月到达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并带来了党中央和周副主席的指示。

580_20220410144402f518e.jpg

   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召开常委会,讨论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程子华传达了党中央和周恩来的口头指示。周恩来明确指出:“红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根据地。这样部队就能得到发展,同时也就能把敌军主力引走,减轻鄂豫皖根据地的压力。根据地的敌军减少了,留下的部分武装就能够长期坚持,也就能够保存老根据地。”省委根据党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周恩来副主席的指示,认真分析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两年来斗争形势的演变,一致认为:鄂豫皖边区军民虽然进行了极其艰苦的斗争,但是根据地的人力物力被敌人严重摧残,当前敌方占绝对优势,根据地的严重局面短时期难以根本改变;在老根据地边沿恢复、开辟根据地,经过在朱堂店和陶家河两个地区的尝试,成效都不很大,红军本身已不易得到补充、发展,难以恢复和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因此,会议一致认为红二十五军应该实行战略转移,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谋求新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于是决定:省委立即率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为发展红军和创造新根据地而斗争;以平汉铁路以西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和豫西的伏牛山区为初步目标;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扩大我党我军政治影响,行动中部队对外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留一部分武装再组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武装斗争。会议还讨论了部队整编问题。省委决定由党中央派来的程子华担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徐海东任副军长。

   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是及时的、正确的,从此,跳出困境,摆脱强敌,走上了宽阔的发展道路。

   

   千里转战入陕南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近3000名指战员,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由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

   当时,敌东北军9个师和“鄂豫皖三省追剿队”(以下简称“追剿队”)5个支队,总共40多个团,已麇集于鄂东北。我军越过平汉路后,蒋介石急令“追剿队”5个支队和东北军一一五师,跟踪追击;令驻河南省南阳、泌阳、方城、叶县一带的四十军和驻湖北老河口(光化)一带的四十四师迎面堵截,企图趁我孤军远征之际,将我军围歼于桐柏山区。

   我军进入桐柏山区后,发现这里靠平汉铁路和汉水较近,回旋范围狭小,敌又大兵压境,难以立足发展。于是省委果断决定:迅速掉头北上,跳出敌人的合围,经由驻马店西北山区转向伏牛山挺进。

   为了隐蔽北上意图,迷惑和调动敌人,我军先以少数部队佯攻湖北枣阳县城,吸引了各路敌人向枣阳集中。22日,乘夜冲破敌“追剿队”第五支队的拦阻,绕道泌阳城东,乘虚北上。

   从泌阳城东向北,有许多地主豪绅盘踞的围寨,而且大都配有一定数量的武装,我军行进中不时受到骚扰阻拦。为争取时间迅速北上,省委决定开展政治攻势。军政委吴焕先对部队进行紧急动员,严格要求遵守群众纪律,不打土豪,不进围寨,沿途所需粮草,一律实行购买。所经围寨,事先都给寨主头目写信,宣传我党抗日救国主张,晓以民族大义,促其勿加阻拦。因而,顺利通过围寨地区,为迅速北上赢得了时间。

   11月26日,我军准备越过许(昌)南(阳)公路,直抵伏牛山东麓。下午1时许,到达方城县独树镇附近,正要穿过公路时,突然遭到敌人的猛烈阻击。原来,我军掉头北上后,敌即判断我有经独树镇、保安寨西进之意图,遂调四十军一一五旅和骑兵团在此堵截。这天,恰遇寒流降临,冷风刺骨,雨雪交加,我先头部队发现敌人较迟,加之寒冷饥饿,战士们一时拉不开枪栓,以致被迫后撤。敌人乘机发起冲击,并从两翼实施包围,情况十分险恶。在此危急时刻,军政委吴焕先赶到军前,指挥部队就地抵抗。他从交通队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高声呼喊:“同志们,现在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决不能后退!共产党员跟我来!”带领部队冒着敌人的密集火力,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与敌展开白刃搏斗。就在这时,副军长徐海东带领后卫队跑步赶到。经过一番恶战,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接着,我军向敌人发起冲击,以图冲过公路,但未能奏效。于是,转入防守,并以反冲击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天黑后,全军绕道保安寨以北的沈庄附近,连夜穿过许南公路。翌日拂晓,进入伏牛山麓。随后,又在拐河打退敌军的尾追、夹击,得以胜利前进。

   独树镇战斗是我军长征途中一次极为险恶的战斗。在地形平坦和气候恶劣的条件下,遭到突然袭击,能否击退敌人进攻、突出重围,关系到全军的生死存亡。全体指战员在军领导的带领下,不畏强敌,英勇拼搏,终以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挫败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很快进入伏牛山。

   伏牛山区,为豫西“内乡王”别庭芳的势力范围,反动统治严密,加之这一带地域狭窄,人烟稀少,粮食和物资都很缺乏,创建根据地比较困难。我军一进入伏牛山区,敌四十军和“追剿队”主力便相继跟来。因此,省委决定继续西进,直奔豫陕边界的商洛山区。

   蒋介石为防堵我军入陕,在我军进入伏牛山之前,就将驻开封的第六十师调至卢氏县城以南朱阳关、五里川一带,控制了入陕大道,企图堵歼我军。12月4日,我军进入卢氏县境,敌“追剿队”第二支队也跟踪追至。在敌前堵后追的情势下,我军当即改变路线,另择小路从卢氏城南与洛河之间神速西进。敌六十师筹谋多日的堵击防线被我军置于背后。

   12月8日,我军从豫陕交界的铁锁关(又名箭杆岭)进入陕境。当日下午,在洛南县三要司歼灭陕军1个营。9日进至庾家河。10日上午,省委在庾家河召开会议,研究在鄂豫陕边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问题,敌六十师突然奔袭而来。我军在东山坳口的排哨,当即与敌开火。战斗一开始,敌人就夺占了坳口的有利地形,向我发起猛攻。军领导迅速带领部队赶到,立即实施反击,夺回了坳口,后续部队跑步占领南北两侧高地。这时,敌人两个团的兵力增援上来,再次向我发起攻击,于是全线展开激烈的争夺战。我全体指战员英勇反击,殊死奋战,以刺刀、手榴弹与敌拼搏。经过20多次的反复冲杀,终将敌人打垮,毙伤敌800余名。我军也伤亡200余人,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均负重伤。

   庾家河战斗,是红二十五军长征中的又一场殊死战斗,最后打垮了敌人对我军的连续追堵。至此,红二十五军粉碎了20余倍于己之敌的围追堵截,长驱1800余里,胜利地完成了第一次战略转移。

   

   创建新的根据地

   

   鄂豫陕三省边界地区,北靠秦岭,南濒汉江,悬崖峻叠,地势险要,便于开展游击战争。这里,封建势力和反动政府对人民的压迫剥削极为残酷,兵灾匪祸连年不断,人民苦难深重,反抗强烈,渭(南)华(县)起义部队、红四方面军、红三军和红二十六军,先后在这一带传播过革命影响。尽管当地党组织已遭到破坏,但群众自发的抗捐抗粮斗争,仍然彼伏此起。因此,省委在庾家河会议上作出了《关于创建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议草案》,不失时机地解决了新区选择和当前方针任务等重大问题,同时提出“立即建立鄂豫陕省委,为创建鄂豫陕苏区而斗争!”

   敌人是不会让我们创建的根据地长期存在的。1935年1月,蒋介石调集四十军一一五旅两个团,四十四师一三○旅3个团,配合陕军一二六旅、警二旅、警卫团等部,对我军发动第一次“围剿”,企图在我军立足未稳时加以歼灭。

   为粉碎敌人“围剿”,创建根据地,省委决定以武装斗争为先导,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以求站稳脚跟。这是创建根据地的先决条件。1月下旬,陕军一二六旅、警二旅向我逼近。为各个击破进攻之敌,我军北上袁家沟口,然后进至蔡玉窑,并以一部兵力袭占柞水县城,分散了跟追之敌。2月1日,当敌一二六团追至蔡玉窑时,我军突然予以打击,歼其一个多营。5日,我军又在蓝田县葛牌镇以南之文公岭高地,再歼该旅两个多营。2月下旬,我军得知红四方面军发动陕南战役的消息,遂又决定西进,配合红四方面军作战。一路上,连克宁陕、佛坪两座县城。3月8日,进到洋县华阳镇。这时,敌警二旅尾追而来。我军于10日拂晓在石塔寺附近设伏,打垮警二旅5个多营,毙伤俘敌600多名,敌旅长张飞生被击伤。4月初,我军东返商洛地区,陕军警三旅一路跟追,步步紧逼。我军进退维谷,情势严重。为摆脱这种被动局面,遂于4月9日在九间房设伏,将敌警三旅大部歼灭。至此,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一边作战,一边开辟根据地,把粉碎敌人的“围剿”同创建根据地结合起来,是红二十五军创建新区的突出特点。我军攻克镇安县城后,即在镇安、旬阳、郧西、山阳等4县边区横扫民团,宣传“抗捐、抗税、抗粮、抗债、抗丁”,发动群众,打士豪分田地,摧毁保甲制度,建立苏维埃政权。蔡玉窑、文公岭战斗后,我军乘胜在蓝田、商县、山阳、镇安、柞水等5县边区开展群众工作,分配土地,建立区、乡、村苏维埃政权,抓紧根据地建设。打垮警二旅后,我军又开辟了华阳工区,建立了7个乡的革命政权,将60户地主恶霸的3200多亩土地分给了1000多户农民,900多斤粮食分给了贫苦群众。广大群众高兴地唱道:“二月初六炮声响,警备二旅垮个光;华阳建起苏维埃,土豪恶霸一扫光;分田分粮又分财,穷人翻身把家当;吃饭莫忘红廿五,翻身莫忘共产党。”4月18日,我军攻克洛南县城,接着又在洛南、商南、卢氏等4县周边区,没收、分配了地主的土地和财物,建立苏维埃政权,创建了豫陕边革命根据地。

   在主力部队集中打仗的同时,派出部分干部和部队到地方工作,开展游击战争,巩固扩大根据地,是红二十五军创建根据地的又一个特点。省委先后派郭述申,郑位三、陈先瑞等领导干部带两个主力连队和部分干部做地方工作,组建了6个游击师和3个游击大队,成立了洛南、华阳游击队。为了加强根据地的领导和统一指挥游击武装,成立了鄂陕、豫陕特委和鄂陕游击总司令部、豫陕游击师,有力地促进了根据地的建设,支援和配合了主力部队的行动。

   创建根据地,不仅要有战争胜利的保证,也要有坚强的思想领导。鄂豫陕省委在创建根据地初期,先后3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作出决策。省委曾在郧西地区开会,就“红二十五军能否在鄂豫陕边区单独创建根据地”的问题,进行了一场思想斗争,作出了《为完全打破敌人进攻,争取春荒斗争的彻底胜利,创造新苏区的决议案》;针对少数同志认为“红二十五军力量单薄,独自创建根据地有困难”,主张入川会合红四方面军的问题,省委又在华阳举行会议,批评了这种错误观点,仍“坚持在鄂豫陕边区创建新区的任务不动摇……照省委庾家河之决定不变”。为粉碎敌人的“围剿”,加强根据地建设,省委又一次在葛牌镇召开会议,总结了入陕4个月的经验,进一步坚定了开创新区的斗争信心。由于省委的正确领导,到5月初,红二十五军发展到了3700多人,地方游击师、抗捐军发展到2000多人,成立了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和10个区、46个乡、314个村的苏维埃政权,苏区人口近50万,耕地面积90多万亩,初步建成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造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局面。

   战斗胜利,为建设根据地创造了条件;根据地的建立,为战斗胜利提供了保障。1935年4月,蒋介石集中东北军六十七军(编者:辖3个师)和九十五师、四十军(编者:辖3个师)、四十四师和陕军一部,共30多个团的兵力,向我军发动第二次“围剿”,并限令在“五、六、七”3个月内将我军全部消灭。我军针对敌人(大)于我10倍以上的兵力,和陕南山大沟深、敌人运动和补给都有困难等情况,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先拖后打”的作战方针,以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首先打乱敌“围剿”部署,然后寻机歼敌,以打破敌人的围攻。

   6月初,我军北上商县、洛南地区,转到外线捕捉战机。当敌向东南的进攻矛头改而向北时,我又掉头向东南,包围商南县城,打下富水关,把北顾之敌又牵向东南。接着,远程奔袭了敌后方补给站荆紫关,迫使敌六十七军、四十四师和陕军警一旅等部,向荆紫关蜂拥而来。这时,敌人已被拖得相当疲劳,锐气大减,其“围剿”部署被我完全打乱。

   25日,我军转到根据地边沿的黑山街,继续诱敌深入,聚而歼之。29日下午,敌警一旅追到了黑山街附近,我军稍与接触后,即向袁家沟口退去。袁家沟口及其以西的桃园岭一带,是一条长约10多公里的深沟,两侧山高林密,便于部队隐蔽。这一带又是根据地中心区域,群众基础很好。军领导决定在这里设伏歼敌。7月2日拂晓,敌人正在袁家沟口村西集合,军首长立即发出攻击命令,冲锋号一响,各种火器突然向密集之敌猛烈射击,敌人顿时乱成一团。这时,群山号响,满谷杀声,我军像尖刀一样插向敌群,同敌人展开白刃格斗。敌旅长唐嗣桐,率残部占据一小寨子顽抗,经我军多次猛攻,活捉唐嗣桐,余部全歼。袁家沟口战斗,是一次极为出色的歼灭战,毙伤俘敌1700余人。战后,我军乘胜北出终南山,威逼西安。至此,敌人妄图在3个月内消灭我军的计划宣告破产。

   

   西征北上做先导

   

   红二十五军撤离鄂豫皖苏区后,即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只是从报上得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动向。当时,蒋介石正调集几十万大军,向川、陕、甘地区集结,妄图围堵我主力红军。因此,红二十五军又一次面临着新的重大战略抉择。

   1935年7月15日,即威逼西安的第3天,原鄂豫皖省委交通员石健民同志,经由西安到达军部驻地子午镇,及时送来党中央数月前发出的几份文件,也带来了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动向的确切消息。当晚,鄂豫陕省委在长安县沣峪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率领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以“配合主力红军在西北的行动,迅速创造西北新的伟大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会议还确定将鄂陕、豫陕两特委合并,组成新的鄂豫陕特委,统一领导各游击武装力量,继续坚持鄂豫陕边区根据地的革命斗争。

   鄂豫陕省委在远离党中央的情况下,独立自主作出这一战略决策,完全符合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率领主力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意图,也反映了红二十五军全体指战员与主力红军会师的热切愿望。

   1935年7月16日,红二十五军4000名指战员又踏上了继续长征的道路。这时,敌(东北军第)五十一军一一三师已跟踪尾追而来。我军经由辛口子折入秦岭山中,南下佯攻汉中,然后转向西北挺进。8月1日,占领川陕公路要地双石铺,歼敌一部,俘敌少将参议一名,缴获大批文件和报纸。7月22日《大公报》报道:红军主力“已越过6000公尺的巴朗山,向北进行……似有窥甘青交界之洮州、岷县、西固等处……”敌人的口供和报纸进一步证实了我主力红军正在北上。军领导决定立即进入甘肃境内,直捣敌人后方,配合主力红军北上行动。

   这时,蒋介石接连从成都“行辕”发出五道电令,始则要求加强封锁,防我入甘;继而督饬陕军各部“不分省界,跟踪追击”,要五十一军“轻装截堵”,围歼我军;并在8月10日的电报中声称:“查徐海东匪西窜原因在策应朱毛,我军采用内线作战要领,先以优势兵力迅速解决徐匪,再行以全力回击朱毛。”电令各部集中对付我军。当时,敌胡宗南纵队、新编十四师、第三军、新编第一军及三十五师,均部署于川西北和甘南边境、渭河沿线和西(安)兰(州)公路上,防我主力红军北上。我军的这一行动,进一步牵制了敌人,减轻了对我主力红军的压力。

   8月初,在攻克两当,继克天水北关,北渡渭河,占领秦安以后,于8月14日,又威逼静宁县城,切断了横贯陕甘两省的交通大动脉西兰公路。15日,进入兴隆镇暂作休整。

   兴隆镇是回民群众聚居的地区。为尊重回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军政委吴焕先对全体指战员进行了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制定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禁止驻扎清真寺,禁止打回族的土豪,禁止在回民家中吃大荤;注意尊重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注意用回民水桶在井里打水,注意回避青年妇女,注意实行公买公卖。他还召集当地的知名人士和阿訇开座谈会,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红军的政策。我军的实际行动,扩大了党与红军的影响。后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毛泽东同志还夸奖红二十五军路过陇东回民区留下的良好影响,说我们的民族政策水平高,执行得好!

   8月17日,我军沿西兰公路东进,一举攻克隆德县城。接着翻越六盘山,直抵平凉城下。20日,在马莲铺以东冒雨将追敌三十五师一部打垮。21日,由泾川县城以西翻越王母宫源,徒涉汭河。时值大雨倾盆,部队刚过了一半,山洪暴发,河水突涨,军直属队和在塬上担任后卫任务的部队被阻于汭河北岸。就在这时,敌三十五师二○八团1000余人,从塬上向我突然袭来。我后卫部队在塬上四陂村与敌展开激战。这时我先头渡河部队已难以回援,后卫部队处于背水作战,形势极为不利。吴焕先政委见此情景,立即带领100多人冲上塬头,直插敌人的腰部。他向战士们高呼:“压住敌人就是胜利。决不能让敌人逼近河边!”战士们不顾泥泞路滑,从侧后向敌人发起冲击。与此同时,塬上部队也实行反击。在我(军)夹击之下,敌人纷纷溃散。战斗中,吴焕先政委壮烈牺牲。这一噩耗,更激起指战员们的无比愤怒,一鼓作气将敌人全部消灭。焕先同志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是鄂豫陕省委和红二十五军的卓越领导者,在指战员中享有崇高的威信。他的牺牲,全体指战员无不悲痛落泪。他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事迹,鼓舞着广大指战员继续战斗。

   9月7日,我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保安(志丹)县的豹子川,鄂豫陕省委在此开会,决定徐海东任军长,程子华任政委。9月15日,在陕甘边区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欢迎声中,到达延川县永坪镇。至此,红二十五军又经过2个月的艰苦转战,打退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行程4000余里,胜利完成了长征,成为红军长征中先期到达陕北的第一支队伍。

   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历时整10个月,这是一次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的战略转移,胜利完成了创建新区的战略任务,同时也有效地保存了两块革命根据地。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时,留下的红二十八军,英勇坚持了3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开始后,这支3000人的武装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撤离鄂豫陕根据地时,留下的武装组建为红七十四师,同样坚持了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这支2000多人的队伍,随后奉命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留守处,不久改为西北留守兵团警备第四团。在长征途中创建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使自己得以发展壮大,这是它的又一个特点。

   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后,与红二十六、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以劳山、榆林桥战役的胜利,迎接了党中央、毛主席的到来。在党中央、毛主席的直接指挥下,参加了直罗镇战役,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在红军长征史上,红二十五军是单独一路。与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相比,红二十五军的远征路上,虽然没有雪山草地大渡河,但同样艰难和漫长,经历了多次战斗,打破了敌人重重围追堵截,先期到达陕北,成为主力红军北上的向导。历史证明,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为我党保存了一支强有力的武装,配合了主力红军长征的胜利进行,为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红二十五军长征的战斗历程,载入了红军长征的史册。红二十五军长征中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

   

   注释:

   ①此文章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的办公室提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时,刘华清将原与程子华、郭述申、韩先楚、刘震、陈先瑞6人联名撰写的《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一文略作修改,以此纪念红二十五军长征,怀念他的老领导、老战友。曾发表于《中国监察》2006年第18期。

来源:《中国监察》

红二十五军长征始末

   核心提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自1931年10月正式成立到1937年8月红军改编,走过了6年光辉的战斗历程。红二十五军转战湖北、河南、安徽、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省(区),经历大小战斗数百次。这是一支在长征中唯一增员的部队,这是一支在中途新开辟根据地并始终保持下来的部队,这是一支最早到达陕北的部队。在长征中,红二十五军由孤军成为劲旅、由偏师成为先锋,为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陕北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红二十五军所向披靡,战功卓著,共诞生了97名将军,有“一军百将”“百名将军之军”之称。

   花山寨会议擂响长征战鼓

   秋雨绵绵。记者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在光山县花山寨,记者和研究红色文化的一些专家不期而遇。

   ?“红二十五军是以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的一部分工农武装为基础,1931年10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一支主力红军,重建于1932年11月,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军队作风顽强、能征善战、声名赫赫。”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俊杰告诉记者,“红二十五军曾是红四方面军的一部。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后,留下来的红军子弟重新组建了红二十五军。”

   据介绍,1932年11月到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坚持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开展武装斗争,接连取得了郭家河、潘家河、杨洒寨等战斗的胜利,初步扭转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危局,部队发展到1万余人。随后,又取得了葛藤山、长岭岗、斛山寨等几次大的战斗胜利。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红二十五军长征前最后一战——斛山寨战斗是其长征的奠基礼,没有斛山寨战斗就没有花山寨会议,没有花山寨会议就没有红二十五军的长征。

   1934年11月8日,中共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向西行进途中,在斛山寨与敌军遭遇。红军将士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战斗,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

   斛山寨战斗后,中共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继续西行,在花山寨与程子华和鄂东北道委相遇,收到党中央1934年7月26日《关于组织抗日先遣队的通知》、7月29日《致鄂豫皖省委训令》等文件。同年11月11日,省委在花山寨召开第十四次常委会议。

   会上,中共鄂豫皖省委一致拥护中共中央及周恩来的指示,决定:省委立即率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为发展红军和创建新根据地而斗争;以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和豫西的伏牛山区为初步目标;行动中,红二十五军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留一部分武装再组建红二十八军,由高敬亭统一指挥,继续坚持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在花山寨会议上,程子华被任命为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为副军长,吴焕先为政委。会议决定补选程子华为省委委员、常委,郑位三调任省委秘书长,省委(代替军党委)率领部队长征。会议还对部队进行了整编:撤销师一级建制,军直辖二二三团、二二四团、二二五团和手枪团,军部设军直机关。

   花山寨会议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带领红二十五军继续西进。1934年11月13日,红二十五军到达罗山县殷家湾、何家冲一带,为战略转移做进一步准备。

   豪情激荡何家冲 冲出包围入桐柏

   1934年11月16日晚,在夜色掩护下,仅有2984人的红二十五军冒着大雨,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何家冲出发,在没有电台与中央保持联系的情况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战略大转移。行前,省委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这是继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开始长征后的又一壮举,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4年11月17日,红二十五军在罗山县朱堂店冲出敌人的包围圈,趁夜色越过平汉铁路,进入豫鄂交界的桐柏、枣阳一带,实现了战略转移的初步目标。

   蒋介石闻讯后,急调30多个团对红二十五军前堵后追,妄图趁孤军远征之际,将其包围消灭。红二十五军进入桐柏县洪仪河、界牌口一带后,面对敌人的围堵,鄂豫边工委书记认为,桐柏山离武汉很近,敌人多,难以立足,更谈不上发展。省委考虑再三决定继续北上,向河南西部的伏牛山挺进。

   为了隐藏向北的军事意图,红二十五军佯攻枣阳,待敌人上钩后,突然于11月22日凌晨,从唐河县湖阳镇东的韩庄掉头东进,摆脱了敌军的围追堵截。

   11月24日晨,红二十五军到达泌阳县八里岗,绕过当地武装势力盘踞的村寨,机智灵活快速行军。此时,敌“追剿纵队”5个支队和第四十军骑兵第五师随后紧追,形势极其严峻。

   11月25日晚,红二十五军进入方城县。11月26日拂晓,红二十五军由过山庙、秦房、罗家赵庄出发,经小史店东、寺门、汉河等地,向西北挺进。

   血战七里岗挺进伏牛山

   桐柏山与伏牛山之间的方城县独树镇七里岗地理位置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记者到七里岗烈士陵园已是中午,纪念碑上的碑文一下子把记者的思绪带到了风雪连天、惨烈悲壮的那一天——1934年11月26日。

   红二十五军北上后,敌即判断红军准备西向,遂急忙调整兵力:敌第四十军一一五旅由赊旗镇北返独树镇七里岗一带,迎头堵截红二十五军;驻叶县的敌第四十军骑兵团也南下保安寨,配合堵截;敌第一一六旅由新野县北上南召,阻截红二十五军进入伏牛山区;敌“追剿纵队”5个支队和敌第四十军骑兵第五师随后紧追。

   下午l时许,红二十五军二二四团从七里岗北进,当接近许南公路时,埋伏在公路两侧的敌军突然发起猛烈攻击。因能见度低,红二十五军先头部队事先没有发现敌情。敌人开火后,先头部队几乎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加上寒流袭击,红军战士几乎被冻僵,拉不开枪栓,零星的火力不能有效反击。敌军见有机可乘,立即发起冲锋,并从两翼包围上来,抢占了公路南侧的有利地形,把红二十五军先头部队压在公路以南的杨武岗村附近。危急时刻,赶到阵前的吴焕先带领二二五团三连冲到前面反击……战斗持续到下午3时许,红二十五军先后组织多次冲锋,均未奏效。下午4时左右,部队退回公路以南,转为固守,并牢牢控制了杨武岗、上曹屯、刘庄等村庄,敌人仍布防于公路沿线。

   天黑后,红二十五军撤到张庄附近休整。村民王家合说,他知道一条小路,可以绕道叶县保安,从那里过许南公路。军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连夜绕道突围。

   当晚,全体战士不顾疲劳,由王家合带路,沿着田间小路向东北方向悄然行进。到张焕庄接近许南公路时,部队分多路迅速越过许南公路,进入叶县。27日拂晓,部队进抵伏牛山东麓。

   惜别伏牛山直奔莽陕南

   1934年11月29日,红二十五军进入鲁山县,12月1日离开,沿途劫富济贫,为民除害,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在这里,当地群众把红二十五军走过的路称为“红军路”。记者一行沿着“红军路”继续前行。

   在下汤镇林楼村,郑州大学教授孙俊杰向记者讲了红二十五军离开伏牛山、直奔莽陕南的缘由。

   在伏牛山立足有很多不利之处:人烟稀少,地域狭窄,物资极为匮乏;群众对红军持怀疑态度;当地封建势力猖獗。另外,国民党庞炳勋部和东北军各“追剿队”相继追来,红军没有时间建立根据地。

   ?“面对这些情况,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继续西进,到地域广大、山多沟深、反动势力薄弱的陕南创建新苏区。”孙俊杰说。

   为了扩大政治影响,做好进入陕南的宣传工作,1934年11月30日,红二十五军在林楼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司令部、政治部布告》。《布告》发出后,省委率红二十五军于12月1日凌晨从林楼出发,向西进军。

   红二十五军进入伏牛山后,国民党“豫鄂皖三省追剿队”总指挥上官云相由信阳到达许昌,统率第一、二、三支队,追到鲁山县城。1934年12月1日,红二十五军经木札岭进入嵩县车村镇,12月3日离开嵩县。

   向导带路突出重围

   1934年12月3日,红二十五军进入栾川,经庙子东沟、咸池、樊营,住七里坪和栾川街附近。4日,经九里胡同、石庙、陶湾,住叫河。

   早在红二十五军北上时,蒋介石就到武昌督战,提前半个月电令驻开封国民党第十九军六十师前去堵截,要求他们于12月1日抵达卢氏县西南五里川和朱阳关两地,封锁住红军入陕的通道。

   红二十五军又一次陷入危险的境地:前有敌第六十师重兵拦截,后有“追剿队”5个旅紧随其后,左有敌第四十军四十四师、九十五师夹击,右为黄河天险。

   面对这一情况,红二十五军一些官兵产生绝望情绪,有的主张和国民党军硬拼;伤员联名给军首长写血书,坚决要求把抬担架人员充实到前线,他们集体自尽,不拖累主力……

   这时,有人建议发动群众,另择小路进入陕南。中共鄂豫皖省委立即派出几路人马寻找向导,手枪团最后找到了货郎陈廷贤。

   12月5日黎明,红二十五军主力在陈廷贤的带领下从叫河出发。队伍由马印、姬家岭进入香子坪、通河、大石河,沿着一条峡谷向前挺进。天亮时,红二十五军已绕过卢氏县城,直奔豫陕交界的铁索关。

   1934年12月8日,在铁索关击溃陕西守关民团后,红二十五军抵达陕西。

   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

   1934年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庾家河召开的第十八次常委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改中共鄂豫皖省委为鄂豫陕省委,并作出了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决定。1934年11月至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在鄂豫陕边界地区创建了各路红军长征中唯一的革命根据地——鄂豫陕根据地。

   1935年7月16日拂晓,中共鄂豫陕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将士踏上继续长征的道路。省委提出“迎接党中央”“迎接主力红军”的战斗口号。接着,红二十五军驰骋陇南陇东,打乱了敌人围堵红军的部署,配合了中央红军的行动。

   红二十五军从1935年7月16日离开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至9月15日到达陕北永坪镇,两个月内,攻占两当、秦安、隆德三座县城,经过多次激战,终于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实现了预定战略意图,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的北上行动,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

来源:河南法制报

光山花山寨会议与红二十五军长征

   红25军原属红四方面军建制。1932年10月,徐向前、陈昌浩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老苏区向川陕边转移后,以沈泽民为首的中共鄂豫皖省委将留在苏区的部队重建红25军,红军由起初的7000人快速发展到15000人,先后取得了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长岭岗、和袭击太湖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因蒋介石集中重兵对鄂豫皖苏区进行连续“清乡”“清剿”和“围剿”,红25军进行了艰苦的斗争,部队受到很大损失,根据地人口锐减;1933年5月,鄂豫皖省委错误地发动了43天的“七里坪战役”,战斗减员;再加上红25军内部肃反扩大化,连续饥荒,造成干部奇缺,红军由鼎盛时期的15000人降至5000人。沈泽民派成仿吾去党中央汇报,中共中央先后发出指示和训令,指示红25军在情况严重时,可进行战略转移,创建新的苏区。1934年8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派程子华到鄂豫皖苏区工作。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中共鄂豫皖省委于11月11日光山县文殊乡花山村花山寨西南的周洼小村子召开了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十四次常委会议,史称“光山花山寨会议”,

   主要内容是:

   1、省委立即率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即长征),为发展红军和创新根据地而斗争;

   2、以平汉铁路以西鄂豫皖边界的桐柏山区和豫西的伏牛山区为初步目标;

   3、宣传党的主张,扩大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行动中部队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

   4、留下一部分红军武装,由高敬亭重新组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苏区的武装斗争。

   会上,还对红二十五军领导人作了调整。省委决定:中共中央派来的程子华任军长,徐海东改任副军长,吴焕先任政委,戴季英任政治部主任,郑位三任省委秘书长。同时,决定撤消师一级建制,军直辖二二三团、二二四团、二二五团和手枪团。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司令:程子华,副司令:徐海东。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共3000余人,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宣布出发,张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当日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了独立的伟大的长征。17日晚,从信阳以南东双河至柳林间越过平汉铁路。后经歇马岭、独树镇等战斗,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拦阻,于12月上旬经河南省卢氏县境进入陕西省雒南(今洛南)地区。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雒南县庾家河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在鄂豫陕边界创建新的苏区,并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随后,红25军在鄂豫陕边界的郧西、卢氏、雒南、镇安之间地区,开展创建苏区的工作。至1935年5月,经过蔡玉窑、文公岭、荆紫关、袁家沟口等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两次“围剿”,成功地建立了鄂豫陕苏区,部队发展到3700余人。完成了花山寨会议赋予的“创建新根据地”的历史使命。

   1935年7月15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召开会议,决定率红25军主力西征北上,到陕甘苏区会合红26军,集中力量消灭敌人,并配合红一、红四方面军的北上行动;留下红74师坚持原地斗争。16日,红25军从西安以南的沣峪口出发,继续长征。8月3日,红25军进入甘肃,攻占两当县城。随即北上,11日北渡渭河,进占秦安,威逼静宁,切断了西(安)兰(州)公路交通。17日攻占隆德,尔后翻越六盘山,向东挺进。21日,在泾川县的四坡村与拦截之国民党军1个团激战,将其全歼。战斗中,政治委员吴焕先牺牲。30日,经华亭县安口窑北进。9月15日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次日同西北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率先结束长征,完成了花山寨会议赋予的“北上先锋”的历史使命。

   1935年9月18日,红军第25、第26、第27军合编为红军第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红25军改编为第75师。毛泽东曾称赞红25军的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发展了一支重要力量,为后来的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光山党史、文史研究者发现:1、光山花山寨会议是红二十五军前途与命运的转折点。光山花山寨会议作出“实行战略转移”(立即长征)的决策,使红二十五军迅速跳出困境,摆脱强敌,走向了宽阔的发展道路。这次会议挽救了红二十五军,是红二十五军前途与命运的转折点,是红二十五军走向战略胜利的新起点。

   2、花山寨会议精神指引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路。因为红二十五军没有电台,在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依据花山寨会议的“四大决策”,独立自主地进行长征。途中,新创建了一个“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并最先到达陕北,出色地完成了花山寨会议赋于的“北上先锋”的光荣使命;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军合编成红十五军团后,取得了劳山战役、榆林桥战斗等一系列的重大胜利。

   3、花山寨会议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得到红二十五军长征胜利的新消息后,第8次改选了“长征落脚点”,最后把中国革命大本营选定在陕北(延安)指导中国革命。

   4、花山寨会议成就了“大别山红旗永不倒”。花山寨会议上的决策高瞻远瞩,承先启后。会议决定由高敬亭重组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老苏区的斗争,创造了“大别山红旗永不倒”的奇迹。

   客观上,文殊乡花山寨成为红二十五军长征路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光山花山寨会议成为红二十五军长征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红二十五军斛山寨战斗

   斛山寨位于河南省光山县城东南25公里的斛山乡斛山村境内。斛山寨形似骆驼背,海拔182.3米,周围有晏洼、沙子岗、刘湾、朱家坳、斛山铺等村庄。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在此与国民党东北军5个师展开激战。因此,红二十五军斛山寨战斗亦称光山斛山寨战斗。

   1934年11月8日,红二十五军一路征战,强行通过敌人经营已久四道封锁线。急行军25里,于上午10时左右到达光山县城东南25公里处的斛山寨地区。

   这时,红二十五军军部及军直警卫连驻斛山寨西南1公里的晏洼;第74师1、3营驻斛山寨东北1公里的沙子岗,第2营驻斛山寨,控制制高点;第75师223团驻寨东1公里的刘湾,第224团驻斛山寨南1公里的朱家坳;手枪团驻斛山寨西北方向担任警戒。红二十五军在两夜一天内,连续急行军100余公里,经过几次激烈战斗,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已经十分疲劳。军领导决定稍事休息一下。当红军住下不到两小时,尾追之敌东北军刘翰东107师两个团率先追至斛山寨之南的云雾山下,东北军吴克仁117师两个团也继而追至。敌第4“追剿”支队刘恩茂64师3个团、第5“追剿”支队刘镇华65师3个团亦跟踪而至,并乘红军警戒部队极度疲劳、疏于戒备之隙,从东、南两面突然发起攻击。

   红二十五军仓促应战。驻斛山寨之南朱家坳的红224团,因地势低洼难以进行有效还击,在敌第4、第5追剿队的猛攻下,撤出朱家坳向西转移,敌第4、第5“追剿”队乘隙进占朱家坳,并向斛山寨实施仰攻,企图夺取制高点。这时,敌“追剿纵队”总指挥上官云相乘坐飞机至斛山寨上空低旋督战,另有3架飞机在斛山寨上空狂轰滥炸,并用机枪扫射红军阵地。敌人气焰十分嚣张,凭其优势向红军阵地反复猛攻,战斗空前酷烈。斛山寨上满山烟雾,硝尘滚滚。

   刘镇华之4、5“追剿”支队在飞机的掩护下,向山上猛攻,有1个团已冲到斛山寨东侧下方湾的后山上,这时,双轮河集上的东北军在双轮河城墙上,向斛山寨方向开炮,炮弹正好落在正向斛山寨进攻的刘镇华的军队中。双轮河的东北军炮击了1个多小时,把刘镇华的军队炸死了100多人。等刘镇华的部队吹起了联络号,东北军才停止了炮击。这时,有1连敌人在当地民团的带领下,摸到斛山寨东南山脚下的深塘洼(独树小湾),斛山寨上红军一见敌人偷袭来了,急忙端起刺刀迎战,将偷袭之敌杀退,红军又撤回工事。敌人以为红二十五军军指挥部设在斛山寨上,用飞机拼命轰炸,用大炮拼命轰击,敌军成营成团地往山上冲,红军沉着应战,等敌军冲近,就拼刺刀。战况愈来愈紧急,有一部分敌人已冲到寨东门的八卦山、寨南门的姚大山,红军跃出寨墙,用刺刀将敌人杀退。在双方肉搏中,敌人的飞机、大炮、机枪都不起作用了,但由于敌人陆空配合,来势凶猛,涌向阵地前的敌人越来越多,红74师第2营固守斛山寨上两处制高点,全力抗击敌两“追剿”支队6个团的猛烈进攻,共打退敌人6次轮番攻击,最终守住了斛山寨。但因众寡悬殊,阵地随时都有被敌人突破的可能,红二十五军处境极端危险。

   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快步登上斛山寨南边的松山,用望远镜察看整个战线,军的指挥部(所)就临时设在那里,他们一面观察敌情,一面研究作战方案,分析了部队情况,认为部队经过长途行军和连续战斗,指战员体力消耗很大,要以“走”来摆脱敌人是很困难的,只有坚决守住阵地,打垮敌人的进攻,才能继续前进。于是,调整部署,借助有利地形,决心歼灭一支“追剿”之敌。

   正在这紧急时刻,红75师224团赶到军部驻地晏洼。于是,军首长一面命令红74师第1营和第3营火速增援斛山寨上的第2营,继续扼守斛山寨顶这个制高点,正面堵住敌人,钳制和消耗敌“追剿”纵队第4、第5支队;一面命令红75师的224团从寨北迂回出去,隐蔽出击至刘湾北侧,协同第223团向敌第107师、第117师实施突击,打乱敌人的阵势。尔后,第224团迂回到朱家坳以南,第223团到朱家坳以东,与红74师协同攻击敌第4、第5支队。

   命令下达后,师、团首长对部队立即进行短促有力的政治动员。“现在的情况是严重的,包围我们的敌人有4个师,其中有两个师是东北军,武器很强……。我们连续行军作战,身体是疲倦的,而且人数也远远不及敌人。但我们要坚决打垮敌人,突破重围,完成党中央交给我们的战略转移任务!”

   战斗中,由吴焕先指挥红74师在正面牵制敌人,徐海东则亲率红75师224团,向敌107师背后插去。徐海东这次运用的是迂回战术,战士们一看是军长亲自带队出击,疲惫的人立刻抖擞起了精神,惊恐的人顿时增添了勇气,勇敢的人更加奋勇当先了。红75师224团按预定计划从斛山寨北迂回到刘湾北侧,在徐海东军长的亲自带领下,于敌107师的背后出其不意地突然猛攻,223团也乘机反击,敌骤然受挫,放弃攻势,被迫向东撤退。紧接着,我223、224两团协同猛攻敌117师,实施各个击破,敌被击痛后撤退。接着,这两个团又集中力量,向敌第4、5支队侧后猛攻,红74师也乘机从寨顶发起反冲击,敌军群鸭似地被迫压至在朱家坳一带已收割过的水稻田里,该敌在我三面夹击下,纷纷溃败,乱作一团,我军机枪从三面交叉射击,敌成片倒下。红军形成三面夹击敌人后,变被动为主动,从被包围转为三面包围敌人。最后,把107师、117师及敌第4、5“追剿”支队彻底打垮。

   激战中,光山砖桥、白雀园的便衣队和游击队在双轮河东相机运动,牵制双轮河的敌军。光东独立团一部闻枪炮声也赶到战场,担负西北方向的警戒,监视光山城方面之敌,地方党组织还发动周围群众为红军送饭。

   整个激战从晌午直到黄昏胜利结束,当晚红军迅速打扫战场,毙、伤、俘敌共约4000余人,清点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不便携带的武器除留给当地便衣队外,将4挺重机枪、700余支长筒捷克式步枪卸掉的枪栓,隐藏于云雾山下的清水塘里。为争取东北军抗日,减少继续行军的麻烦,除自愿参加红军的外,其余俘虏全部释放(注:当时俘虏的敌人4000多人,超过了红二十五军官兵人数)。我军亦伤亡数百人,红74师政委姚志修和75师224团政委胡柱先负重伤后光荣牺牲;红74师师长梁从学负伤。

   光山地方党组织又积极为红军买猪买羊,帮助宰杀泡制、烹调做饭,一直忙到深夜,使全军普遍得以饱餐。战斗中负伤挂彩的200多名伤员,也由砖桥区委负责安全转移养伤。斛山寨战斗终以敌损兵折将4000余人,全线溃退而告终。

   斛山寨战斗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军首长决心果断是胜利主要因素;指挥员指挥正确是胜利的关键因素,适时巧妙地由防御转为进攻,变被动为主动;指战员发扬了不怕疲劳、不怕牺牲、英勇顽强、机动灵活、能攻善守的战斗作风是胜利的根本因素。

   斛山寨反击战的胜利,打破了敌人的追堵计划,为红二十五军战略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为花山寨会议的召开创造了一个短期的安定环境。这一仗亦为即将长征的红二十五军提供了物资补给。

   ?

   主要参考文献

   1、《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编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626页、第629—630页。

  ?2、《鄂豫皖苏区历史简编》,鄂豫皖苏区历史简编编写组,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第231—280页、第282页。

  ?3、《光山革命史》,中共光山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93页、第194页。

  ?4、《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编审委员会,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2007年3月北京第2次印刷,第56页、第114—115页。

  ?5、《大别山风云录》,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第1版,第539页。

  ?6、《徐海东将军传》张麟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1984年1月北京第2次印刷,第151—152页。

  ?7、《红色铁流——红军长征全录·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组织编写,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648页。

  ?8、《孤军北上做先锋——刘华清谈红二十五军长征》,张明金、姜为民著。

   9、《红二十五军长征记》,卢振国著,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北京第1版,第170页。

   10、《为党掌握武装而斗争》,程子华著,载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资料选编》第356页,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另见程子华著《程子华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46—47页。

   11、《刘华清回忆录》,刘华清著,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第36页—37页。

   12、《丰碑》韩宗德整理的采访戴季英记录。此文原载1984年11月中共信阳党史资料汇编《第5辑,第125页。

来源:县史志办

信天游·红二十五军远征(节选)①

信天游·红二十五军远征(节选)①

作者:樊少浦

(一)

奔赴鄂东,

三千行装连日飘散着硝烟。

仁和集一线锁定残夜,

黎明犬吠,追咬着黄尘飞漫……

后卫团依然枪声如织,

斛山寨头骤临候雁。

半日拼杀,

血暗暮云;

四千战俘,

离乡哀怨。

奔赴鄂东,

红二十五军健儿折叠起茫茫夜色,

花山寨传响着省委决断。

(二)

公元一九三四年初冬的寒流,

搓皴了中州平原。

风雪凄迷,

独树镇一带呼啸起阻击的弹雨,

红军前梯队

冻僵的手指拉不开枪栓;

白军步、骑兵浑如蜂群狂旋,

军政委大刀劈出阵地前沿……

七里岗前起伏着冲荡的枪声,

许(昌)南(阳)公路蜿蜒着堵截的贪婪。

夜来雨色覆盖着地下党的温暖,

军情如刀,挑剔着饥饿胶着的疲倦;

黑夜漫漫,沉沦着白军的疏漏,

雨云惺松,满身黄泥溅入伏牛山:

战士相看,个个连连笑影,

重见青山,胸怀豁然蔚蓝。

(三)

汽笛长鸣着开封西驰的威严,

列车铿锵着第六十师的盘算;

朱阳关构筑起新设的壁垒,

五里川笼罩着火灼的云烟。

冬月卢氏突然城头灯展,

火光流映着民团的汗颜:

水峪河闪现出过境的红军,

草鞋逶迤,踩往铁锁关。

一滩寒石陈列着洛南苦难,

一家药铺富有着秦岭春天。

一个声音走出了省委决断:

创建新苏区——鄂豫陕。

突然,弹雨惊扰庾家河岸,

六十师的群蚁簇拥后山;

二十余次反复,拼搏出黄昏迷雾,

不借月色,把白军遣返河南。

(未完)

……

注释:

①全文原发表于《党风与廉政》1996年第11期。

破阵子·怀红二十五军花山会议(新声韵)

破阵子·怀红二十五军花山会议(新声韵)

作者:李国辉

            

     大别硝烟密布,腥风血雨摧城。吹角花山群聚首,二十五军从命征。何家冲点兵。

     烽火燃红天际,刀光寒彻林中。踏破重围师北上,战略转移功先成。生前身后名。

渔家傲·红二十五军长征与花山会议

渔家傲·红二十五军长征与花山会议

作者:余德存

     

     滚滚乌云天欲暮,刀光剑影时飞舞。步步为营如恶虎,

     苏区怒,燃萁煮豆何相妒?

     战罢斛山尘未去,花山会议红旗举。抗日硝烟迷漫处,

     君知否,雄师歼敌丰碑树。

徐宝珊与红二十五军长征(古风)

徐宝珊与红二十五军长征(古风)

作者:陈先炯

(一)

省委书记徐宝珊①,英名长存三省边。

泽民②遗帜接力举,谋划长征始花山。

(二)

中央指示③记心间,北上抗日战敌顽。

率军名将④似诸葛,民族政策震陕甘。

注释:

①红二十五军长征时,代理省委书记,当时鄂豫皖省委代替军党委。

②指沈泽民。首任鄂豫皖省委书记。

③指中共中央对鄂豫皖省委下发文件或训令,包括周恩来口头指示。

④指徐海东、吴焕先、程子华等将领。

<< < 1 2 3 4 5 > >>
«    2025年2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4

天兴工作室主题演示站点,如遇到问题请联系我们的在线qq:207649916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