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兴工作室

主题演示站

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连政治指导员——梁从学

   梁从学(1903﹒5—1973﹒4),安徽省六安县淠联乡人。幼时家境贫寒,世代务农。11岁随父学种田。1929年秋,梁从学加入了苏维埃农民协会,参加了赤卫队,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转为正式党员。1930年9月,梁从学被选送到六安县独立团第一营第二连当战士,历任班长、排长。在此期间,他连续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斗。1932年5月,六安独立团编入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第二二二团,梁从学任该团第一营第二连政治指导员。次年8月,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第一营第三连副连长。由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红四方面军被迫向西转移,梁从学率部在湖北河口、四固墩地区与国民党军战斗中负伤,未能随部队继续行动。伤愈出院后,到重建的红二十五军第二四四团第一营第三连任副连长、连长。1934年2月,在桃树岭战斗中再次负伤,伤愈后担任第二营营长。3月,率部参加了著名的葛藤山反击战。在虎扑岭战斗中,他指挥第二营在兄弟营配合下,向国民党军第五十四师第一六一旅侧后突然发起攻击,经过一个多小时激战,将该旅击溃,生俘旅长刘书春,缴获枪支弹药甚多。6月,梁从学升任红八十二师师长。不久,红八十二师编入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梁仍任师长。他指挥部队参加了黄安杨四寨战斗、英山陶家河战斗、太湖战斗、商城飞机山战斗。9月,被诬为“第三党”,遭撤职逮捕,经对证无据,始予释放,分配在交通队做苦工。

   在光山斛山寨战斗中,他决心与敌拚死于战场上,以表达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当部队反击国民党军进攻失利时,他和苦工队的同志一起,身带两颗手榴弹冲向敌阵,配合全军再次向敌反击,终将敌击溃。梁从学在这次战斗中又身受重伤。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前夕,军政委吴焕先代表组织至长林岗医院看望梁从学时,正式通知他,对他的反革命怀疑已予消除。出院后,梁从学被分配到鄂东北独立团任副团长。光山花山寨会议期间,他被转入花山寨村红二十五军医院医治。

  1935年2月,高敬亭重建红二十八军,梁从学任该军第八十二师第二四四团团长。红二十八军领导人继续推行错误的“肃反”政策,梁从学又被疑为反革命,再遭逮捕,再度蒙冤。当时,军事干部十分缺乏,为粉碎国民党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围剿”,仍由梁从学率第二四四团与国民党军队作战。他先后指挥部队参加了湖北随县桃花山伏击战、河南光山县王园歼灭战、湖北麻城县段水山阻击战、安徽霍山县花凉亭进攻战等数十次战斗。在桃花山战斗中,他既是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处处身先士卒,率先跃出工事,带领部队与敌白刃战,毙伤敌600余人,受到军、师领导的嘉奖。尔后他又指挥部队于棺材沟出击,一举歼敌1000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围歼的图谋。

1936年3月,红二十八军将第二四四团第三营扩编为第二四五团,梁从学受命任该团团长,随即率领部队跳出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活动于太湖、怀宁、潜山地区。在梁从学的指挥下,第二四五团在消灭了太湖县徐家桥的守卫队之后,由山区转至平原,部队全着国民党军灰色军服,以伪装手法连克潜山县黄泥港、怀宁县三桥头、王家河、小市岗,以及安庆北部重镇高河埠5镇,威震省城安庆,扩大了红军影响。8月,梁从学率第二四五团进至湖北省黄冈地区,遭强敌阻击,战斗中负伤。他指挥部队突出重围后,因伤重不能随部队行动,只身化装去大旗山,找到了共产党的便衣队,在休养中组织了黄冈游击队,并担任队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鄂豫皖边区红军在红安七里坪集中,整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随即开赴皖中抗日前线。梁从学被任命为第四支队游击纵队纵队长。1940年6月,他调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学习,9月,受命担任新四军第二师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司令员。1941年2月,担任第二师第四旅旅长,率部坚守淮南津浦路西地区。多次参加了规模较大的反“扫荡”战斗。在六合金牛山反击日伪军合围的战斗中,梁从学率部顽强抗敌,经激烈搏斗,取得了毙伤日伪军500余人的重大胜利。他还指挥部队参加了定远大桥集、泗阳陈道口、定远王子城、全椒周家岗等数十次战斗。

  解放战争期间,新四军第二师主力北上,并重新组建淮南军区兼新四军新二师,梁从学任淮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6年9月,调任华东野战军伤员归队处处长。淮南军区重新成立时,任副司令员。1948年5月,任江淮军区副司令员。淮海战役开始后,江淮军区部队主力担任阻击黄伯韬兵团西进的任务。梁从学和军区其他领导一起指挥部队和民兵,在陇海路东段对黄伯韬兵团实施了坚决阻击。切断敌军归路,顺利完成了包围歼灭黄伯韬兵团的任务。1949年4月,任皖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指挥部队、组织民兵积极支援渡江战役,为保障解放大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起了重大作用。8月,兼任皖北军区前线剿匪指挥部司令员,组织部队和民兵展开剿匪作战,狠狠打击了匪特的嚣张气焰。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0月,升任皖北军区司令员,参与并指挥了皖北地区的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支援抗美援朝等项工作。1957年8月,调任江苏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梁从学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在长期艰苦的战争年代,梁从学出生入死,先后9次负伤,右锁骨、肱骨、掌骨均曾骨折致残,右眼底及耳内残留的弹片也无法取出。1952年以后,他一直与疾病抗争,1964年因病情过重,被批准离职休养。1973年4月7日于南京病逝。

  (注:根据《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边区游击战争史》、信阳党史网·人物简介整理。)

红二十五军二二二团政治委员——林维先

  林维先(1912.9—1985.7),又名林新,河南省商城县夹河区九斗冲(今属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在皖西北独立营、皖西北红军总医院工作,任鄂豫皖红军总医院警卫排通信员、战士、班长。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后在鄂东游击总司令部特务营任连政治指导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后,任新组建的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特务连指导员、第二二二团一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1934年4月任红八十二师师长,率部配合主力红军开展反“围剿”斗争,恢复和保卫苏区。同年冬,在“肃反”中被诬为“第三党”,撤销师长职务,开除党籍。审查时全师指战员冒死作保,方免于死,充当挑夫。7月初,出任红二十八军二营营长。

  1934年11月花山寨会议后,被编入留守部队,随高敬亭在鄂豫皖根据地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曾任红二十八军军部参谋,二四四团二营营长、副团长。在红二十八军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转战鄂豫皖边区,牵制十多万敌人,粉碎敌人的反复“清剿”。身为红二十八军指挥员之一的林维先,出生入死,8次负伤,毛泽东、周恩来曾给予高度赞扬。1938年2月中旬,林维先和支队司令高敬亭到武汉中共长江局开会时,长江局副书记周恩来向书记王明介绍高敬亭和林维先说:“这两位是大别山苏区赫赫有名的游击专家!”

  抗日战争时期,红二十八军与豫南游击队合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支队司令,林维先相继担任参谋长、副司令员。1940年6月,调任新四军三支队参谋长。7月,建立三支队挺进团,兼任团长。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七师挺进团团长。1942年春,挺进团与桐怀潜独立团合编为新四军第七师五十八团,调任第七师副参谋长。1942年2月,任新四军第七师沿江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同年,成立中共沿江地委,兼任书记。1943年春,中共华中局在沿江地区组建了沿江支队,任支队司令。1945年夏,沿江支队改编为新四军七师十九旅,任旅长,直至抗战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副司令员,转战苏鲁,参加宿北、鲁南、莱芜等战役。1948年秋,任华东军区后备兵团司令员,在鲁中南的广大地区开展支前工作。1949年上海解放,任淞沪警备区副司令员,分管内部保卫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1953年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1955年1月协助张爱萍指挥解放军首次陆海空联合作战,解放一江山岛。后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春节前夕,毛泽东主席到浙江省视察,听了时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的林维先汇报民兵工作后,又说:“你不但是游击专家,还是民兵专家呢!”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膺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1年3月,承担中央军委交办编写《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边区三年游击战争史》的任务。1982年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85年7月,在武汉病逝。聂荣臻元帅在其墓前悬刻的一块石匾上,亲笔题写了“游击大师”四个大字,予以褒扬。著有革命回忆录《敌后三年》。

  (注:根据《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边区游击战争史》、互联网百度·百科人物简介整理。)

红二十五军二二三团一营二连指导员——张天云

  张天云(1913.12—1980.7),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觅儿区周家田村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时父亲病逝,家境愈加艰难,被迫为人放牛糊口。13岁起独自到汉口经营小生意维持生计。1927年底,他由汉口回家过春节时,正逢黄安、麻城地区农民举行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即毅然投身革命,次年2月当选为乡苏维埃委员。1929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4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鄂豫皖独立第一师二团三连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二至第四次反“围剿”。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反“围剿”作战失利,主力撤出鄂豫皖苏区向西转移,张天云因伤留在苏区。同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重建红二十五军,他伤愈归队任第七十四师二二二团一营三连政治指导员,后任第七十五师二二三团一营二连指导员。

  1934年11月16日,随红二十五军长征,1935年9月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二三二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劳山、榆林桥、直罗镇、东征等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张天云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二营教导员,参加了平型关战斗。1938年任六八七团三营营长,参加张店、灯甸等战斗。1939年10月,任六八七团团长,率部多次参加反“扫荡”战斗,并痛击阎锡山部,争取阎军骑兵十四旅保持中立。1940年率部进入冀鲁豫边区,配合当地抗日武装,歼击顽固派石友山部。不久南下,与新四军一部进军豫西,开创新根据地。后率部越津浦路东进,于洪泽湖边歼秦庆材部。旋进军淮宝地区,平息土匪和顽固分子的叛乱。同年9月,为策应新四军进行黄桥决战,率部于阜宁歼韩德勤主力二旅一部,开创盐阜区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二团团长,在反“扫荡”战斗中负重伤,愈后任八旅副旅长兼盐阜军分区副司令员,后任八旅旅长。

  抗战胜利后,1945年11月,张天云率部进入东北,历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三师第八旅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第四、第六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五军副军长,参加了洮南地区平息土顽叛乱。1946年配合攻克长春,随后南下参加四平和临江保卫战。1947年3月,任东北野战军第六师师长,率部解放承德、昌图、獐武等城镇。1948年任第八纵队副司令员,率部参加辽沈战役,担负锦州主攻任务,在合围廖耀湘兵团时,插入敌后,断其退路。此后,挥师入关,参加平津战役,3分钟突破天津民权门,激战终日,俘国民党军近3万人。后南下参加衡宝、广西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任第十二兵团四十五军军长,率部肃清广西南部土匪。1950年12月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1952年7月毕业后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七军军长,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员,组织指挥攻克老秃山等战斗。1958年回国后,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任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后勤学院院长。1965年至1975年任总后勤部副部长。是第四届、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0年7月8日于北京逝世。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在悼词中说:“张天云同志是党的优秀党员,是解放军优秀的指挥员和后勤工作领导者。他作战勇敢,指挥果断,有勇有谋,多次率领部队担任重要战役、战斗的主攻任务。他五十年如一日,忠于党,忠于人民,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他服从党的决定,听从党的指挥,处处以党的利益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党的‘十大’召开以前,他因身体不好,诚挚地向党提出不再担任中央委员职务,这种顾全大局,主动让贤精神,受到周恩来同志的赞扬。他作风正派,光明磊落,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中,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为解放军后勤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注:根据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互联网百度·百科人物简介等资料整理。)

红二十五军二二三团三营八连指导员——李耀

   李耀(1911.12—2003.4),安徽省金寨县双河区桃岭乡东岳村人。原名李克新。四五岁起随母亲外出讨饭,六七岁起给财主家放牛。192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1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一军第一师第三团机枪连班长,皖西北道苏维埃政府通信排排长,六安县保卫局连长兼政治指导员。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苏区后,中共皖西北道委为加强对敌斗争,成立红二十七军。李耀先后任红二十七军三团三营八连连长兼指导员、三营营长兼营政委。1932年12月,红二十七军撤销后,他所在的三团归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指挥,次年3月参加河南光山县郭家河战斗,经一个多小时激战,将敌两个团全部歼灭,俘敌团长马鸣池以下2000余人。4月,李耀任红二十八军(也称红八十二师)手枪队队长兼指导员。7月中旬,在皖西北中心保卫战中,他奉命率手枪队侦察敌人活动情况,在夜经挥旗山时,遇敌一个前哨排,他以智取方法,成功地消灭了敌人前哨排,活捉排长以下20余人,缴获长短枪20余支。1934年4月16日,红二十八军编入红二十五军,李耀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二二三团一营二连文书。期间,随部参加了远程奔袭罗田县城战斗,歼灭守敌一部,缴获银洋7000余元和骡马数十匹。

  李耀先后参加了鄂豫皖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单身扛着重机枪追歼逃敌,累得吐血仍继续向前追击,被战友们传为佳话。1934年11月8日,在斛山寨反袭击战中,他随红二十五军顽强抗击敌第一○七、第一一七师的攻击,打退了敌人多次凶猛的进攻,并趁机反击,敌被迫溃退,此役共毙伤俘敌4000余人。

  1934年11月,随红二十五军长征。1935年8月,在四坡村战斗中,由于他勇猛顽强,被提升为二二三团三营八连指导员。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后,与陕北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李耀调陕北军政干部学校政治大队任政委。1936年3月,入中央红军干部队学习,任党支部组织委员。8月,任中央红军步兵学校三营八连指导员。10月,任中国工农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第一兵站医院政治委员。1937年3月,任援西军政治部组织科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9月,李耀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兼任延安抗大三期四队党支部书记。1938年7月,被派往河南西华县国民抗日自卫团任参谋长。1939年1月,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营政委。3月,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团政委,在彭雪枫的领导下,率部转战豫皖苏边区,参加开辟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游击战争。1941年起先后入延安军政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1944年12月,受命参加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5年1月,任冀鲁豫军区豫西分区政治部主任兼中共豫西地委组织部部长,为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建立基层政权工作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太岳军区以原豫西分区两个特务团和太岳军区五十四团成立了第八纵队二十四旅,刘金轩任旅长,李耀任政委。1946年5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二旅政治委员。率部参加白晋路反击战和闻夏、同蒲路、临浮、吕梁、汾孝、晋南等战役。1947年7月,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后,率部南渡黄河挺进豫西作战,继而出师陕南开辟解放区。1948年1月鄂豫陕军分区成立后,兼任分区政治委员和中共鄂豫陕地委书记。同年6月任陕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率部参加襄樊、淮海战役。1949年5月兼任第十九军副政治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一步兵学校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干部部部长、政治部主任,总后勤部副政治委员、顾问。他是人民军队后勤政治工作的卓越领导人。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77年12月,由顾问改任总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二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2003年4月9日在北京逝世。

  (注:根据《红二十五军战史》、互联网百度·百科人物简介等资料整理。)

红二十五军军部秘书——张池明

  张池明(1917.8—1997.11),曾用名张家相、张赤民、张家驹。河南省新县泗店乡傅山村傅家洼人。幼年曾经读私塾,1928年11岁跟叔父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暴动,参加儿童团,加入农民协会,担任光山县东区儿童团(又称赤色童子团)大队长。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时期,1929年任少共光山县委儿童团总队长。1930年带领县慰问团到前线支援红军打新集(今新县城),进城后县委派他到新集做青年团工作。1931年调少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任儿童局常委兼秘书长。1932年(15岁时)加入鄂豫皖苏区红军,曾任红军第二十七军第二团、第二十八军第二四六团少共团委书记。1933年在七里坪战役准备期间,省委对红二十五军进行了一次大“肃反”。在肃反中被捕,被军长吴焕先救下,调至红二十五军军部当秘书。张池明当时只有16岁,人们都叫他小秘书。他给自己立了“多思、谨慎、勤奋”的六字规矩。

  1934年11月,随红二十五军长征。同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了劳山战役、榆林桥战役、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山城堡战役。时任红十五军团司令部参谋;1936年4月初,任红十五军团司令部作战科代理科长。1937年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从延安抗大到前方工作。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1938年6月调第六八八团任参谋长,11月,菏泽、曹县地方的一些游击支队改编为三四四旅挺进纵队,任政治部主任。不久,挺进纵队改为旅特务团,继续坚持冀鲁豫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春,三四四旅代旅长杨得志到了冀鲁豫,将独立团、特务团、黄河支队、考城大队、陇海路支队和冀鲁豫游击第一支队依次编为冀鲁豫支队第一、二、三、四、五大队,张池明任第二大队政治部主任。

  1940年2月,调回三四四旅六八七团任政治委员。1942年任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政治委员兼盐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在此期间,他参加了皖东北、苏北的反扫荡、反蚕食、反顽军作战。张池明一边指挥打仗,一边总结对敌斗争的经验,1940年1月3日在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了《一年来敌人对冀鲁豫边的“扫荡”与我们反“扫荡”的斗争》6000余字的文章。1944年6月6日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郑探口之战》7000多字的长篇报道,当时很多首长称他是“能文能武”难得的将才。1943年9月底,到达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任党校第十二支部的党支部书记。1945年在华中选为七大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七大”之后,从延安赴东北工作。1945年8月任松江军政委员会委员、东北民主联军松江军区政治部主任兼哈尔滨卫戍区副政治委员。1946年任中共松江地委(即哈东地委)第一书记、哈东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二师政治委员。1947年5月调任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六师(原新四军三师七旅)政治委员。1948年8月,调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六纵队政治部主任;在此期间,我东北野战军对敌连续发动了夏、秋、冬三次大规模进攻。1948年9月,发起辽沈战役,六纵移到长春以南,以后陆续攻占锦州、营口一带,经过两年又10个月的战斗,东北全境解放。张池明又随师入关,参加平津战役。1949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政治委员。参加了湘赣战役。1949年11月参加了广西战役。

  1950年海南岛解放后,第四十三军驻守海南岛,协同琼崖纵队保卫海南,除作战任务外,兼负“工作队”的任务。先后兼任中共华南分局海南岛区党委第二书记、海南岛军政委员会委员。1951年4月,在江门成立中共华南分局粤西区党委,他兼任区党委第一书记。5月成立华南军区,下辖广西、粤西等四个军区,张池明兼任粤西军区政治委员。1952年任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军区党委常委、军区纪委委员。1955年初,中央决定撤消六个大区,改为十二大军区,中南军区改为广州军区,同年7月,任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参谋长,军委后勤学院副院长、院长、院党委第一书记。1962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总后勤部政治委员、总后党委第二书记。1975年任军委炮兵政治委员、炮兵党委第二书记。

  张池明不但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而且善于总结工作经验,晚年,他笔耕不辍,先后参加了红二十五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三军战史的编纂工作,为编写两部军史提供了大量资料。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资料选编》一书中,他不仅担任编审委员会委员,还亲自撰写文章;在《从东北到海南岛》一书中,与洪学智、徐芳春合写《忆解放战争中的四十三军》等回忆文章共10万余字。并写出6万多字的《回忆录》和一本诗集。

  1955年9月,张池明被授予中将军衔,时年38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最年轻的中将;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九届、十届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1989年,国家制定“八五计划”,决定修筑“京九”铁路,他和大别山的其他首长一起向中央领导请求,要求铁路拐个弯,从大别山腹地的老区经过。中央领导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实现了他们的愿望。现在,“京九”铁路已建成通车,老区经济建设已搭上京九快车,人民群众的生活正在向小康路上迈进。

  张池明因病医治无效,于1997年11月8日逝世,终年80岁。骨灰安葬于鄂豫皖苏区首府(新县)烈士陵园。

  (注:根据《红二十五军战史》、互联网百度·百科人物简介等资料整理。)

红二十五军营政委、团政治处主任——陈先瑞

   陈先瑞(1914.8—1996.1),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军事指挥员,他四次转战陕南,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红军的陕南王”。

  陈先瑞系河南商城县大阎家湾(今属安徽金寨县双河镇)人。1929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手枪团班长,1932年10月,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利,随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苏区向西转移,途中因病掉队、重返原苏区,加入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部所属的特务四大队,任分队长。1934年4月,编入重建的红二十五军手枪团,任中队长。后任第七十五师二二四团一营政治委员。1934年7月17日,长岭岗战斗中敌子弹穿透其左脚,身负重伤。11月16日,随红二十五军长征。12月到达陕南,任红二十五军二二三团政治处主任,奉命带领二二三团七连和少数干部到鄂陕边区的陨西、山阳、镇安等地打游击,开辟鄂陕边根据地,组建了鄂陕游击师,任司令。1935年2月,鄂陕游击师改为鄂陕游击师总司令部,陈先瑞任司令员,统一指挥鄂陕边区的第三、四、五、六、七、九路游击师和华阳游击队,参加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同年7月,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后,陈先瑞继续领导和坚持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9月,鄂豫陕特委成立并组建红七十四师,陈先瑞任特委常委、红七十四师师长,率部独立坚持鄂豫陕边区的游击战争。在与党中央和红二十五军失去联系、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同国民党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转战于鄂豫陕边的24个县,经历大小战斗上百次,打破了敌人3次围攻,歼灭敌人正规军与地方反动武装4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3000余支,部队由组建时的700多人发展到2000多人,箝制了敌人十几个团的兵力,配合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地坚持了鄂豫陕边区的游击战争,并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等中央首长的赞扬。毛泽东在接见陈先瑞时说:“你叫陈先瑞,国民党的报纸把你的名字写成了陈光瑞,不管是‘先’还是‘光’,你在国民党那里挂了号的。人家动用了几万军队围攻你们,就是没搞倒你们,这说明国民党不行。你的名字,我早就从报纸上知道了,人家还要活捉你,赏一万元大洋,你知道吗?一万元大洋可不少啊!”1936年12月,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红七十四师改编为南路抗日军(对内仍称红七十四师),陈先瑞任军长。1937年1月,红七十四师和红十五军团在商县胜利会师。会师后,红七十四师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在陕南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加强部队的整训。

  抗日战争时期,红七十四师奉命开赴三原,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留守处,陈先瑞任留守处主任,负责第十八集团军由延安到前线的输送任务。同年10月,任西北留守兵团警备第四团团长,担任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的任务。1938年5月,他率部东渡黄河,开赴山西,在大宁、吉县、延河一带阻止日寇进攻,配合中央代表与阎锡山谈判。1939年5月,配合兄弟部队在宋家川粉碎日寇的进攻。11月,率部打退了敌马禄部向富县的进攻,歼灭了富县、甘泉顽固派保安队。1941年10月,任警备第一旅副旅长,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率领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1942年3月参加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曾多次回部队指挥作战,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和表扬。1944年10月,陈先瑞奉命组建豫西第三支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不久,在临汝建立豫中军分区,任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开辟了豫中抗日根据地。1945年6月,在兄弟部队配合下,率部进军伏牛山东南地区,先后攻占鲁山县以西的襄河、上汤、中汤、赵村等地,建立了鲁山、南召2个县级政权、5个区政府。

  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以数百万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陈先瑞奉命率三分区部队南下,与中原嵖岈山分区会合,组成豫中军分区,任分区司令员。11月,任桐柏军区副司令员兼独立第三旅旅长。12月,任豫南军区司令员,率部参加了桐柏山战役,在向新县推进中,击退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受到中原军区的表扬。1946年2月,他任中原军区第五师十五旅政治委员。6月,中原军区部队突围,他率领十五旅掩护主力突围后到达陕南。9月,任鄂豫陕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率部在镇安米粮地区坚持对敌斗争。1947年1月,任鄂豫陕军区二纵队司令员,同年7月,任中原军区第三十八军副军长。1948年1月,任豫西军区副司令员,同年3月,任陕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十九军副军长。

  全国解放后,1950年5月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五大战役,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回国。1955年2月,入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同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各1枚。1961年,任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75年,任成都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顾问。1981年离休后,积极参加领导红二十五军战史编写工作。1988年8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政协全国第三、四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6年1月10日,陈先瑞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著有《陈先瑞回忆录》。

  (注:根据《陈先瑞回忆录》、互联网百度·百科人物简介等资料整理。)

红二十五军二二四团连长——王诚汉

  王诚汉(1917.12—2009.11),湖北省红安县人。1930年7月入团,1933年12月转党。1930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2月参加红军,任湖北省黄陂县河口镇工人纠察队勤务员、独立营勤务员。1932年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二二四团三营八连班长、副排长、排长,后任二二四团三营四连连长,后到红军大学干部队学习。1934年11月,随红二十五军长征。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抵达陕甘革命根据地,11月21日,在毛泽东亲自指挥的直罗镇战役中,王诚汉率领部队突击,先是左手负伤,后在追歼逃敌时,左腿股动脉被子弹穿过,身负重伤;1936年任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四团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他开始在后方,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留守炮兵营副营长,陕甘宁边区警卫三营营长。1938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四大队学习,任队长兼军事教员,四团三营教导员,六分校民运科科长、三营营长,总校三大队大队长。1943年任太行军区新编第一旅一团团长。1944年皮定均部挺进豫西,任河南军区豫西支队三十五团团长,成为皮定均旅长手下的虎将。中原突围时,任中原军区一纵队一旅一团团长,皮定均旅进至瓦西坪,遭敌袭击,有被围歼的危险。皮定均命令王诚汉的一团杀开一条血路,掩护全旅强越大牛山。皮定均对王诚汉说:动作要快要猛,像撕布一样撕开一条口子!王诚汉的一团有“老虎团”之誉,具有猛打猛冲的特点,尤其擅长远距离山地奔袭作战。王诚汉以三营担任攻击任务,夺取右翼高地。攻击开始后,三营迅猛地攻占了高地。王诚汉指挥一团打退敌军多次反扑,掩护全旅强越大牛山取得了成功。皮旅穿过津浦路时,国民党军一列装甲列车赶来拦截,一团被截为两段。一团在二、三团掩护下,从铁路两侧跃上路基,攀上列车,将集束手榴弹塞进装甲列车,敌装甲列车仓皇逃去,一团成功穿过津浦路。中原突围后,皮旅改称华东军区一纵独立师,方升普为师长,王诚汉任华东军区一纵队独立师一团团长兼政委。孟良崮战役,王诚汉率团抢占二八五高地,断敌七十四师退路,打退敌军数十次反扑,陈毅颁布嘉奖令,给他记大功。1948年独立师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十三纵三十七旅,王诚汉出任旅长,1949年2月,三十七旅改编为第十八兵团六十一军一八一师,王诚汉任师长,指挥咸阳阻击战,重创“马家军”,受到彭德怀的称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陆军第六十一军一八一师师长兼川北军区遂宁军分区司令员。1951年,一八一师调归六十军建制,率领一八一师入朝作战;在朝鲜,他升任六十军副军长、第一副军长。回国后,1953年任陆军第一军副军长兼参谋长。1955年在南京军事学院速成系学习。1960年任陆军第六十军军长。1964年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党委常委。1969年3月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党委常委。1982年10月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党委副书记。同年12月任四川省委常委。1985年11月任军事科学院政委、党委书记。

  王诚汉是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大代表、中顾委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199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王诚汉是红二十五军优秀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2009年11月20日在北京病逝,终年92岁。著述有《王诚汉回忆录》。

  (注:本文根据互联网百度·百科人物简介资料及《王诚汉回忆录》整理。)

红二十五军二二五团连指导员、营政委——刘震

  刘?震(1915.3—1992.8),原名刘幼安,湖北省孝感县人。1930年参加赤卫军。1931年9月加入红军,被分配到陂孝县红军游击大队当战士。1932年春,被调到鄂东北道委特务四大队一分队一班当战士。同年8月,经傅家义、刘玉春二人介绍,在河南省光山县柳林河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6月,中共鄂东北道委特务四大队改编为红二十五军手枪团,在一分队一班当战士。1934年5月,担任二二四团一营一连指导员。同年11月,随红二十五军长征。长征途中,从二二四团调到二二五团,任一营一连指导员;因战斗指挥有方,初显军事指挥才能,被任命为一营政委。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抵达陕甘革命根据地。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二二五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陕北劳山、榆林桥战役。1935年11月初,红十五军团和红军陕甘支队(即红一军团)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次年2月,东渡黄河,进行了东征战役,担任强渡黄河的突击团二二三团政治委员。2月24日晚,从无定河出发,在山西石楼县贺家凹西北登岸。经激烈交火,先头部队占领了滩头阵地,次日拂晓,全团渡过黄河,尔后率二二三团转战晋西北。1936年4月,二二三团扩编为七十三师,刘震任该师政治委员。东征战役结束后,奉命到红军大学第一期学习。1936年12月重返红十五军团,任七十五师政委。

  抗日战争爆发后,七十五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六八八团,任政治委员。1937年12月,率部随三四四旅开赴冀西平(山)、井(陉)、获(鹿)三角地区,伺机打击正太、平汉路之日军。次年3月,又奉命开赴晋东南,参与粉碎日军“九路围攻”的作战。1938年六七月间,为了配合国民党军队粉碎日军对中条山的进攻,奉命率领六八八团三营600多人开进中条山。除配合国民党军队的作战行动外,刘震还支持发展当地群众性的游击斗争,并积极扩充部队,仅半年时间就发展到近千人。同年11月,第三四四旅组建独立团,任团长,1939年2月,边区部队统一组成冀鲁豫支队,独立团改为该支队第一大队,任大队长。1940年初,任新组建的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三四四旅旅长。5月,率部参加了讨伐顽军石友三的战役。6月,奉命南下的第二纵队在涡阳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第三四四旅编为第四纵队第四旅。合编后,率领第四旅担任开辟和坚持淮上根据地的任务。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第四旅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1941年9月,第十旅奉命拨归新四军第三师建制,调往苏北淮海地区,刘震任第十旅旅长兼淮海军分区司令员。1944年春,苏北新四军部队开始对日军反攻,刘震指挥部队先后进行了高沟战役、杨口战役、林公渡战斗和叶圩子战斗。参加了阜宁战役,给苏北的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扩大了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中共华中局决定由刘震兼任淮海地委书记。1945年8月,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可是,盘踞在淮阴、淮安两城的伪军拒绝向抗日军民缴枪,9月6日,他指挥部队采取重点爆破与猛烈火力相结合的打法,迅速攻入淮阴城,击毙伪军二十八师师长,全歼该师9000余人。

  1945年9月下旬,新四军第三师奉命进军东北,刘震被任命为副师长。1946年3月,任中共吉江省委书记并兼吉江军区司令员。同年6月,奉命和吴法宪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任司令员。1947年春,率领第二纵队参加了三下江南战役。辽沈战役开始后,奉命参加1948年10月3日攻克锦州的战斗。辽沈战役后,第二纵队奉命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刘震任军长,随即率部入关,参加平津战役。1949年4月,任新组建的十四兵团副司令员兼三十九军军长,继续指挥部队向华中南挺进。8月,改任十三兵团副司令员兼三十九军军长。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10月,任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11月调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在抗美援朝作战中,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司令员。在他的领导、指挥下,年轻的中国空军逐渐成长起来,具备了与美国空军抗衡的能力。鉴于他的突出贡献,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1952年10月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空军学院院长、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书记、第二书记,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在中共十一次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85年,在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上,被增选为中顾委委员,中共十三大时,继续当选。1992年8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刘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奠基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注:本文根据《刘震回忆录》及互联网百度·百科人物简介资料整理。)

红二十五军二二五团连长、营长——韩先楚

  韩先楚(1913.2—1986.10),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二程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后迁上新集吴家嘴村。幼小时当过放牛娃,学过篾匠,在武汉做过短工。少年时代的艰辛经历,使他很快接受了“官逼民反”的革命思想。1927年11月黄麻起义爆发,他加入了家乡的农民协会,1928年参加反帝大同盟,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l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任乡苏维埃土地委员,参加游击队。1931年起,历任独立营、团排长,在黄陂、孝感、罗山地区进行游击战争。1933年,参加红二十五军,先任班长、排长,后任二二四团副连长、连长、营长。1934年11月,随红二十五军长征。?

  1935年9月4日,红二十五军抵达甘肃合水县,遭国民党军骑兵团突袭,副军长徐海东及后卫营陷入包围,情况危急,营长韩先楚率二二五团第一营抢占山头,猛烈反攻,掩护徐海东等突出重围。到达陕北后,相继参加劳山、直罗镇、东征、西征、盐池、定边等战役或战斗。红军西征中,韩先楚任七十八师师长,他率部在北路单独行动,歼敌千余人,受到红军总部的表扬。

  抗日战争开始,先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副团长、六八九团团长。1939年底起任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副旅长、代旅长。1940年春,任冀鲁豫军区新三旅旅长兼第三军分区司令员。1941年3月至1942年2月在延安军政学院学习,1942年2月至4月在延安军事学院学习,1942年4月至1944年8月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8月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大队大队长。1946年初,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1947年3月,在第四次保卫临江作战中,他指挥四个师歼国民党军第八十九师四个团;同年夏,他指挥五个团攻克梅河口,歼国民党重建的一八四师和一一六师,后配合兄弟部队在福安屯、公主屯全歼国民党新五军军部及两个师,并攻克开原、四平,全歼守军。1947年9月,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1948年在辽沈战役中,率部捣毁范汉杰、廖耀湘二兵团指挥部。尔后,率部入关,参加了著名的平津战役。1949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军军长,同年4月起任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兼第四十军军长;后曾兼任湖南军区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陆军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兼四十军军长,1950年春,参与指挥海南岛战役,率部乘木船渡海,指挥岛上决战,解放海南岛;同年10月,任陆军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同年冬,赴朝鲜作战,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志愿军党委常委。1952年7月,任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兵团党委书记。入朝期间,参与指挥一、二、三、四次战役。二次战役中,指挥部队在德川、宁远地区歼李承晚两个师大部,继而在三所里地区截歼美军及其盟军。三次战役中,率部突破“三八”线,攻占汉城。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1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2枚。

  1953年归国后,任中南军区参谋长。1954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福州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二书记。1960年12月,任福州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其间,曾兼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处书记、福建省军管会主任、福建省革委会主任。1967年2月,韩先楚主持发布《福建前线部队公告》,稳定部队,安定社会秩序,中共中央军委迅即批转全国。1973年12月至1980年1月,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历任军区党委第二书记、书记,曾兼任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1983年6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8年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被补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86年10月3日,韩先楚在北京病逝。1987年5月18日,红安县城举行隆重仪式,将韩先楚的骨灰安放在红安县烈士陵园。?

  韩先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首任军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徐向前元帅称韩先楚是“一位英勇善战的战将”。国家主席李先念曾称赞韩先楚“是我军英勇善战的将领,为人坦率、耿直、正气凛然”。

  (注:本文根据互联网百度·百科人物简介资料及《红二十五军战史》整理。)

红二十五军政治部组织、宣传科长——刘华清

  刘华清(1916.10—2011.1),湖北省大悟县人。8岁入私塾,10岁在村办新学堂学习,开始接触进步思想。1927年黄麻起义后,他成为红色小交通员和本村儿童团长。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任少共黄安二程区委书记、游击武装中队长,同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陂安南县军区指挥部少共团委书记、红安中心县军区指挥部团委书记兼少共县委书记,1932年任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部交通队指导员、参谋、秘书、秘书科科长。在极其困难的游击岁月里坚持鄂豫皖边区武装斗争。

  1934年11月16日,随红二十五军长征。长征途中任军政治部组织、宣传、文印科科长,亲手刻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先遣队北上抗日宣言》。在创建鄂豫陕根据地的斗争中,他负责编辑和刻印军政治部《战士报》、起草文件、刻印布告等,有力地配合了反“围剿”斗争。1935年9月,长征到达陕北后,历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敌工部科长,红七十八师政治部宣传科长,红三十一军司令部机要科科长、作战科副科长,红军援西军机要科科长,参加了陕甘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和劳山、榆林桥、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役和战斗。宣传工作中,他和程坦同志一起,采用鄂豫皖地区流行的《土地革命成功了》的歌谱,将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改编成一首歌,传唱至今。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先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干部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一二九师司令部秘书主任,参加了七亘村、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并受命护送邓小平同志由八路军总部到一二九师赴任。1938年8月,任一二九师政治部宣教科科长。1939年春,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党总支书记。同年9月任一二九师供给部政治部主任。1940年11月起任冀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1944年任平原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5年2月,任冀鲁豫军区第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冀鲁豫六分区副政委、冀南军区第七支队政委;同年11月,任第二野战军二纵队六旅政委,率部参加了上党、邯郸、出击陇海路、定陶、巨野、鄄城、滑县、豫皖边战役和豫北反攻作战。1947年6月,率部随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1948年率部参加淮海战役,转战桐柏、江汉地区,牵制敌黄维、张淦兵团,配合北线野战军主力作战。1949年春,任第二野战军十一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渡江战役;同年6月起任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校党委委员。为解放和建设大西南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军政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任二野十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2年5月,任大连海军学校副政治委员、校党委书记。1953年3月,任第一海军学校副校长兼副政治委员,主持学校日常工作。1954年8月,赴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海军专业理论和高级指挥知识。1958年回国后,相继任海军旅顺基地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1961年8月,任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他带领全院人员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开展新型舰艇的自主研究设计。经过四年努力,初步形成了舰艇科研设计体系。1965年任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部党委成员兼第七研究院院长。1966年10月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协助聂荣臻同志组织全军装备科研工作。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促成远洋测量船和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新型常规动力潜艇的上马,组织展开核潜艇研制工作,组织研制和改进高炮系统、地空导弹、反坦克武器以及高空高速歼击机。1970年12月,任海军副参谋长。1975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员。1977年底任国防科委副主任。1979年2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1980年1月,任副总参谋长,主管装备、军务和动员工作。1981年5月,任军委战略武器定型委员会主任,领导定型和生产了20多项常规和战略武器。

  1982年,任海军司令员,海军党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委员。提出了海军作战方针和海军装备发展方针。组织编制了《海军2000年前发展设想和“七五”建设规划》《2000年的海军》及海军装备发展规划。组织指挥了水下发射运载火箭,使海军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开创了海军建设新局面。1987年起,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副秘书长,中央军委副主席。1988年6月,任中央军委国防科技装备体制改革小组组长。1989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90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任军委军队建设“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领导小组组长,组织制定了《中央军委关于“八五”期间军队建设计划纲要(草案)》。1992年10月,在中共十四大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进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续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协助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97年9月,刘华清同志退出领导岗位,但他仍然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关注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关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关心革命老区的发展,关心香港、澳门的繁荣与稳定,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表现出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赤诚与忠贞。2011年1月14日,在北京逝世。

  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的“现代海军之父”“中国航母之父”和“布衣将军”。刘华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

  他曾经与程子华、郭述申、韩先楚、刘震、陈先瑞等人联名撰写了《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著作有《刘华清回忆录》《刘华清军事文选》等。

  (注:本文根据《刘华清回忆录》及互联网百度·百科人物简介等资料整理。)

<< < 1 2 3 4 5 > >>
«    2025年2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4

天兴工作室主题演示站点,如遇到问题请联系我们的在线qq:207649916咨询